自2010年建校至今,從原先面臨管理框架不清晰、干部執行力不強、教師觀念和方法陳舊等問題中,不斷尋求破解之法,明確學生培養目標、優化學校課程體系。在尋找高質量發展最優解的過程中,學校打造了一支向上的教師隊伍。
向上教師隊伍的打造路徑
完善校本研修機制,錘煉具有向上品質的教師隊伍。第一,在教研活動中開展“三研七說\"方案。“三研\"即研課標、研教材、研建議;“七說”即說教材、說學情、說目標、說流程、說板書、說創新、說得失。各科教師突破固有的思想限制,立足課標、把握教材,把課標和教材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結構,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在研討中逐步形成個人特色。同時,開展教師基本功競賽,以賽促練,打磨教師教學基本功;開展教學展示活動,突出理論與實踐的深層次結合,起到規范課堂教學行為、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創新教學方法的作用。第二,多種方式開展教學提質。開展教研工作坊:學校成立語文、數學、英語、綜合和班主任工作坊,圍繞課標教材、教學方法、學情分析等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活動。開展主題教研: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指導他們在專業引領的過程中增強問題意識、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開展同課異構活動:在比較中進行思維碰撞,取長補短,加深對多種教學方法的理解。
迭代升級向上課程體系,挖掘教師成長提升點。學校的課程體系建設在初期聚焦精神文化建設,夯實教師教學基本功,不斷提升專業能力,由此促進學生的學業提升。在高速發展期,學校凝練出了“向上文化”,同時發揮以問題為導向的科研引領作用,賦能教師專業成長,助推學生學業水平進一步提升。在突破創新期,進一步深化“向上文化”,創設“向上”黨建品牌,教師自覺轉變教學理念,探索傳統教與學的改變,助力學校構建良好新生態,學生的學業水平也得到快速提升。在此階段,學校課程建設也在不斷優化完善,從德智體美勞五個維度,圍繞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課后服務、學科實踐課程、校本課程五個領域,建構“五維三域”課程體系,最大化凸顯課程育人價值。
課題引領,科研助力教師專業成長。比如,學校在實踐中全面開展項目式學習,將項目學習與日常教學活動相融合。在融合過程中,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根據不同學科的課標要求和重難點分析,采用長短課、大小課等不同形式,讓項目學習在日常教學中生根發芽。
建立幫扶與交流機制,擴大教師研訓場域。第一,精準幫扶法。在與其他學校點對點的幫扶中,學校將優秀教育教學經驗和煉師成果、創新課程推廣出去。第二,六方聯動機制。學校在“手拉手精準幫扶”中,與柳州、邢臺等多地學校開展合作,形成了每年春秋兩季六方聯動的共研、共享的教研交流機制。
向上教師隊伍的打造成效
在教師成長方面,學校教師在各種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骨干教師的數量大幅提升,教師的專業思維、知識和理論有明顯提升,為實現專家型教師的目標而奮斗。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學校為學生提供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課程套餐。在項目學習常態化教學研究方面,學校承辦了以“深研課堂樣態,厚植創新沃土”為主題的豐臺區項目學習展示活動,并將研究成果固化,出版項目學習專著。在幫扶交流方面,學校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紫荊之約、金秋相會”由校際教研交流活動,發展成為線上線下相結合、由多校多地的教師和教研部門參與的活動,讓一群擁有共同教育情懷的教師跨越中國南北數千公里匯聚于課堂。
目前,在學校階梯式跨越發展的過程中,在向上精神的引領下,學校教師以項目學習常態化教學研究為契機推動教與學傳統方式的改變,助推學校向上高質量發展。不斷樹立新的發展目標,向著目標前進,這也是助力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