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民辦高等教育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發現其迅速發展的最大優勢是敏銳地把握市場需求,充分發揮體制優勢。盡管民辦高等教育發展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但從長期看仍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當前,民辦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是明確發展策略,深入落實教育強國建設戰略,充分發揮民辦教育體制優勢,創新辦學體制機制,實現適應市場新需求的結構升級。本文結合《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的政策指向與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實踐,基于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挑戰,探究其在資源籌措方面的創新與拓展。
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民辦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是國家、社會和個人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使高等教育規模、結構、功能都發生了復雜的變化,民辦高等教育必須在高等教育整體發展的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綱要提出“增強高等教育綜合實力,打造戰略引領力量”,對民辦高等教育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
大學生就業問題帶給民辦高等教育規模與結構上的挑戰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變得日益突出。在我國高等教育結構中,民辦教育總體上處于補充者的地位,其主要功能實際上是對公辦高等學校學位不足的補充。當大學生就業難沖擊高等教育時,相對于公辦高等學校,民辦高等學校面臨著更大的壓力。
考慮人口波動和出生率下降的影響,高等教育的需求可能會面臨一個持續增長的10年,將在2034年左右達到峰值,然后逐步回落,2039年后可能出現一次明顯的下降。面對人口變化的趨勢,民辦高等教育需加大供給側改革的力度,在同賽道上跑出特色優勢,同時也要創造新賽道,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進一步考慮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的影響,其實在人口因素影響到來之前,民辦高等教育同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24年,我國靈活就業人員已超過2.4億人。如何引導新技術的應用方向,如何有效培育新崗位,是未來影響高等教育需求的重要因素。民辦高等教育需要加快適應就業環境的變化,調整人才培養策略,適應新的經濟形勢需求。
高等教育強國戰略帶給民辦高等教育分層與質量上的挑戰
“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發展”是高等教育領域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按照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等基本辦學定位,區分綜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確各類高校發展定位,實施差異化發展,分類管理、分類評價、分類支持。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民辦高校需要更多地在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上辦出特色。完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體系,是應用型民辦高校的發展方向。在技能型人才培養方面,目前只有極少數民辦高校進入了“中國特色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民辦高校在技能型人才培養上還面臨著辦學條件和培養質量方面的挑戰。
民辦高等教育發展亟待資源創變
發揮市場作用,豐富合作形態,實現價值共生
學校、企業與社會合作方面,經過國家多年的大力支持,已經奠定了良好基礎,但仍存在“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問題。綱要提出要“搭建高校、企業、社會深度融合的協同育人經費籌措機制”,核心是要進一步完善合作的機制,實現各方資源的有效整合。這樣的合作中,各方都能獲得更多收益。
在第四次產業革命強調科學與技術深度融合、相互促進,技術迭代不斷加速的背景下,未來高等教育發展一定是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深度綁定、深度融合。民辦高校由于具有機制靈活、自主性強的特點,在產教融合創新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以產業需求為導向設計人才培養方案,是一種不錯的嘗試,如華為與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共建“鴻蒙生態學院”,課程直接對接華為認證體系。
更深層次的探索是高校與企業共建混合所有制的產業學院。引入企業資本、技術、管理資源,與高校共同出資成立獨立法人資格的產業學院,企業深度參與學院治理,高校負責教學管理,雙方按比例分享辦學收益,按照教育強國戰略的要求,塑造多元辦學、產教融合新形態。政府、行業、企業還可建立各種類型的聯合體、共同體,創新產教融合的形態。
企業辦學主體化也是一種可以進一步推廣的形態。吸引行業龍頭企業以舉辦者身份深度參與辦學,將企業戰略與學校發展綁定,形成“企業需求一人才培養一產業服務”的閉環。技術技能人才的短缺常常是一些大型龍頭企業在進軍海外和產業擴展中不可回避的挑戰。吉利汽車集團就建立了自己的教育科技公司,自主開發人才培養體系,同時與各類高校開展多樣化合作。也有新能源汽車企業牽頭舉辦民辦職業技術大學,人才培養方案完全對接企業產業鏈(如電池研發、電機制造、智能駕駛等方向),企業將研發中心、中試基地直接設在校園內,教師可以參與企業研發,學生可以參與企業實際項目。
綱要還提出要“建強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優化與區域發展相協調、與產業布局相銜接的職業教育布局”。民辦高校與政府、社區的資源融合,應超越傳統的服務地方、服務社區的思維,通過“需求對接一資源置換一成果共享”深度嵌入區域發展,探索新型的合作形態。與地方政府合作,將校園空間轉化為“城市公共服務樞紐”,通過提供教育、文化、技術等服務置換政府資源和政策支持。
發揮教育基金會的作用,豐富辦學形態,拓展辦學資源
綱要提出要“發揮各級教育基金會作用,引導規范社會力量投入和捐贈教育”。對于民辦高等教育,教育基金會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發揮更大作用。
首先,一些以教育基金會為辦學主體的辦學形式開始出現在民辦高等教育領域。以福建福耀科技大學為例,由福耀集團創始人曹德旺通過河仁慈善基金會捐資100億元作為啟動資金,政府提供免費辦學用地和辦學補貼,形成“企業捐贈 + 政府支持”的資金基礎。每名學生配備學業導師、生涯導師、科研導師、企業導師,從學業規劃到產業實踐給予全程指導。這一辦學實踐打造了“產業需求驅動 + 科技賦能 + 全球協作”的新型大學范式,突破了我國民辦高校主要依賴學費獲得資源的傳統模式,是對民辦高等教育辦學模式的創新,也是民辦高校結構升級的突破。
其次,很多民辦高校通過創新社會參與機制,將校友、基金會、社會組織等多方資源優化重組,形成學校經費等各類資源的新增長點。某民辦商學院設立校友創業基金,面向在校學生和畢業5年內校友的創業項目投資。同時學校還為校友企業提供“人才定制培養”和技術支持。某民辦師范學院設立“鄉村教育發展基金會”,面向企業募集“鄉村教師培養專項基金”,用于資助本校師范生到鄉村支教和鄉村教師培訓。基金會同時為捐贈企業提供“CSR(企業社會責任)品牌增值服務”。
最后,捐贈收入在未來會成為民辦高等教育一項重要的收入來源,根據《中國慈善捐贈2024》報告,2023年度中國公益慈善組織系統接收的慈善捐贈總額為1510億元,其中教育領域投入375.45億元,占比 24.86%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第三次分配的公益慈善作用將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民辦高校可以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優化相關資源,使捐贈成為經費未來新的增長點,促進民辦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民辦高校要理清自身的資源所在和資源優勢,明晰合作方的資源所在和資源優勢,實現資源整合、擴大產出,達成利益分享的合理機制。通過體制創新,實現從“補充角色”到“創新力量”的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