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生態、新形勢對校長領導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校長領導力已不僅僅局限于對學校內部教育教學的領導,還體現在學校與外部環境的調適和溝通上。校長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影響力、協調力和感召力,推進領導力外延,積極與家庭、社會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凝聚育人合力,構建協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態。
加強家校社協同育人頂層設計
要構建協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態,樹立共同的育人目標是重要前提。校長是學校的領導者,也是協同育人中決定學校發揮作用程度的重要決策者。協同的目的是共育,如何在辦學實踐中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引導家庭、社會轉變教育觀念,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價值觀、人才觀,需要校長扮演好引導者、設計者、推動者的角色,讓家庭、社會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取得價值認同與信任。通過家長會、家長開放周、家訪、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引導他們了解并認同學校品牌發展愿景、“人·和”的核心辦學理念,逐步實現“踐行全員育人、全環境立德樹人”的教育主張。
加強學校主導的協同育人機制建設
該機制主要由學校發揮組織、牽頭、協調等作用,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協同共育活動。首先,建立健全家校共育、社校聯動制度,推動家校社共育共治。學校充分挖掘家長中的精英資源,建立家長講師團和家長志愿者隊伍,邀請他們走進校園,開展多領域的專題講座,走入課堂開展主題班會。學校充分利用多種社會資源,整合家庭、社會各方的力量,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體驗、研學和志愿服務活動,還深入挖掘社會資源,與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一汽大眾(青島)華東生產基地、“蛟龍”號母港國家深海基地等單位協同開展研學活動。其次,建立健全校家班的三級聯動共育機制。吸引和鼓勵學生家長多方位參與學校日常事務的監督與管理工作,如參與班級文化建設、食堂管理、校園周邊的安全治理等。最后,加強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制度建設。修訂和完善家校溝通、家校社聯席、家委會、家長開放日等一系列制度,保障協同育人的有序推進。
加強協同育人家庭教育指導服務
學校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納入了學校規劃與工作計劃,把教師對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能力的培訓納入了校本研修和教師專業發展提升體系。通過班主任例會、班主任論壇、班主任職前培訓、班主任素養提升培訓等,提升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能力。一是全面推行全員育人導師制。導師和學生進行雙向選擇,實現精準匹配,確保導師的優勢能夠得到充分發揮。同時,導師通過多種途徑加強與家長的溝通,適時向家長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指導,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二是加強家長學校質量建設。學校構建了“1221”家長學校教育模式,即以“慧心和聯”家長學校建設方案為一個統領,以“牽手兩代”“陪伴成長”主題課程為主要依托,以“心悅泉”個性指導課程、增進學校認同的多元實踐共育課程為主要課程形式,構建由一支“專職 + 骨干”“班主任 + 學科教師”組成的家庭教育指導隊伍,探索新時代家長喜聞樂見、符合時代特征的授課模式。
加強協同育人資源課程化建設
對社會資源的利用不足是當前家校社協同育人過程中的普遍問題。這要求校長必須提高自身整合社會資源及家庭資源的能力,樹立大教育觀、大課程觀,協同育人內容項目化,以課程建設的視角設計協同育人活動。一是基于家長資源的社會化參與項自課程建設。如充分挖掘家長資源,為學生開展生涯規劃教育、召開主題班會、開設專題講座。二是基于社區資源的育人場景項自課程建設。如組織學生走進黨史館、即墨古城、科技館等,邀請優秀校友、高校教授開展校園主題宣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