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275(2025)10-80-04
當前,特殊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其中,心理障礙已成為影響特殊兒童學習與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整合家校資源,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特殊兒童心理健康發展,成為教育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然而,現有的干預模式存在缺乏系統性、個性化方案設計不充分等問題,導致干預活動缺乏持續性和精準性。本文從家校協同視角出發,通過分析當前特殊兒童心理健康干預的迫切性,提出心理健康干預優化路徑,旨在為特殊兒童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家校協同視域下特殊兒童心理健康干預優化的迫切性
(一)特殊兒童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問題
特殊兒童在情緒管理、社會互動及學習適應方面普遍存在困難。在情緒管理方面,特殊兒童由于自身的認知能力有限或神經發育問題,常常難以有效調節情緒。一些特殊兒童因感官過度敏感或易受外部環境刺激,容易產生過度焦慮或情緒失控等反應。情緒的波動不僅會影響特殊兒童的日常生活,而且還會使他們在面對學習和社交場合時感到壓力,從而進一步影響心理健康。
特殊兒童在心理健康方面通常存在問題,包括自尊心受損、自我認知困難、情緒調節困難等。[1]這些障礙可能會導致特殊兒童被同伴孤立或排斥,進而形成長期的孤獨感。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交技巧和情感溝通能力,特殊兒童在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時常遇到障礙,無法獲得足夠的社交支持。這些多樣的、持續的社交困境會打擊特殊兒童的自信心,引發自卑情緒,進而主動回避社交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社交障礙困境可能會逐漸加劇,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影響特殊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心理健康狀態。
在學習適應方面,由于特殊兒童的認知方式不同,他們可能會面臨不同情況的學習問題。例如難以集中注意力、反應速度慢、課堂參與度低下,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久而久之,學生缺乏學習自信心,甚至可能出現逃避學習的行為,進而影響身心健康發展。
(二)家校協同視域下心理健康干預的現實挑戰
當前的家校協同機制在特殊兒童心理支持中存在多重短板。在家庭教育層面,多數家長沒有掌握科學的干預知識和方法,將兒童的情緒問題簡單歸因為“性格缺陷”或“不聽話”,忽視專業指導和科學干預的重要性。部分家庭采用過度保護或高壓管教的方式,反而會加重兒童的心理負擔,削弱其自主調節能力。
在學校教育層面,首先,學校心理支持體系尚未完善。普通教師普遍缺乏特殊兒童心理干預的專業培訓,面對突發情緒問題時常常束手無策。“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還不完善,缺乏對特殊兒童的整體考量,缺少心理健康教育整體規劃支撐,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較低,容易導致出現更多心理健康教育問題。”[2]其次,在融合教育班級中,教師難以兼顧特殊兒童個體心理需求與集體教學進度,導致實施的心理干預措施碎片化。最后,家校溝通低效直接影響干預效果。家長與教師對特殊兒童行為表現的認知存在偏差,兒童在家庭放松狀態下的行為特征未被學校充分掌握,而他們在校園中的壓力反應也未及時反饋給家長。家校信息傳遞的滯后與斷層,使得干預策略缺乏連貫性,可能會錯失最佳介入時機。
(三)開展特殊兒童心理健康干預的意義
家校協同干預體系在特殊兒童成長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體系通過家庭與學校的共同努力,為特殊兒童在情緒調節、行為管理、社交技能等方面提供系統的支持,從而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首先,家校合作能夠有效促進特殊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培養。在面對復雜的學習任務和社交情境時,特殊兒童可能會出現情緒波動和行為失控現象。家校協同干預體系通過一致的干預策略,給予足夠的心理支持,能夠幫助兒童在情緒管理方面獲得長足進步。家庭與學校共同提供穩定的情感支持和心理干預,幫助特殊兒童減少情緒波動帶來的負面影響,使兒童能夠在面對壓力時保持情緒穩定,從而提高其自我調節和應對挑戰的能力。
其次,家校協同干預體系對于提高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特殊兒童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常常會影響其課堂表現,導致學習效果不佳。家校合作可以增強兒童的情緒穩定性,減少其在課堂中的不良行為,使得教師能更加高效地實施個性化教學,滿足特殊兒童的獨特需求。當特殊兒童學會調節情緒,他們的學習適應性也會得到改善,能夠更好地融入學習環境中,發揮自身學習潛能。此外,家長在家校協同干預體系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家長要掌握科學的心理支持方法,在家庭中進一步鞏固學校的干預成果。家長與學校的密切配合,確保了干預措施的延續性和一致性,為兒童提供了穩定的心理支持,從而增強干預效果,幫助兒童在不同情境中獲得更好地成長。
最后,家校協同干預模式不僅減輕了單一主體的干預壓力,而且還能促進社會對特殊兒童心理需求的認識和關注,推動社會支持系統的建設。此種合作模式為特殊兒童創造了更加包容的成長環境,提升了社會對其教育需求的重視度,為特殊兒童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泛的社會支持。
二、家校協同視域下特殊兒童心理健康干預優化路徑
(一)整合家校協同力量,健全心理支持體系
1.構建家校共育模式,完善心理健康干預機制
構建家校共育模式,完善心理健康干預機制,需要建立穩定的家校合作體系,實現信息共享、干預聯動和資源整合,以形成系統化的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支持網絡。因此,應確立科學的家校協同心理干預框架,明確學校與家庭的職責分工,確保干預策略的科學性和連貫性。學校應承擔專業指導與干預實施的主導責任,“學校應根據學校內特殊兒童的數量、身體和心理素質情況,配備足夠數量的心理健康教師,并為這些教師提供培訓機會,如以一年為周期,輪流安排教師進修學習,讓他們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與知識,并將新式教學方法帶人學校,在培訓、工作實踐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3],而家庭則需在日常生活中積極配合和落實。家庭和學校通過高效溝通,制定個性化的心理健康干預方案,能夠針對不同特殊兒童的心理問題,提供精準、有效的心理支持。
首先,為保障家校協同的系統性,應設立家校心理支持中心,由心理教師、特殊教育教師、班主任和學校管理者組成心理健康干預團隊。團隊需定期召開家校協同會議,對特殊兒童的心理發展狀況進行動態評估,并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確保干預措施的針對性和持續性。例如對于情緒調節能力較差的特殊兒童,可通過情緒認知訓練、壓力管理技巧指導等方式,幫助學生完善情緒調控機制。同時,學校可設立社交技能訓練社團,為社交能力較弱的特殊兒童提供社交實踐平臺,并指導家長在家庭環境中運用一致的干預方法,如日常對話訓練、社交規則模擬等,確保家校干預的一致性。
其次,學校可以利用數字化心理健康管理平臺,構建特殊兒童心理干預信息共享系統,實現家校雙方對學生心理狀態的實時跟蹤和調整。學校還可以在平臺上發布個性化心理輔導建議,家長也可以在線反饋兒童在家庭中的心理狀態,使教師能夠根據反饋精準調整干預策略,提高心理健康支持的實效性。此外,學校還需定期組織開展心理健康家長交流會,搭建家長學習和經驗分享的平臺。通過專家講座、案例分析、分組討論等形式,提升家長對特殊兒童心理問題的識別能力,傳授相應的干預技巧,增強家長的心理干預實踐能力。
最后,需完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確保當特殊兒童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時,家校能夠迅速識別并采取干預措施。學校可設立心理危機應對小組,與家長共同制定心理危機干預預案。干預預案應包括情緒突發狀況應對、心理緊急援助機制、專業干預資源對接等內容。例如當特殊兒童出現明顯焦慮、抑郁或自殘傾向時,教師和家長應共同啟動緊急心理支持方案,包括立即調整學習壓力、提供情緒疏導、聯系專業心理咨詢機構介人,并在后續持續跟蹤和提供支持,確保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得到系統性干預。
2.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提升家長心理支持能力
在家校協同視域下,家庭教育指導不僅是學校心理健康干預的延伸,更是構建全方位支持體系的重要環節。通過加強家庭教育指導,能夠保證學校與家庭在心理干預策略上保持一致,提高干預的系統性與持續性,從而增強特殊兒童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因此,需通過系統化的培訓以及切實可行的實踐工具來幫助家長增強心理支持能力,從而為特殊兒童的心理健康提供更為穩定和有力的支持。
一方面,家長培訓課程的設計應圍繞特殊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展開,重點針對情緒調節、行為管理、社交技能訓練以及學習支持等核心領域進行內容設計。此類培訓應采取分級模式,根據家長的知識背景和特殊兒童的實際需求進行針對性的培訓。例如在基礎階段,家長培訓課程應聚焦于幫助家長識別兒童的情緒波動,并理解兒童的行為表現。培訓課程可以通過情境模擬和案例分析,指導家長學會觀察并記錄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緒變化和行為特征。家長將學習如何通過正向反饋來加強兒童的積極行為,以及如何通過情緒引導技巧(如情緒識別與調節)來幫助兒童穩定情緒。在提高階段,家長將接受專業的行為干預訓練,例如學習應用行為分析,針對兒童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制定個性化的干預計劃。通過實際操作和指導,家長能夠設計并實施行為矯正方案,如強化學習、行為替代等,使家庭能夠有效介入特殊兒童的心理健康干預過程中,成為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支持力量。
另一方面,學校應為家長提供切實可行的干預工具。例如針對多動癥兒童,學校可以設計“家庭情緒日記”作為工具,指導家長每日記錄兒童的情緒變化、具體行為表現及親子互動情況。教師應提供標準化的記錄模板,包括情緒類別、行為描述、觸發因素及家長的應對方式,以確保數據的規范性和可比性。通過定期收集和分析日記內容,教師可以以家長會、線上交流或個別指導的方式,向家長反饋觀察結果,并提供針對性的情緒管理策略。再如針對易怒的特殊兒童,教師可以建議家長采用深呼吸訓練或情緒引導方法,幫助兒童調節情緒。另外,學校還可以建立家長學習社群,并定期組織家長進行小組討論,促進家庭干預經驗的交流與優化,確保討論內容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在小組討論時,可邀請心理教師和專業心理輔導師提供專業指導,幫助家長分析典型案例,并給出科學的干預建議。同時,設立“家長導師”制度,由具有豐富經驗的家長分享有效的干預方法,并對新加入的家長提供實踐指導。通過完善的心理支持機制,家長能夠在實踐中不斷優化干預方法,從而增強家校協同干預的系統性與可持續性。
(二)優化心理干預策略,提升協同干預效能
1.精準識別個性化需求,實施分層心理干預
在家校協同視域下,強調識別特殊兒童的個性化需求,能精準掌握兒童的心理特征,提升心理健康干預效果。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進行長期的行為觀察,特別是在課堂學習、課外活動和社交互動等多元情境下,全面了解特殊兒童的情緒變化、行為表現及社交反應。課堂中的行為表現,如注意力集中程度、與同伴的互動頻率、課堂任務完成情況等,能夠反映特殊兒童在學習環境中的適應能力與情緒反應。在課外活動和社交互動中,兒童的情緒變化、溝通方式及合作行為等是評估其社交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的重要指標。教師應記錄此類觀察數據,包括具體行為、情緒波動及社交互動的內容,形成詳細的行為日志。同時,家長與教師應通過定期家訪或開展家校會議,交換對兒童行為和情緒的觀察記錄,形成全面、動態的心理健康檔案。家長則可以通過每天填寫“情緒日記”或“行為日志”,記錄兒童在家庭中的情緒波動、社交互動和行為表現。此類數據可為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策略提供依據,確保干預措施精準對接特殊兒童的具體需求。
基于精準的心理健康數據,學校和家庭能夠共同制定個性化的干預計劃。例如對于社交障礙較為明顯的特殊兒童,可以通過專門的社交技能訓練課程進行干預。社交技能訓練的內容可以從基礎的問候、回應開始,逐步過渡到更復雜的社交場景,如分享、協作和解決沖突等。學校可以組織小組活動或角色扮演游戲,讓兒童在模擬的社交環境中學習與他人建立聯系,提高社交互動能力。對于情緒問題嚴重、行為障礙明顯的特殊兒童,干預方案應當更加系統化和專業化。學校可以聯合專業心理輔導師,采用更具針對性的心理治療方法,如系統脫敏療法、行為矯正法和親子療法等,幫助兒童逐步克服焦慮、恐懼等情緒困擾。學校和家庭還可以共同設立目標,密切關注兒童的情緒穩定和行為改善過程。對有特殊需求的兒童開展團體心理治療,組織同伴支持小組,促進有類似問題的兒童共同分享經驗、學習應對策略。
2.創新心理干預方法,提高實踐趣味性
在家校協同視域下,通過創新心理干預方法,能夠在輕松和富有趣味的環境中幫助特殊兒童克服情感和社交問題,從而實現情緒調節和社交能力提升。因此,教師需采用游戲療法、藝術療法等創新方式,有效增強兒童的參與感和主動性,促進其情感表達和社交技能的發展。游戲療法通過模擬生活情境,讓兒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練習社交互動、情緒調節和問題解決技巧;藝術療法則為特殊兒童提供一個非言語的情感表達渠道,使兒童能夠通過繪畫、音樂等方式釋放內心的情感困擾,促進情緒調節和自我認知。
首先,游戲療法作為一種互動式的心理干預方法,能夠在輕松的環境中調動兒童的情緒表達和社交技能。教師可借助常見的游戲設置,通過多重感官支持和結構化互動,有效促進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室一角搭建半封閉式游戲空間,墻面布置情緒轉盤(帶毛氈、軟膠表情貼)和標有行動箭頭的軟墊。特殊兒童佩戴振動計時腕帶,輪流扮演“探險者”與“協作者”:探險者在特定區域完成任務(如擊打畫有生氣臉的沙包靶),協作者通過視覺提示板(含“等待”“合作”圖示)引導互動。在此過程中,可針對自閉癥兒童的刻板行為設置彈性規則,允許其先按固定路線探索,再逐步添加新路徑箭頭;可為注意力缺陷兒童設計“注意力充電站”(30秒平衡木行走),用于環節轉換時的自我調節。每個階段嵌人“社交故事卡”,例如在遇到爭搶物品時,引導兒童抽取卡片并按三步解決(指認情緒臉譜、使用“請交換”短語、擊掌確認)。游戲結束時開展“情緒收納儀式”,兒童將代表自身狀態的彩色絨球投入對應情緒罐中(紅色
生氣,藍色 O= 平靜),教師通過罐內球體數量的變化制作簡易情緒曲線圖,同步發放即時獎勵貼紙(含特定安撫圖案)。該方案通過可預測的游戲框架、替代性溝通方式和具象化情緒管理工具,幫助特殊兒童在受控環境中建立情緒“認知一表達一調節”的適應性循環。
其次,教師在實施藝術療法時應根據特殊兒童的具體需求,設計多種形式的藝術活動,來幫助其以非言語的方式表達情感。針對難以通過語言溝通情感的特殊兒童,教師可以設計“情感畫”主題活動。這類開放性的藝術活動不設固定模式,鼓勵兒童自由發揮,充分展示其內心世界。具體操作上,在“情感畫”主題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兒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色彩和圖案來表達感受。例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今天你感覺如何?你用什么顏色來表達今天的心情?”通過引導,兒童可以選擇與自己情感匹配的色彩和形狀,并進行自由創作。藝術療法不僅能幫助兒童釋放內心的情緒,還能讓其在創作過程中自我調節,從而起到情緒管理的作用。教師通過觀察兒童的作品,也能夠了解兒童的情感狀態,例如頻繁使用暗色系可能表明兒童存在情緒困擾,而過度使用夸張的圖形可能與焦慮或過度活躍相關。在實施藝術療法時,教師應根據兒童的創作進度與情感反應,提供適時的支持和鼓勵。通過持續觀察兒童的作品和創作過程,教師能夠識別潛在的心理問題,如情感困擾、社交焦慮等,從而為后續的心理干預提供支持。
三、結語
本文揭示了家校協同在特殊兒童心理健康干預中的關鍵作用,強調精準識別個性化需求和創新干預方法對干預效果的提升。研究表明,通過系統化的家校合作,可以顯著提高干預效能,尤其在情緒調節、行為矯正和社交技能訓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與前人研究相比,本文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路徑,突出了家校合作機制的實用性和可行性。在實踐應用上,本文為教育者和心理健康干預工作者提供了可行的參考策略,推動了特殊兒童心理健康干預的個性化、精準化發展。然而,本文仍存在如效果評估機制缺失等問題,未來應進一步探索構建有效的跨學科合作和長期評估體系,以優化特殊兒童心理健康干預路徑,促進其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任毓弢.特殊教育學校智障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對策探究[J].成才之路,2024(18):141.
[2]吳潔,融合教育下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強化路徑[J].社會與公益,2024(10):112.
[3]王娟.基于融合教育背景,加強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界,202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