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275(2025)10-05-05
科學教育是提高國民科學素養、創新人才培育、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基礎,推動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議題。[1]2025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明確了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總體要求和主要工作,為我國中小學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明確了方針政策。科學教育評價是科學教育發展的“指揮棒”,其評價內容、標準、方法的合理性,關乎科學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在新時代教育發展的背景下,要明確科學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構建完善的科學教育評價體系,以此來準確地把握科學教育改革方向和指導科學教育實踐,最終實現我國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一、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邏輯指向
在建設教育強國的時代背景下,深入把握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邏輯,有助于更好地認識科學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優化科學教育評價體系。
(一)質量生成邏輯:立德樹人為標準,發揮科學教育的育人價值
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受教師、課程、教學、評價、社會資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要想推動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構建面向全體、體現公共意志的導向,以此為質量生成的邏輯起點。根據《指南》,科學教育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等核心素養培育。可見,立德樹人是科學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實現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公共意志,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生成的邏輯起點。科學教育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決策的能力,展現科學教育的育人價值取向。《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強調,科學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表明,要凸顯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綜上,科學教育要以立德樹人為標準,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為質量起點,并圍繞提升評價素養,推動“教一學一評”一體化、育人方式、師資隊伍建設、評價范式等關鍵維度的改革。
(二)質量變革邏輯:面向全體與拔尖創新的科學教育公平與高質量發展
科學教育的變革與創新關鍵在于對科學教育質量發展的認識,目前我國科學教育的發展定位由面向精英教育轉向全民參與的普及式教育。[2]高質量的科學教育應保證全體學生都能享有接受科學教育的機會,提升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3]20世紀80年代,美國曾提出“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的號召,并在面向全體普及科學教育的基礎上,著力培養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即STEM)精英人才。[4]這啟示我國的科學教育變革邏輯要平衡好普及式教育與精英式教育之間的關系,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還要關注具有創新性思維的學生,實現面向全體與拔尖創新的統一。
其一,推進科學教育質量變革要堅持科學教育面向全體的普及化發展,強調全體學生皆有權利平等地參與學校的科學學習。科學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要高度重視科學教育的幫扶托底工作,加大對科學教育資源的投入,保證科學教育具有更廣的社會覆蓋面。[5]2025年,教育部召開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聯盟工作部署推進會,強調要保質保量完成既定目標任務,實施精準幫扶,幫助薄弱地區和學校改進提升,促進各方資源精準對接、有效配置,形成立體多元的科學教育支持體系。其二,推進科學教育質量變革要堅持拔尖創新的原則,重視科學教育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培養一大批具有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科學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要貫徹黨的二十大關于“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要求,積極探索培育拔尖創新人才的選拔方式,重視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和培養模式的科學總結,鼓勵全社會共同為拔尖創新人才成長提供廣闊平臺。[6]
(三)質量治理邏輯:協同部署,推動“大科學教育”格局形成
推動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是一項系統性工作,應呼呼各方力量有機結合,共同推進。當前,我國科學教育正面臨著教育資源供給不足、人才培養機制欠缺、教育評價模式待完善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僅僅依靠學校的力量是不現實的,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各方力量建立緊密的關系網絡,構建協同高效的科學教育育人機制。科學教育發展不僅是學校的責任,而且是政府、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家庭和其他相關社會主體的責任。構建科學教育主體之間的力量聯合網絡,發揮科學教育資源協同育人的作用,有助于實現科學教育從單一主體治理到多元化治理的轉變。例如天津市河西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依托學校大課堂、家庭微課堂、社會廣課堂,形成“學校一家庭一社會”科學教育協同育人新格局,全面提高中小學科學教育質量和水平。[7]
各方主體有效地進行信息共享、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能夠為科學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科學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要依托高等學校提供學術平臺,形成科學教育研究共同體,社會相關部門和機構要聯合起來,共同制定并實施有利于提高公民科學素養的科學教育方針政策,深化學校和校外科學教育協同改革與發展。[8]
二、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科學教育評價價值選擇
教育評價是教育發展的“指揮棒”,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關乎教育發展的目標和方向。當前,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呈現出三條邏輯指向,應以此作為科學教育質量的邏輯原點,來思考科學教育評價的應然價值取向。
(一)以育人為本為參照,回歸育人本質
人是教育發展的主體對象,教育活動要以人為本,因此育人為本是科學教育發展的核心。科學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科學思維,培養一大批具有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基于此,科學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要培養高質量人才,教育評價也要回歸育人本質。
其一,要突出教育評價目的的育人性。科學教育評價目的要改變以往的選拔性、功利性導向,要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實踐和探究,促進教育評價回歸育人的基本屬性。換言之,科學教育的評價目標改革要實現從強調學科分數轉向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綜合測評,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實踐探究、科學活動參與等過程性評價。其二,科學教育的評價內容要具有全面性。科學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以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在評價內容上,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科學知識技能的掌握,而且要注重學生的科學觀念、思維、精神培育,均衡科學教育中紙筆測試與動手實踐操作的比例,以此來檢測科學教育的育人成效
(二)以“共性 + 個性”為內核,兼顧面向全體與拔尖創新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與個性的有機統一,教育評價也是如此。教育評價的對象具有復雜性,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當關注共性時需要一個統一的標準,在關注個性時需要分類評價。在科學教育評價中,共性是指評價要遵循一般性、普遍性的規范,強調面向所有評價對象的統一性;個性則強調承認并尊重評價對象的差異性,評價要彰顯評價對象的優勢特征。[9]學生的家庭背景、思維天賦、性格特質、學校類型、學段特征等各有不同,因此教育評價要全面化,實現共性與個性之間的平衡,這是優化科學教育評價的關鍵。
高質量的科學教育要處理好教育公平與質量之間的關系。相應地,教育評價也應契合科學教育面向全體與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要求,遵循兼顧共性與個性相協調的原則,不僅要考慮到教育評價對象的共性情況,而且要考慮到教育評價對象的個性情況。在教育評價時不僅要用統一標準面向全體評價對象,抓共性問題分析科學教育的發展全貌,而且要進行分類評價,注重教育評價對象的個性特征,豐富評價方式,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培養學生的創新、科學思維能力。
(三)以多方協同為立場,實現大科學教育格局
評價主體廣泛深度的參與是評價過程與結果滿足各利益主體需求的前提。[10]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表明,教育評價要堅持統籌兼顧,針對不同主體和不同學段、不同類型教育特點,分類設計、穩步推進,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在科學教育評價的實踐過程中,要注重教育評價主體多元化、教育評價內容全面化,堅持多方協同治理,推動多元主體全面參與到教育評價中,加強教育評價的一體化建設。如此,方能夠有效滿足多元主體的個性化差異需求,推動科學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然而,當前科學教育評價主體參與程度不同,他們的參與潛能未能充分激活。一方面,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制訂統一標準主導評價過程,但其在具體評價中往往參與程度較低,學校和教師的自主評價權不足,學生、家長等關鍵主體更游離于評價體系邊緣。另一方面,在學生科學素養評價層面,學校和教師占據主導地位,學生作為被評價對象卻缺乏參與機會,其自我評價和反思能力難以得到有效培養。針對科學教育評價各主體參與不協調的問題,應以多方協同的共治邏輯來優化教育評價體系,發揮多元評價主體的集體智慧,以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和客觀性。
(四)以動態生成的發展邏輯為動力引擎,助力增效提質
教育評價并不是對教師、學校、學生等評價對象作出簡單判斷,而是要對他們的未來發展作出指引,這體現了教育評價的發展性。在教育評價實踐中,要堅持動態生成的發展邏輯,根據科學教育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運用發展性的評價技巧和方式,使學校、教師、學生能夠更加清晰明確地認識到問題并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法。
具體而言,在教育評價時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科學教育成效。從學校課程視角來看,評價應關注校本化實施成效,這要求評價體系能夠動態評估學校基于本王資源開發的特色課程,從而推動科學教育與地方特色、學校特色有機融合。從教師教學視角來看,教師教學是理論預設與實踐調適的動態平衡過程,教師可基于學生的反饋和提問、學校和其他教師的評價等,不斷地完善、豐富教學內容,促進自身專業成長。從學生視角來看,科學素養形成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學生的認知從直觀感知到實驗驗證,再到最后對知識進行遷移應用,每個階段的認知進階依賴于對前一階段的反思,在動態發展的評價中引導學生實現科學素養的持續提升。發展性的科學教育評價強調過程與結果共生的評價,是多方視角的融合,更加貼近評價對象的真實發展需求,有助于實現教育質量的質性飛躍。
三、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科學教育評價的路徑優化
(一)做好科學教育評價內容的加減法,提升評價效能
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科學教育評價由專注于學生素養測評轉向綜合評價科學教育工作,包括學生的科學素養測評、科學教師的考核評價測評、學校科學教育質量測評等方面。[]科學教育評價應當做好評價內容的加減法,減少結果性的評價指標,增加過程性評價指標,更多關注教師的教學引導和學生的過程性學習,重視學生探究操作能力的培養,構建更加科學、合理、客觀的科學教育評價指標體系。
首先,科學教育評價應當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根本導向,通過構建過程性、實踐性、綜合性相結合的多元評價體系,突破傳統以學科成績為主的單一評價模式。具體而言,評價機制要引導學生實現三個維度的轉變:在問題意識層面,從被動接受問題轉向主動發現問題,通過實驗記錄、小組討論等方式不斷提升問題質量;在知識應用層面,注重考查學生在項目式學習等活動中展現的科學知識遷移能力;在理論認知層面,關注學生參與科普講座等活動的積極性,評估其對科學理論的理解程度。這種立體化的評價方式能夠全面反映學生的科學素養發展水平,避免將教育評價簡單異化為分數比較。
其次,對科學教師的評價應當聚焦其教學實踐的核心效能,建立以創新性、差異化、參與性為導向的評價體系。具體而言,在教學設計層面,要考查教師創設真實問題情境的能力,以及激發學生求知欲和探索欲的教學策略;在教學實施層面,需評估其針對不同學生需求提供的差異化指導;在課程建設層面,重點評價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參與度,特別是提出創新見解、分享實踐經驗的能力。關注教師在科學教育實踐中的專業成長和教學創新。
最后,對學校科學教育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其硬件設備投人,還要關注學校科學教育工作發展情況。根據《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方案(2021年修訂版)》《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等文件,將學校科學教育的統籌保障體系、學科課程教學情況、學生多方面評價情況等納入評價指標體系中。此外,要加強對學校課程設置、教學情況等的教學視導,并定期檢測科學教育的教學裝備和使用情況,為學生的科學教育發展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
(二)制訂科學教育評價標準,兼顧共性與個性的統一
教育評價標準是教育評價應遵循的價值標準,是對評價對象質量要求的具體規定。[12]科學教育評價標準要在以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的基礎上制訂,并且與面向全體與拔尖創新相結合的要求相適應。
一方面,要堅持面向全體的發展邏輯,構建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科學教育評價標準,以黨和國家的科學教育方針政策為依據,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科學教育的要求為參考,使科學教育評價標準能夠面向全體教育評價對象,以達到國家對科學教育發展的基礎性要求。
另一方面,要兼顧拔尖創新人才的個性發展邏輯,制訂具有特殊性和區域差異性的科學教育評價標準。在遵循全國統一標準整體布局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學校性質、教師特點、學生個體差異、學段特征、區域發展等實際情況,兼顧評價對象的個性化發展。具體而言,要采取“國家基準 + 地方特色”的方式制訂區域評價標準;要針對不同學段和學科特點設計差異化評價指標,并注重各學段間的銜接性,突出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的培養;要將增值評價納人標準體系,通過動態追蹤學生的科學素養發展軌跡,既關注學生的當前水平,又重視學生的發展潛力,充分發揮學校和教師對學生成長的促進作用,全面反映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成效。
(三)優化科學教育評價治理體系,打造多主體教育評價
教育評價與教育治理具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即教育評價以教育治理為導向,教育治理以教育評價為視角。[13]科學教育評價的改革不僅包括評價內容與評價標準等方面,而且要將科學教育評價本身納入教育治理之中。教育治理需要調動政府、學校、教師、學生和社會其他相關主體等力量,構建協同治理的格局,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科學教育評價對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推動作用。
首先,教育主管部門應當充分發揮政策引領和統籌協調作用,通過建立科學化、規范化的評價機制,引導科學教育評價向更加客觀、專業的方向發展。具體而言,應當將學校科學教育的實際實施成效作為核心評價指標,重點考察課程設置、教學實施、資源配置、師資建設等關鍵環節的質量水平,同時還要建立健全常態化的督導評估機制,以此確保科學教育方針政策的落實。
其次,學校應當建立健全科學教育質量自我評估機制,定期開展系統性的自我診斷工作。要以國家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相關政策文件為指導依據,深入把握科學教育發展的核心維度和關鍵指標要求。這種基于標準的自我診斷與持續改進機制,既能幫助學校準確把脈科學教育實施現狀,又能為優化課程設置、改進教學方法、完善資源配置提供科學依據,從而推動學校科學教育質量實現螺旋式上升。
最后,學校應當構建多元協同的科學教育評價體系,積極引導教師、學生、家長、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評價過程。在具體實施中,要充分發揮各個評價主體的獨特作用:教師可著重評估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創新等專業維度;學生可側重反饋科學思維培養、實踐探究體驗等學習感受;家長可重點評價家庭科學教育氛圍營造、資源支持等情況;社會組織則可從校外資源整合利用等角度提出建設性意見。多維度、多層次的評價機制,既能全面把握科學教育實施成效,又能匯聚各方智慧,形成教育合力,從而推動科學教育質量持續提升和評價體系不斷完善。
(四)堅持科學教育質量檢測為先,深化檢測結果運用
科學教育質量檢測是反映、預測區域或學校科學教育發展與變化的重要載體,優化科學教育評價要堅持檢測先行。[14]基于此,一方面,要加強對科學教育質量的檢測。一是制訂各學段銜接的科學教育檢測方案,構建覆蓋各學段的教育檢測體系,明確各學段科學教育的具體要求。二是積極開展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定期分析,構建具有周期性的動態監測機制,對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行全面分析,促使學生的科學素養不斷提升。
另一方面,應加強對科學教育檢測結果的運用。要加強對科學教育評價數據的深度分析與挖掘,明確制約科學教育發展的影響因素,進一步尋找解決方法,推動學生的科學素養提升和科學教育進一步發展,為科學教育教學實踐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和科學指導。
四、結語
科學教育評價作為教育體系的核心環節,其價值取向與路徑優化直接關系到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評價體系應當立足育人本位,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重點關注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探究能力的提升,以及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感的養成。同時通過完善評價機制激發教師的專業發展活力,推動教學創新與校本課程特色化建設,為課堂教學注人持續動力。在實施路徑上,需要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融合,構建政府主導、學校實施、教師參與、學生主體、家長協同、社會支持的多元評價共同體,形成科學教育評價的協同效應。
【參考文獻】
[1]鄭永和,張登博,蘇洵,等.科學教育數字化轉型:內涵、樣態與挑戰[J].中國電化教育,2025(1):54-61.
[2]丁邦平.全球化視野下學校科學教育改革的觀察與反思[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1,20(5):10-17.
[3]錢佳,崔曉楠,代薇.指向高質量發展:科學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和路徑優化[J].中國教育學刊,2024(4):58-63,95.
[4]同[2].
[5]同[3].
[6」鄭永和,蘇洵,謝涌,等,全面落實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構建大科學教育新格局[J].人民教育,2023(19):12-16.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天津市河西區深化“四強”舉措高質量推進中小學科學教育[EB/OL].(2025-03-24)[2025-04-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222/m0e_1733/202503/t20250324_1184365.html.
[8]同[2].
[9]同[3].
[10]同[3].
[11]同[3].
[12]程天君,張銘凱,秦玉友,等.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思考與方向[J].中國電化教育,2021(7):1-12,21.
[13]王志遠,朱德全.“破”中有“立”: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理性邏輯[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4,45(1):99-109.
[14]黃斌,云如先.教育發展何以強國:基于1960—2020年認知技能國際可比數據的實證分析[J].教育研究,2023(10):12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