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275(2025)10-01-04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由于城鄉分割二元社會經濟結構和自身經濟條件的限制,進城務工者往往將子女留在農村老家,繼而出現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留守兒童問題一直是政府、社會和學者高度關注和重點討論的話題。2023年11月印發的《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質量提升三年行動方案》中提到:“順應新時代兒童身心發展特征,不斷完善關愛服務措施,全面提升關愛服務質量,筑牢基層基礎,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全面發展?!痹摲桨傅哪繕耸恰暗?026年,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精神素養明顯提升,監護體系更加健全,安全防護水平顯著加強,以兒童需求為導向的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工作更加精準高效,支持保障力度進一步加大”。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
“加強困境兒童、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雖然國家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發展問題,完善保障體系,但是父母外出務工導致的家庭結構變化以及親情陪護缺失,容易造成留守兒童在情感方面的發展與一般兒童有差異,例如禹李娟認為“父母陪伴的缺位會直接導致留守兒童出現情感缺失問題,且遠程親子溝通的方式通過影響親子依戀,對留守兒童情感缺失問題產生較大的影響”[2]。關于留守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大部分研究表明留守兒童在社會性發展方面存在缺陷,也有小部分研究認為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社會性發展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為進一步探究農村留守兒童與一般兒童在社會性發展方面是否存在差異,本研究基于問卷調查法展開了調研和對比分析,旨在深入了解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社會性發展不同維度上的差異情況,從而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有益參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研究選取廣東省惠州市L縣H鎮某小學四至六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發放問卷,剔除無效問卷后,共獲得有效問卷200份,其中留守兒童81人,非留守兒童119人。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陸芳等人編制的“農村兒童社會性發展問卷”對學生進行社會性發展情況調查,問卷包括社會道德、社會態度、社會情感、社會行為和社會交往五個維度,共計31道題目。[3]問卷采用5點記分法,“1”代表“完全同意”,“5”代表“完全不同意”,分數越低,表示社會性發展水平越高,反之則越低。
三、研究結果
以兒童是否留守為自變量,以兒童的社會性發展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 Φt 檢驗,分析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社會性發展水平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結果見表1。
表1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社會性發展水平差異分析

注:*表示 plt;0.05 ,具有顯著性差異。
由表1可知,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社會道德、社會態度、社會情感維度不存在顯著差異( pgt;0.05) !,而在社會行為、社會交往和總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
0.05)。留守兒童在社會性發展各維度上的分數都高于非留守兒童,表明調研學校留守兒童的社會性發展水平低于非留守兒童。
四、討論
兒童的早期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逐步獲得社會道德規范和社會交往技能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兒童需要不斷地學習社會文化,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同時需要不斷與他人進行交往和互動,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社會行為規范,進而成為有價值的社會成員。[4]父母作為兒童重要的榜樣示范和社交互動對象,他們的缺席會直接影響兒童的社會性發展。留守兒童由于長時間缺乏父母的直接陪伴,缺少了觀察和模仿父母言行舉止的機會;非留守兒童的父母能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言傳身教幫助孩子掌握社會規范、與他人交往的技巧以及正確的情感表達方式。這就可能造成留守兒童在社會行為和社會交往維度的發展相對落后,與非留守兒童產生顯著差異。社會學習理論還強調強化和懲罰在兒童行為塑造中的作用,由于缺乏監護人的有力監管,留守兒童在社會行為或社會交往方面的不正確表現得不到及時糾正和引導,會進一步加劇其社會性發展的落后趨勢。
布朗芬布倫納提出的社會生態系統理論,強調從四種層次(微觀系統、中觀系統、外部系統、宏觀系統)來研究個體,認為兒童的發展嵌套于相互影響的一系列環境系統之中。[5]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親子互動受限,導致家庭這一微觀系統的功能弱化,兒童在情感支持和安全感方面存在明顯缺失,對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雖然父母的缺席可能會對孩子的社會性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他們依然有機會從其他系統中獲得必要的支持。例如學校作為不可或缺的中觀系統,能夠通過教師和同伴間的積極互動,為兒童提供社會性發展的良好契機。然而,學校的支持效果受地區教育資源多少、優劣等因素影響而有所差異,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留守兒童在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方面的差異接近顯著但未達到顯著性水平。
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社會道德維度沒有呈現顯著差異,這反映出道德認知發展具有普遍性特點。學生的道德規范不僅依賴家庭教育獲取,而且能通過學校、網絡等渠道實現內化。社會生態系統理論強調,道德發展受宏觀系統的文化價值觀影響較大,這可能會緩沖家庭微觀系統在培養學生道德規范方面的差異。無論是留守兒童還是非留守兒童,同一場域中的學生置身于相似的社會文化環境之中,接受一致的道德規范教育,因此在道德認知這一層面上,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差異并不顯著?!敖逃龑W則認為留守兒童可以通過補償機制、調試機制來彌補遠離父母的消極影響。”[6]社會道德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家庭的影響雖然重要,但是學校和社區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通過開展學校教育和社區活動,能夠進一步鞏固留守兒童的道德規范,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彌補家庭陪伴缺失所帶來的不足。
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維度雖然沒有達到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水平,但是呈現邊緣顯著差異,表明相比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發展相對薄弱。這可能是因為孩子的情感發展和態度形成需要一個穩定、溫暖的環境,但父母長期在外務工,親子之間缺乏細膩的情感交流,孩子容易產生孤獨感和不安全感,進而影響他們對他人和社會的信任度。通過分析可知,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維度仍未達到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差異原因可能如下:第一,學校作為中觀系統,為所有學生提供相對統一的情感教育和價值觀引導,縮小了學生社會化發展的差異;第二,在宏觀系統中,隨著農村教育投人增加和留守兒童關懷項目普及,留守兒童的社會情感發展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進而使得兩類兒童的社會態度趨向接近;第三,兒童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并非完全由家庭結構決定,還受個體韌性、教師支持、同伴關系等復雜因素調節,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家庭功能的缺失。已有研究表明,“通過以同伴關系為核心的團體輔導,協助解決留守兒童在同伴交往方面所遇到的問題,并減少其潛在的不良行為”[7]。
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社會行為和社會交往方面的顯著差異,可以通過社會學習理論和社會生態系統理論的視角進行解釋。社會學習理論強調個體通過觀察、模仿和強化習得社會行為,在非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中,父母作為首要榜樣能夠提供豐富的行為示范,并及時對孩子的言行舉止進行正向強化或批評指正,使孩子更容易習得親社會行為并形成穩定的行為規范;而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缺位,無法獲得充分的社會行為示范或有效監管,由于缺乏模仿和訓練場合,其社交技能較弱,在人際互動中更容易表現出焦慮或退縮傾向。同時,社會生態系統理論指出,個體發展受到多層次環境系統的影響。微觀系統中,留守兒童因家庭結構失衡,親子互動頻次降低,導致其社會化進程中的核心支撐力量被削弱;中觀層面,家校合作不力使得留守兒童問題行為難以得到及時糾正,社會行為規范性有待加強;外部系統和宏觀系統中,留守兒童家庭資源相對匱乏,社交機會有限;加之社會文化中的負面標簽,進一步影響留守兒童的自我認同感。這兩大理論的交互作用表明,留守兒童在社會行為和社會交往維度的發展相對較弱,既源于直接學習機會的缺失,例如缺乏父母的行為示范和強化,又源于多層環境支持的不足,例如家庭、學校和社區的協作不足,使得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面臨更大的挑戰,而非留守兒童則因為具有更穩定的學習環境和支持體系,其社會行為更容易得到發展。
綜上所述,結合社會學習理論和社會生態系統理論,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社會行為和社會交往維度的顯著差異主要源于父母缺席導致的模仿學習機會減少以及家庭系統功能弱化;而在社會道德、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維度的不顯著差異則表明,這些方面的發展可能更多地依賴學校、同伴、社區以及更廣泛的社會文化系統。留守兒童雖然面臨家庭陪伴和家庭教育上的挑戰,但是優化學校教育、強化社區支持以及改善資源分配,能有效彌補留守兒童在家庭陪伴上的缺失,促進其社會性發展。
五、研究建議
(一)家庭層面
盡管父母無法長期切身陪伴在孩子身邊,但是可以通過通信工具與孩子密切溝通,關注他們的情感需求和社會性發展情況。父母在溝通時應給予足夠的情感支持,助力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此外,不管是留守兒童的父母還是撫養人,都應該接受家庭教育培訓,掌握必備的育兒技巧,了解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性,通過多種途徑了解孩子的社會行為,及時強化或糾正,以促進孩子的社會性發展。此外,家長應盡量營造包容的溝通氛圍,讓孩子感覺安全,愿意吐露內心的真實想法,這樣才能及時了解他們遇到的問題和期望得到的幫助,使孩子維持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推動其社會化發展。
(二)學校層面
教師應充分意識到留守兒童在社會性發展方面的相對弱勢地位以及情感支持維度的相對缺失,在設計教學活動或其他班級活動時,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和支持。例如班主任可以通過開展主題班會、情境表演、小組合作等活動,幫助留守兒童模擬社交場景。留守兒童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既能夠拓寬社會交往范圍,在模擬情境中增強團隊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又能掌握不同情境的溝通技巧和問題解決策略,推動社交能力的發展。學校應該建立相關的心理健康輔導機制,定期、及時為留守兒童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導,減少留守兒童因父母陪伴缺失而產生的孤獨感或焦慮等負面情緒。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定期向留守兒童的父母反饋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為留守兒童家庭提供針對性的家庭教育指導建議,強化家校合作,共同助力留守兒童的社會性發展。
(三)社會層面
社區應建立留守兒童關愛中心,免費為留守兒童提供主題學習、興趣培養、心理支持等服務。社區志愿者應定期策劃主題活動,引領留守兒童積極參與社會互動,提升社交技能。政府和社會組織應加大對農村地區教育資源的投人力度,改善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條件,特別是在社會性發展方面,可以通過引入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心理咨詢師等,為留守兒童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完善的家庭友好制度,如規定探親假等,以便父母能盡量陪伴孩子。同時,政府還應加強關注留守兒童重難點問題,制訂長期的支持計劃,確保他們在社會性發展方面得到足夠的資源和支持。此外,可借助媒體宣傳、公益活動等多元化途徑,積極倡導全社會共同關注留守兒童問題,鼓勵社會各界人士踴躍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的行動中來。通過構建社會關愛機制,可以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多的情感慰藉和社會資源支持,助力他們更加順利地融入社會。
六、結語
(一)研究的結論
本研究對廣東省惠州市L縣H鎮某小學四至六年級的200個學生進行了社會性發展問卷調查,對比分析了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社會道德、社會態度、社會情感、社會行為和社會交往這五個維度的發展水平差異。研究結果顯示,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社會行為、社會交往及社會性發展總水平上的差異顯著,而在社會道德、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維度上的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本研究結合社會學習理論和社會生態系統理論對差異產生的原因進行了深入探討,主要歸因于父母缺席而導致的兒童模仿學習機會減少與家庭微觀系統功能弱化。父母缺席導致留守兒童在觀察和模仿社會行為、掌握情感表達及交往技巧方面缺乏足夠的引導,進而影響了他們的社會性發展。
基于研究結果,從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層面提出了相應的教育建議。在家庭層面,建議留守兒童父母通過各種方式與孩子保持密切溝通,關注他們的情感需求和社會性發展情況;同時,還應該接受相關培訓,掌握基本的家庭教育技巧,注重培養孩子的社會行為和交往能力。在學校層面,建議開設專門的社會性發展課程,設立心理咨詢室,定期為留守兒童提供心理輔導,并通過集體活動和興趣小組等增強留守兒童與同伴之間的互動。在社會層面,建議建立留守兒童關愛中心,提供留守兒童心理關愛支持等服務,加大對農村地區教育資源的投入,改善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條件,為離家外出務工人員提供更多的家庭友好幫助。
(二)研究的不足
雖然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局限性。如研究的樣本局限于一所小學,樣本量小,且地域范圍有限,研究結果可能不具有普遍性。此外,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雖然可以量化分析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社會性發展各個維度的差異,但是缺乏更加深入的質性研究,無法更加全面、深入地揭示留守兒童在社會情感、社會行為等維度的深層次問題。
(三)未來展望
未來的研究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拓展:首先,擴大研究樣本的范圍,涵蓋更多地區、不同類型的學校,以增強研究結果的代表性和普適性。其次,結合質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訪談、個案研究等),深入剖析留守兒童在情感表達、行為模式等方面的具體特征,并揭示其背后的深層心理機制。進一步探討如何優化家校社共育模式,探索社會幫扶的長期效果,開發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方案,以推動該領域的進一步發展。最后,政府和社會應加強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制訂長期的支持計劃,確保他們在社會性發展方面得到足夠的資源和支持。
通過多方共同努力,我們有望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更加健康、和諧的成長環境,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實現全面發展。留守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涉及家庭、學校、社區等多個系統,只有通過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才能真正改善留守兒童的處境,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與社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璇.父母外出對留守兒童學業成績的影響:基于元分析和縱向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4:1.
[2]禹麗娟.父母陪伴缺位與留守兒童情感缺失的關系及教育對策研究[D].武漢:湖北大學,2024:37.
[3]陸芳,付淑英.農村兒童社會性發展問卷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22,20(2):248-254.
[4]黃文琪.農村留守幼兒社會性發展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3:6.
[5]呂甜雪,安燕,基于生態理論視角的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研究探析[J].池州學院學報,2024,38(2):61.
[6]季誠鈞,韓連權.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性發展差異及其機制研究:基于生活歷史法[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113.
[7]楊玉馨.小學中高年級留守兒童家庭親密度與問題行為的關系:同伴關系的中介作用及干預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