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體育教學所處環境愈發繁雜,其教學內容及目標也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體育教學實踐活動正遭遇嚴峻形勢,任何一項體育教學實踐行為均可能引發潛在風險。因此,開展體育課運動風險管理研究,不但能夠充實體育教學的一般性理論,還對體育教學實踐活動具有指導意義,為體育教學工作者在理論與實際層面提供支撐。本研究將中學體育課運動風險因素設為研究對象,主要依托運動風險理論與系統安全管理理論,以現有文獻資料為基礎,借助實地考察,并廣泛吸納多輪專家意見,對“體育課運動風險”的概念內涵予以界定。同時構建了中學體育課運動風險評估指標體系,直觀呈現中學體育課進程中的運動風險因素。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中學階段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關鍵期,體育教育在此過程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然而,隨著體育教學環境日趨復雜多樣,教學內容不斷豐富,教學目標持續拓展,體育課中的運動風險問題開始受到廣泛關注。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運動風險源的分類,主要分為主觀風險和客觀風險兩類。其中,客觀風險涵蓋器材設備狀況、場地條件、天氣因素等方面;主觀風險則包括自身因素(內因)和非自身因素(外因)。自身因素包含學生的身體形態特點、身體素質水平、運動技能掌握程度、身體發育狀況,以及師生對風險的認知水平;非自身因素涉及行為道德表現、運動開展條件、管理制度完善程度等內容。2017年,學者石巖和霍炫伊提出,在體育領域,風險預防是最為理想的風險應對策略。風險預防最終所能取得的成效,取決于風險識別的準確性和全面性。只有全面且精準地識別運動過程中的風險因素,才能有針對性地制定預防措施,降低風險發生概率,切實保障學生安全。
二、中學體育課運動風險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
運動風險是運動與風險相結合的概念,在體育領域應用廣泛。其內涵是個體在運動過程中,身體出現結構損傷或功能異常,進而引發傷害事件的概率,隸屬于風險范疇,本身含有隨機性、客觀性以及可測性等特征。
系統安全管理理論是風險管理研究的重要基礎,它明確界定了風險事件防范的核心對象與目標,在國內外安全評估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
基于上述理論,中學體育課運動風險指的是在學生參與體育課程及相關體育活動的過程中,由于內部因素(諸如學生自身的身體機能狀況、運動技能水平、心理狀態等)、外部因素(例如體育場地設施的安全性、體育教學環境的適宜性、體育器材裝備的質量等),或二者相互作用,存在身體與心理遭受傷害的不確定性。
構建科學合理的中學體育課運動風險評估指標體系,關鍵在于精準且全面地判定內部與外部風險因素。從風險管理理論視角而言,只有全面、準確地識別風險因素,才可為后續構建完善的評估指標體系筑牢根基。若在風險識別這一起始階段有所疏漏,遺漏任一潛在風險因素,將會直接且顯著影響后續風險評估效果,嚴重時甚至致使整個風險管理工作失敗,無法達成保障學生體育活動安全的預期目的。
鑒于風險識別在中學體育課運動風險管理中的重要性,為切實保障中學體育課運動風險評估指標體系的有效性與科學性,風險識別人員務必遵循一套系統、規范的流程與方法。
具體主要包含兩個關鍵層面:其一,采用科學分類方式,對體育教學風險源類別予以系統梳理。比如,可依據風險源性質,將其分為人為風險源、環境風險源、教學組織風險源等類別。其二,在完成風險源類別梳理后,針對每一類風險源,運用風險識別技術,諸如頭腦風暴法、故障樹分析法等,深入識別并探尋可能引發體育教學事故的相應風險因素。
1.確定中學體育課運動風險源
風險源是風險因素的集合,科學劃分風險源利于全面識別風險因素。安全系統理論中對事故歸因的劃分,是風險因素分類的重要依據,該理論為事故防范提供了基本目標與對象,也是國內外研究安全事故和開展安全評價的基礎理論。因此,本文將以安全系統理論中對風險的劃分作為中學體育課運動風險源分類的重要理論支撐,同時參考石巖(2004)、霍德利(2011)等權威學者構建風險指標體系的思路,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結合中學體育課特性,咨詢專家意見后,將中學體育課風險源劃分為教學相關人員風險、教學物質風險、教學環境風險這三大類,且每一大類下又涵蓋多個小類風險源(如上圖所示)。
中學體育課運動風險源

2.中學體育課運動風險因素識別
在明確中學體育課運動風險源之后,精準識別風險因素成為保障教學安全、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這一工作由于涉及眾多復雜且多變的因素,呈現出極為復雜與繁雜的特性,因此,借助科學合理的手段推進風險因素識別工作勢在必行。風險因素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時間呈現動態變化的特征。在此情形下,單純依賴過往的經驗數據已難以契合當下中學體育課風險識別的需求。這是因為過往數據無法涵蓋當下瞬息萬變的新情況,例如新型體育教學設備的引入、體育教學場地周邊環境的改變等,都可能帶來全新的風險因素。故而,緊密結合當下的實際狀況開展研究,成為精準識別風險因素的必然選擇。
綜合考慮本研究的具體要求,諸如研究目的需聚焦于中學體育課特定場景下的風險識別,以及中學體育課所具備的學生年齡特征、教學內容多樣性、教學環境開放性等特性,在全面權衡各類風險識別方法的優缺點之后,本研究主要采用訪談、文獻資料、實地調研、問卷等方法對中學體育教學過程中的風險進行識別。
掌握、運動安全技能的運用、對課堂紀律的管控程度、教學內容安排的合理性、運動負荷設置的恰當性、教學組織形式的規劃情況、教學器材設施的檢查與布置狀況、對特殊學生的妥善安排以及運動安全教育的開展情況等9個三級指標。學校安全管理人員風險涵蓋體育教學管理制度制定的科學性、體育教學器材設施的檢修工作情況以及體育教學活動的監管落實情況這3個三級指標。
3.中學體育課運動風險指標體系建立
研究從風險源切入,借助上述研究方法,初步篩選出3個一級指標、8個二級指標以及49個三級指標。這些指標主要來源于文獻梳理、問卷調查、專家咨詢與實地調研。不過,部分指標尚未經過實踐驗證,或許存在表述欠精準或關鍵指標缺失等狀況。
為保障中學體育課運動風險評估指標體系的科學性與全面性,本研究運用德爾菲法,對初步構建的指標體系作進一步的修正與完善。最終確定了3個一級指標、7個二級指標以及38個三級指標,成功構建起中學體育課運動風險指標體系。其中,一級指標涵蓋教學相關人員風險、教學物質風險以及教學環境風險。
教學相關人員風險涵蓋學生風險、教師風險和學校安全管理人員風險這3個二級指標。學生風險包含傷病狀況、人格類型、身體素質水平、疲勞狀態、體育與健康知識儲備、運動保護技能掌握程度、運動水平高低、運動穿戴適宜與否以及課堂紀律遵守情況等9個三級指標。教師風險涉及運動安全知識的
教學物質風險由體育器材設施風險和醫療器材設施風險2個二級指標構成。體育器材設施風險包括器材質量狀況、老化損壞情形、危險器材設施的警示標識設置情況以及必要體育器材設施的數量是否充足等4個三級指標。醫療器材設施風險包含器材的合格與否、老化缺陷狀況以及必要醫療器材設施數量是否達標3個三級指標。
教學環境風險涵蓋教學場館環境風險和自然環境風險2個二級指標。教學場館環境風險包括地面是否存在障礙物、空氣質量優劣、光線照明條件、溫度是否適宜、衛生狀況以及人員密度大小等6個三級指標。自然環境風險涵蓋天氣條件、海拔高度、地形地貌特征以及是否可能遭遇自然災害等4個三級指標。
三、展望
鑒于中學體育課運動風險涵蓋多學科交融,后續研究需挖掘各學科間的共通之處,以此為根基,逐步確立中學體育課運動風險各指標的評價準則。同時,還有必要進一步深入鉆研風險的內部因素、外部因素與運動風險事件的邏輯關聯及作用機制,積極探尋更為有效的中學體育課運動風險評估與應對策略。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