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當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日益凸顯,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已成為教育創新的關鍵方向。小學階段作為行為習慣和價值觀養成的關鍵期,其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成效不僅直接影響學生未來的學習自主性、生活獨立性及社會適應能力,也對學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校內午餐午休作為學生在校生活的重要環節,既是脫離課堂約束的相對自由時段,也是培養自主管理能力的天然場景。有效利用這一日常場景開展自主管理教育,既能培養學生的自我約束和時間規劃能力,又能提升學校管理效能,實現學生成長與學校管理的良性互動。因此,探索小學生午餐午休自主管理的培養策略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二、小學生校內午餐午休自我管理的意義
(一)社會需求與管理困境
調查顯示,約 60% 的中小學生有在校午餐午休需求。然而,隨著服務全面鋪開,管理問題日益顯現:由于管理人員構成復雜,既有學校教職工,也有校外餐飲服務人員,其專業素養和管理能力參差不齊,導致服務質量波動、管理標準不一、突發事件應對不足等問題,給學校管理工作帶來顯著挑戰。
(二)實踐研究的價值
本校開展的小學生午餐午休自我管理研究,旨在破解當前管理難題,具有多重實踐價值。
在方法探索上,通過系統研究與實踐,構建符合實際的午餐午休自主管理體系,為同類學校提供可復制的管理方案,全面提升管理質效。
在機制建設上,建立以學生自主管理為核心、多方協同的管理機制。統籌學校、教師、家長及配餐機構等資源,厘清各方職責,形成管理合力。
在教育創新上,首創德育與自主管理相融合的“雙管理”模式。將品德培養融入管理實踐,讓學生在規范行為中自然養成感恩、自律等美德,實現行為養成與品格塑造的協同發展,為德育工作提供新思路,優化育人生態。
三、小學生校內午餐午休自我管理的培養策略
(一)激發學生自我管理的需要
每個學生都有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自我發展的能力和需要,管理者(看班人員)要把學生的能力與需要激發出來,引導他們在自我管理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現自我提高、自我創新、自我超越,最終變被動的接受管理為主動的自我管理,實現個人需要與班級管理相一致。
1.營造積極的班級氛圍
(1)建立班級自主管理文化。班級文化是學生自我管理意識培養的土壤。班主任與看班老師可組織學生共同參與班級口號、班歌、班徽設計,將自我管理理念融入其中。同時,設立班級自主管理榮譽榜,對在午餐午休等活動中表現優異的學生,通過張貼照片、頒發小獎狀、授予榮譽稱號等方式公開表彰。
(2)組織團隊合作活動。開展小組午餐服務活動,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輪流負責午餐分發、餐具整理、就餐秩序維護等工作。
2.設置有趣的目標與任務
(1)個人目標設定。依據學生個體差異,制定個性化午餐午休自我管理小目標。當學生達成目標后,給予小貼紙、積分卡等獎勵,積累一定數量可兌換學習用品或參與班級趣味活動。
(2)班級任務挑戰。開展“午餐午休文明班級挑戰周”活動,全班共同努力,在一周內實現午餐午休環節零違紀、高效有序的目標。若挑戰成功,給予戶外游戲、觀看教育影片等集體獎勵,讓學生體會到自我管理帶來的集體榮譽,增強班級凝聚力與自我管理積極性。
3.提供適當的自主決策機會
(1)午餐午休規則制定。組織班級會議,引導學生共同參與午餐午休規則討論與制定。此外,定期回顧午餐午休規則的執行情況,鼓勵學生提出修改建議。如果建議合理且被采納,給予提出建議的學生一定的獎勵,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如何更好地進行自我管理和班級管理。
(2)活動策劃與選擇。在午餐后休息或午休前準備時間,提供多樣化活動供學生自主選擇,如閱讀故事書、進行桌面游戲、繪畫創作等。此外,組織午休后放松活動策劃,讓學生分組設計活動方案,如編排簡單伸展操、舉辦音樂欣賞會等。在策劃過程中,學生需協調團隊成員時間、分配任務、評估方案可行性,全面鍛煉自我管理能力與創新能力。
(二)搭建自我管理的組織框架
幫助學生建立實現自我管理的組織框架。管理者需要設立不同崗位,明確崗位職責,實現競聘上崗;建立小組,將群體進行分割式單元管理,依據性別、能力、個性特征等不同特點進行分組,4~6人為一組,明確小組內組員責任,實現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互相幫助,互相監督,實現捆綁式的小組共同進步,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班級的主體。
1.學校層面
學校制定支持學生自我管理的政策,如設立專項經費用于午餐午休管理區域建設與設備配備,打造舒適、安全的用餐與休息環境;配備專職或兼職管理人員,負責統籌協調午餐午休管理工作,為學生自我管理提供物質與人力保障。
2.教師層面
教師承擔指導與監督職責,定期組織主題班會、專題講座等活動,強化學生對自我管理的理解。在午餐午休過程中,密切觀察學生表現,及時給予指導與反饋,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3.學生層面
成立學生自治組織,如午餐午休管理小組,通過競聘選拔輪值管理員。管理員負責日常秩序維護、問題記錄與反饋,如提醒同學遵守規則、協調矛盾糾紛等。
4.家長層面
通過家長會、家校聯系冊、線上溝通平臺等方式,加強家校溝通。引導家長關注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培養,在家中設置類似自我管理任務,如整理房間、自主安排作息時間等,形成家校教育合力,鞏固學校培養成果。
(三)完善評價機制
完善的評價機制是激勵學生持續自我管理的動力源泉,良好的激勵制度會讓自我管理事半功倍。
1.多元化評價
打破單一教師評價模式,引入學生自評、互評及家長評價。學生自評時,對照行為準則反思自身表現,總結經驗教訓;互評過程中,學習他人優點,指出不足,相互促進;家長評價從家庭生活視角反饋學生自我管理情況,如是否能自主整理書包、按時作息等,多維度全方位評估學生自我管理水平。
2.過程性評價
注重記錄學生自我管理過程,教師通過觀察記錄、成長檔案等方式,及時捕捉學生進步之處與問題。定期與學生溝通,針對問題提供指導建議,促進持續改進。
3.激勵性評價
設立多樣化獎勵機制,對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物質獎勵,如書籍、文具;精神獎勵,如頒發榮譽證書、公開表揚;特殊獎勵,如擔任班級管理小助手、參與學校活動策劃等,激發學生自我管理積極性。
四、結論
小學生校內午餐午休自主管理能力培養是一項系統且長期的工程,需要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多方協同合作。通過激發學生自我管理需求,引導其主動參與;構建科學組織框架,保障管理實施;完善評價機制,持續激勵改進。這不僅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與自律品質,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而且優化了學校午餐午休管理模式,實現學生成長與學校管理的良性互動。未來,應不斷深化相關研究與實踐,持續完善培養策略,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萬祥.班級自主管理100個千字妙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高妙添.學生自主管理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
[3]范宸驛.別插手!讓孩子獨立的自我管理課[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20.
[4]徐艷霞.孩子,你自己來——低年級學生自主教育策略探究[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