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以學生表演為主,是學生對學過的知識的表演,看似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好像什么都會,但卻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性,缺失的恰恰是學生的思維發展。構建小學道德與法治思維發展型課堂,目的是融入學科的思維進行教學,提高課堂實效,發展學生思維,落實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
一、思維發展型課堂的內涵
(一)思維發展型課堂的定義。思維是人類認識事物的過程。思維發展型課堂以思維為載體,運用教育心理學、認知心理學、腦科學、以及思維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改變傳統的傳授知識和技能為主的課堂教學方式,不斷激活和拓展學生的思維,從而提升思維品質與創新能力,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為最高目標。思維發展型課堂,從實質改變和促進師生間的關系,拓寬學生的思維寬度,促動師生深度思考,為深度課堂教學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讓教師的改變有路可循,帶領學生開啟一段全新的探究之旅。
(二)思維發展型課堂的意義。首先,它有助于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真正實現師生關系的平等和互動。其次,通過拓寬學生的思維寬度和深度,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道德法治素養和綜合素質。最后,思維發展型課堂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提供可行遵循。
二、思維課堂教學的途徑
(一)學習思維發展的基礎理論知識。教師需要系統規范地學習思維發展的基礎理論知識、思維圖示等可視化思維工具,用思維工具及相關理理論指導思維課堂,在與學生一起并肩成長中,收獲思維碰撞中“火花四濺”的快樂。
(二)探索融入式思維課。思考踐行(試著用) $$ 提煉完善(學著用) $$ 內化改變(融合用)。教師與學生一起感悟“隱性思維可視化,可視思維工具化,高階思維隱性化”,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思考者(從想到說,再到做)。
(三)打造高效課堂。高效的課堂不僅僅拘泥于課堂的教學,由課內到課外的延展,讓學生的視野更開闊,讓學生的思索更無限放大。
三、思維發展型課堂的構建要素
(一)課前問題預設。課前問題預設是構建思維發展型課堂的重要前提。教師需要結合課程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預設具有啟發性和引導性的問題,目的是激發學生探究欲望,促進思維習慣。
(二)豐富的問題情境。問題情境是思維發展的依托。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可以結學生實際,圍繞教材內容,創設具有挑戰性和啟發性的問題情境,進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例如,在教授《說說我們的學校》一課時,筆者設計了“假如你是校長,你會借助什么、如何管理學校?”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多個維度、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潛在的認知沖突。認知沖突是思維發展的成因,發展和完善學生的思維結構,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具有不確定性,甚至是爭議性的話題或案例,引導學生產生認知沖突,進而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例如,在教授《生活離不開規則》一課時,筆者引入了“班級規則是否應該由老師制定還是由學生自己制定?”的話題,先讓學生進行討論再開展辯論,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四)可視化的思維過程。例如,在學習《四通八達的交通》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圖表和思維導圖來展示不同交通工具的特點和優勢,幫助學生理清交通方式的選擇思路。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繪制概念圖,梳理通信方式的種類和用途,從而加深對交通和通信知識的理解。
(五)層次性的遷移設計。層次性的遷移設計是實現知識遷移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不同層次的遷移任務,引導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教材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拓展。
四、思維發展型課堂的構建策略
(一)運用知識遷移,拓寬思維視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知識的內在聯系和遷移規律,引導學生將道德與法治融合到其他學科知識,形成學科融合或跨學科知識體系。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通過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以《生活離不開規則》一課為例,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步驟運用知識遷移的策略:首先引導學生回憶二年級時學過的《我們的學校》一課,討論學校中的規則,如上課不遲到、課間不打鬧等。接著將學校規則遷移到社區生活中,詢問學生:“在社區生活中,我們要遵守哪些規則?為什么?”此外,還可進一步跨學科融合。結合數學課程中的“統計”知識,讓學生統計社區中不同類型的規則(如交通規則、環保規則等),并繪制成圖表。最后布置學生小組設計一個小活動,讓他們模擬社區中的場景(如過馬路、垃圾分類等),并應用所學的規則知識。
(二)激發認知沖突,促進深度思考。為了有效地激發認知沖突,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與學生生活經驗密切相關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新問題,從而激發他們對問題的興趣和好奇心。如在《心中的“110”》一課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動。讓學生扮演社區中的不同角色(如業主、物管人員、警察、環衛工人等),并設定社區內發生了一起盜竊案的情境。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角色,思考并表達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會怎么做,以及為什么這樣做。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讓他們在面對問題時,不僅要考慮自己的立場和利益,還要考慮他人的立場和利益,從而促進他們的深度思考。其次通過展示與學生已有知識或觀念相矛盾的現象或案例,讓學生感受到認知的沖突,引發他們深入思考問題的原因和解決方法。并在課堂上,引入爭議性觀點或不同的解釋,讓學生感受到不同角度和不同觀點之間的沖突和碰撞,進而激發他們的思維活力和創新能力。比如《我們的公共生活》的課例,筆者就設計了以下認知沖突情境:1.情境設計。展示兩個對比強烈的圖片或視頻,一是干凈整潔的社區環境,另一則是垃圾遍地、環境臟亂的社區。2.提出問題。教師向學生提問:“上面兩個社區,你會選擇住在哪一個社區?為什么?”然后,提出一個爭議性話題:“有些人認為社區環境是大家的,我一個人不亂扔垃圾也沒關系。你同意嗎?為什么?”3.分組辯論。將學生分成正反兩方,就上述爭議問題展開辯論。教師作為指引導者,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觀點思考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三)善用思維導圖,養成思維習慣。思維教學課堂中,思維導圖是幫助學生學會思維的拐杖,是通向高階思維(學習與日常活動)的工具。小學階段是興趣培養、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通過思維課堂,善用思維導圖(工具),逐步引領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拓寬視野,為進一步拓展高階思維打好基礎。
(四)作業多層次設計,滿足不同需求。在作業設計上,教師應注重層次性和個性化,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不同層次、不同難度的作業,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逐步提升思維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結合實際,具有探究性和實踐性的作業,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完單元《我們的公共生活》后,筆者設計了以下三個層次的單元作業:1.基礎層次:列出你在社區中觀察到的三種公共設施,并簡單描述它們的作用。2.提高層次:選擇一個你認為最重要的公共設施,分析它在你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舉例說明。同時,思考如果沒有這個設施,你的生活會受到哪些影響。3.拓展層次:小組合作設計一份社區公共設施改進方案。你可以選擇一個現有的公共設施進行改進,也可以提出一個新的公共設施建議。在方案中,你需要說明改進或建議的原因、具體改進措施或建議內容以及預期效果。基礎層次作業面向所有學生,提高層次作業同學們可以選做,拓展層次作業要求有能力的小組合作完成,這樣的作業設計既考慮了不同學生的能力水平和學習需求,又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逐步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特別是拓展層次的作業設計,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想象力,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建立課堂評價,促進思維水平提升。教師應圍繞學科課程標準,以思維可視化為準則,建立科學的課堂評價體系,并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評價和反饋。小學道德與法治思維發展型課堂認知領域的評價,理應把它作為一個學習過程,努力在這一個過程中促進學生思維從低階走向高階。通過預設評價標準并以之評價學生的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不足和優點,激勵他們不斷進步。同時,通過定期舉辦思維競賽、展示活動等方式,為學生提供一些可以展示自己思維成果的平臺,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