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學數學教學與邏輯思維能力的關聯
數學思維是邏輯思維的核心,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數學并提升解決問題和學習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在數學學科中至關重要,也是學好其他學科、處理日常生活問題所必需的能力,如同學生認知發展的“基石”,美國國家數學教師協會(NCTM)將其比作“用理性照亮迷霧的探照燈”。當然,這種能力不是天生賦予的,一般可以通過學習、訓練、實踐不斷培養的。
培養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數學學科本身的學習上,更體現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創新精神、提升學習能力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等多個方面。可以說,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至關重要的。然而,作為多年一線數學教師,本人發現不管是學校還是家庭,遇到一些現實困境。一組來自2024年進行的全國小學數學教育的調研報告的數據顯示,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有37.6% 的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題海戰術來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在很多學校里,傳統的數學教學方法仍然占據主導地位。這種方法往往側重于知識的灌輸和機械練習,而忽視了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們在這樣的環境下,可能只是被動接受知識,而缺乏主動思考和獨立分析問題的機會。而且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有時過于抽象和復雜,超出了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范圍。教材中的知識往往以文本語言的形式呈現,而小學生的理解能力還在發展中,他們可能難以完全理解和掌握這些抽象概念。
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構建問題情境,引發思考。情境創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需要遵循趣味性、真實性、啟發性等原則,并運用多樣化的方法。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的內角和”這一數學概念時,老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三角形的內角和究竟是多少度呢?你們能想出什么方法來證明這個結論?”這樣的問題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還能促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到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從而培養他們的探索欲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應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例相結合,創設出與數學知識相關的問題情境,以“相遇問題”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創設如下情境:在一次校園運動會的接力比賽中,小明和小紅分別站在跑道的兩端,準備進行接力。小明的速度是每秒5米,小紅的速度是每秒4米,跑道長度為100米。比賽開始后,兩人同時起跑,問他們經過多長時間相遇?相遇時小明跑了多遠?在這個案例中,情境的創設將抽象的“相遇問題”轉化為學生熟悉的校園運動會接力比賽場景,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問題的本質。
(二)采用多樣化教學,因材施教。通過運用實物、模型、圖片等直觀教具,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例如,在教授幾何圖形時,可以借助幾何模型、釘子板等教具,展示各種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特性,通過實際操作,加強學生對圖形本質的理解和認知。此類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更直觀地掌握數學概念,進而培養其邏輯思維能力。同時,通過動手操作,學生能夠親身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學習圓柱體積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切割、拼接圓柱模型,將其轉化為長方體,從而推導出圓柱體積的公式。在此過程中,學生需進行觀察、思考、分析和總結,從而鍛煉其邏輯思維能力。此外,教師亦可設計數學游戲,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數學,體驗數學的樂趣。例如,可以設計“數學接力賽”“數學迷宮”等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鍛煉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游戲化教學策略,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促進他們更高效地掌握數學知識。
(三)開展實踐活動,動手健腦。實踐操作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具體化,形成直觀的認識,而且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親身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例如,在學習圓柱的體積時,可以讓學生通過切割、拼接圓柱模型,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公式。再設計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如測量教室、校園內的長度、面積等的測量活動,走進超市或市場,體驗稱重過程,了解重量單位,如克、千克等,并嘗試估算物品重量;利用軸對稱、平移、旋轉等圖形變換原理,設計并制作圖案或模型,觀察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如時間管理、貨幣交易等,并記錄觀察結果。此外,引導學生將動手操作過程和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發現和成果,增強自信心和學習動力,促進知識內化,這也是教學實踐活動的類型之一。如“我是氣象記錄員”的實踐活動,學生記錄一周內的天氣情況,用圖表表示出來,并嘗試分析天氣變化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我是生活觀察員”活動,學生觀察并記錄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如家庭預算、時間安排等,撰寫觀察日記或報告。通過參與多種實踐活動,學生能掌握并運用數學知識,進而提升其綜合素養。
(四)注重知識聯系,構建知識體系。教師在課堂上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發現不同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如通過比較分數與小數、幾何形狀與面積計算等,讓學生理解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教會學生使用思維導圖來整理和歸納知識點。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直觀地看到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形成知識網絡。鼓勵學生跨學科學習,發現不同學科之間的共通之處。如數學與科學、語文與歷史的結合,讓學生在更廣闊的視野中理解知識。通過關聯學習,學生可以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知識鏈條。隨著基礎知識的不斷積累,且掌握知識關聯的方法技巧后,學生逐漸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將知識點按照邏輯關系進行分類、整理,形成層次分明、結構清晰的知識體系。
(五)運用多媒體教學,直觀呈現思維。如在講解“圓柱的體積”時,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圓柱體的分割與拼接過程,以形成近似長方體的模型,學生能夠直觀地觀察到圓柱底面向長方體底面的轉化過程,以及圓柱高度與長方體高度之間的關系,從而輕松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這種直觀的呈現方式,大大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多媒體教學的形象性也為數學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多媒體技術能夠將數學知識與豐富的生活場景相結合,創造出形象逼真的教學情境。在學習“認識人民幣”時,通過多媒體展示超市購物的場景,學生可以在虛擬的購物環境中認識不同面值的人民幣,了解人民幣的換算和使用方法。且多媒體的互動優勢能為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提供了豐富的手段。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設置互動問題,讓學生通過搶答、小組討論等方式參與回答,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自主學習,如通過在線學習平臺觀看教學視頻、完成作業、與同學交流等。這種互動性的教學方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互聯網上擁有海量的數學教學資源,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求,從網絡上獲取各種教學素材,如教學課件、教學視頻、教學案例等,豐富教學內容。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個性化的教學課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和編排,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六)加強推理與證明訓練,
鞏固邏輯思路。數學證明是培養小學生數學推理和證明能力的重要環節。在日常學習中,教師要設計多樣化的數學問題,從簡單到復雜逐步提升,帶領學生逐步分析每一步的邏輯關系,找出解題思路。例如,先從簡單的一步計算應用題開始,再過渡到復雜的多步問題。在解決這類問題時,教師要帶領學生逐步分析每一步的邏輯關系,找出解題思路。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和質疑。當學生對教材內容或老師的講解有疑問時,教師應引導他們通過邏輯分析來尋找答案。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高他們的推理能力。并通過課堂練習、課后作業等方式,讓學生多加練習,鞏固所學的邏輯推理知識。除了課堂教學,也可組織課外活動方面,組織開展數學游戲活動,如數字猜謎、數學棋類游戲等,讓學生在游戲中進行推理和證明,并要求學生在回答問題和闡述觀點時,做到條理清晰。無論是在課堂回答問題還是課后交流數學想法,都讓學生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來表述。
(七)鼓勵提問與質疑,培養思維能力。作為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提問。老師可以在課堂上明確地向學生表達,提問和質疑是被鼓勵的行為,讓學生不再害怕犯錯,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每節課的特定環節預留時間讓學生提問,或者在下課前設置一個“疑問箱”,鼓勵學生寫下自己的疑問。在講解知識點或解題過程中,適時停頓,邀請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或不同見解。通過教師自己的提問示范,展示如何提出有深度、有針對性的問題。病情介紹一些提問技巧,如“5W2H”法(什么、為什么、誰、何時、哪里、如何、多少成本),幫助他們更好地構思問題。老師對學生的質疑給予積極反饋與引導,并引導他們進行深入思考,培養批判性思維。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