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快速變革的社會環境和成長壓力日益突出的青少年群體,學校教育必須回應“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時代命題,構建起既具行為規范引導力、又具精神滋養感染力的德育文化體系。新城中學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推進以“九禮五氣”為核心內容的德育體系建設,形成具有新城特色的育人文化。
一、“九禮五氣”德育體系的內涵與育人價值
(一)“九禮”:規范行為、涵養品行的育知路徑
“禮”者,規矩也,是行為的邊界,也是品行的體現。新城中學提出的“九禮”,涵蓋了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行為領域,具體包括:
1.愛國禮:通過升旗儀式、國旗下講話、重大紀念日教育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與集體榮譽感;
2.儀表禮:規范著裝、舉止得體、言談有禮,增強學生形象管理意識;
3.守法禮:以校紀班規、法律宣傳教育為抓手,強化規則意識和法律素養;
4.學習禮:強調尊師重道、課堂規范、誠實守信,營造良好學風;
5.安全禮:涵蓋交通、防溺水、校園安全等內容,增強風險防范能力;
6.秩序禮:引導學生自覺遵守集體生活秩序,如上下學、就餐、排隊等行為;
7.感恩禮:通過感恩教育周、親情書信、志愿服務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同理心和責任感;
8.網絡禮:倡導文明上網、信息篩選、理性表達,提升數字素養與媒介判斷能力;
9.餐飲禮:培養文明用餐、節約糧食、講究衛生的良好生活習慣。
“九禮”以行為規范為切入點,結合校園日常管理制度、班級評價機制和主題活動安排,使禮的要求不只是條文,而是學生在校園生活中時時看見、處處踐行的行為標準,逐步實現“從被動遵守到主動內化”的轉變。
(二)“五氣”:塑造精神、錘煉意志的育魂目標
“氣”者,精神也,是學生成長的內驅力和價值追求。“五氣”強調人格塑造與精神成長,幫助學生形成穩定的志向、自我認同與抗壓能力。
1.樹正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旗幟鮮明反對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等負面思潮;
2.立志氣:通過理想信念教育、生涯規劃課程、優秀校友榜樣等方式,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激發內在追求;
3.增才氣:強調在刻苦學習中增長知識、提升能力,培養腳踏實地、勤奮專注的學習態度和專業意識;
4.揚銳氣:倡導積極進取、不怕挑戰、勇于表達與競爭,克服“躺平心態”與過度自我保護傾向;
5.養大氣:注重學生包容心態、團隊協作、抗挫能力的培養,使其擁有海納百川的格局和承壓成長的心力。
“禮”重在外塑,“氣”重在內 養,二者相輔相成。
(三)“九禮五氣”與學生“五實五優”全面發展目標的契合
新城中學的“五實五優”全面發展目標,是學校基于新時代育人要求提出的具體化、本土化培養框架。“五實”強調學生成長的根基性素養,即“為人誠實、做事踏實、學習嚴實、身體健實、生活樸實”,指向學生內在品格的質樸與務實;“五優”則聚焦學生發展的卓越性追求,即“品質優善、學業優秀、能力優異、舉止優雅、身心優美”,體現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塑造。這一目標體系既注重基礎品行的扎實養成,又關注核心能力的拔節生長,與“九禮五氣”德育體系形成了深層次的邏輯呼應與實踐協同。
“九禮五氣”與“五實五優”的協同,體現了從“規范約束”到“文化浸潤”的育人進階。學校通過“九禮”的日常化實踐,將“五實”的要求轉化為可觀察、可評價的行為習慣;通過“五氣”的精神引領,又將“五優”的目標升華為學生主動追求的價值信仰。這種“以禮筑基、以氣鑄魂”的育人模式,使“五實五優”不再停留于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學生的成長血脈,成為其全面發展的人格底色。
二、“九禮五氣”引領學生全面發展的實踐路徑
(一)開發課程模塊,構建“禮氣”教育主陣地
新城中學通過“顯性課程 + 隱性課程”的雙重路徑,推動“九禮五氣”在知識建構與價值養成兩個層面同時發揮作用。
1.構建“九禮五氣”主題德育課程群。學校將九禮內容分別納入各學段德育課程目標中,如初一設置“儀表禮與青春形象管理”,初二設置“守法禮與成長邊界”等,做到計劃化、系列化、課表化。
2.推動“禮氣”內容與學科教學融合。通過語文課的家國情懷、歷史課的文明禮儀、體育課的團隊合作等,把“禮氣”理念融入到日常課堂語言與教學細節中。
3.加強班會課與德育微課的精準供給。每周開展一次“禮氣主題班會”,聚焦一個“禮”或“氣”,如在“網絡禮”主題中,通過角色扮演、情景討論等形式強化學生網絡行為規范意識。
(二)貫通日常活動,推動“禮氣”行為習慣養成
行為習慣的培養離不開持續的行為塑造與生活實踐,新城中學將“九禮五氣”深度嵌入學校的各類德育活動、管理制度與儀式場景中。
1.構建“校園禮儀日歷”制度化推進機制。學校制定“每周一禮一主題”推進方案,如開學第一周為“學習禮”,國慶一周為“愛國禮”,配套設計一系列相關活動,包括“禮儀示范崗”“感恩墻留言”“一周一好事”等,讓學生在持續行為參與中完成對規范的認知、接受與踐行。
2.打造“禮氣養成”主題活動矩陣。結合學校大隊部、團委、班級等組織力量,設置如“九禮小講師團”“五氣宣講團”等社團與志愿崗位,通過“學生講、學生演、學生管”方式,提升學生主人翁意識與行為認同感。
3.在班級管理與教師日常中注重禮氣引導。班主任在日常談話、班規建設、家校溝通中強化對“禮氣”語言的使用,通過正向語言持續塑造學生對行為背后價值的感知。
(三)設計多元評價,強化“禮氣”素養成長激勵
新城中學不斷探索多元、過程、激勵導向的評價機制,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看到自己”“感受到進步”“愿意繼續努力”。
1.建立“禮氣素養成長檔案”制度。每位學生擁有一本《九禮五氣成長手冊》,由班主任、任課教師、家長共同參與記錄,包括每周禮儀行為觀察、氣質表現自評互評、成長故事摘錄、心靈成長記錄等,作為期末綜合素質評定與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
2.開展“禮氣星級評價”體系建設。以“才藝之星”“學習少年”“最美笑臉”等稱號設置為載體,每學期進行一次“九禮五氣”星級評選活動,結合學生日常表現、課程參與、活動表現等綜合打分,調動學生自我管理與自我激勵的內驅力。
三、“九禮五氣”全面育人模式的推廣路徑
(一)構建理念清晰、層級遞進的育人目標體系
推廣“九禮五氣”育人體系,首先要在教育理念層面達成共識,明確其不僅是德育形式的創新,更是立德樹人總目標在學校層面的具體化和路徑化體現。
1.加強頂層設計。建議在學校三年發展規劃中明確“九禮五氣”作為德育工作主線,將其與學校辦學理念、德育目標體系、學生核心素養結構深度融合,確保其在教育教學和管理制度中占據主導地位。
2.分層設置育人目標。結合不同學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明確“九禮”中各項行為習慣的養成起點和落實周期,“五氣”中不同精神品質的培育重點和成長節奏,形成“小學注重啟蒙、中學注重深化、高中注重內化”的階段性禮氣育人目標鏈條。
3.推進理念“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通過教師培訓、校本課程開發、班主任德育工作坊等形式,統一教職員工對“九禮五氣”育人目標的理解與執行邏輯,使理念真正落地于教育者的意識中、教學中和管理中。
(二)打造貫通課堂與生活的“禮氣融合”平臺
“九禮五氣”德育模式能否成功推廣,關鍵在于是否具備靈活而可復制的應用場景。因此,有效構建“課堂一活動一制度一文化”多維聯動的育人平臺是核心任務。
1.構建“課內 + 課外”的雙向推進體系。課內依托德育課、綜合實踐課、主題班會實現系統化推進,課外通過節日儀式、社團活動、實踐基地延伸“禮氣”體驗空間,讓學生在多場景中不斷強化認知與行為的一致性。
2.打造模塊化可復制的活動資源包。例如圍繞“愛國禮”,開發“紅色朗誦會”模板;圍繞“養大氣”,推出“青春辯論賽”組織指南;圍繞“增才氣”,組織“人人都有舞臺,人人皆可成才”系列文體才藝展示;圍繞“揚銳氣”,編制“校園挑戰計劃”活動手冊,便于其他學校或年級平移使用、快速落地。
3.用好空間資源,構建“可視化”德育場景。通過設置“九禮文化墻”“五氣風采展示區”“學生禮儀觀察崗”等,營造濃厚文化氛圍,使育人內容從文本轉化為視覺符號,增強“無聲教育”的滲透力。
四、結語
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育人的核心在于鑄魂。新城中學以“九禮五氣”為引領,在實踐中不斷打磨育人理念、豐富德育載體、完善實施機制,使這一德育體系逐步從理念構想到學校文化、從活動形式轉化為育人生態,實現了從“育知”到“育魂”的系統躍升。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