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與自然、農業、醫學、工業等密切相關。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生物學教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更加全面地認識和理解生命的本質、科學的精神以及人類社會的責任,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深入研究2022-2024年廣東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試題(以下簡稱“廣東學考題”),發現其中蘊含著大量的思政元素,真正做到了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實現了以考試評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近三年廣東學考題思政元素融入的特點
《生物學科課程思政教學指南》將生物學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劃分為八個思政維度,包括政治認同、家國情懷、科學精神、文化自信、法治意識、公民品格、生態文明和國際視野。對近三年廣東學考題的思政元素進行分析。分析近三年廣東學考題,呈現三大特征:一是覆蓋面廣,顯著增加了融入思政元素的比重,更全面地滲透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融合維度多,八個思政維度中的大部分融入到試題中,展現了豐富的思政教育內容。三是融合巧妙,通過中華傳統文化、科學實驗、農業生產、生態保護、人體健康等情境,巧妙融入思政元素。由此可見,在廣東學考題中融入思政元素是新趨勢,這一變化不僅發揮了學考的育人和選拔作用,也體現了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
二、融合思政元素的廣東學考題分析
1.關注時政熱點,筑牢政治認同。近三年廣東學考題,不乏以時政熱點事件作為情境,從宏觀角度敘述中國偉大成就,恰當的情境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認可國家的方針政策,進而筑牢學生的政治認同。
例1(2024年廣東學考第2題)推進深遠海養殖是“打造海上新廣東”的重要舉措之一,養殖的魚類在海洋生態系統中屬于(B)
A.生產者 B.消費者C.分解者 D.非生物部分
例1以打造海上新廣東的重要舉措“深遠海養殖”為情境,考查學生對生態系統組成成分的理解,讓學生了解我國海洋強國建設的行動。這道題將生物學必備知識和國家的政策動向相結合,不僅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培養了學生對國家政策的深刻理解和支持。
2.勇擔時代之責,根植家國情懷。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青少年只有將個人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追求融入國家繁榮和社會進步的滔滔洪流之中,才能為國家的發展奉獻自己的知識與才華。
例2(2024年廣東學考第33題)李振聲出身貧苦,從小深知糧食珍貴。他大學畢業后響應國家號召前往大西北開展育種研究工作。20世紀50年代,黃河流域的小麥因大面積感染條銹菌而減產嚴重,李振聲為此感到肩上的擔子沉重。“小麥經過數千年的人工栽培,抗病基因逐漸喪失;野草在自然界通過層層篩選,含有非常好的抗病基因。”李振聲創造性地思考:能不能用野草如長穗偃麥草與小麥雜交,培育抗病小麥新品種呢?于是他組建課題組開展攻關。經過20多年的不斷篩選、鑒定,他們終于培育出抗病、高產的“小偃6號”(圖略)。至2003年,“小偃6號”在全國累計推廣種植3億多畝,增產逾75億公斤。2006年,李振聲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請回答:
(1)條銹菌有細胞核并能產生孢子,屬于真菌(填“細菌”或“真菌”),與小麥的關系是寄生。(2)圖中,長穗偃麥草提供的精子和小麥提供的卵細胞結合形成的受精卵,通過細胞的分裂、生長及分化,發育成種子的胚。
(3)結合圖文可知,“小偃6號”高產的原因可能是:從長穗偃麥草遺傳了高產基因和抗病基因,具有籽粒多且不易感染條銹菌的優良性狀;從小麥遺傳了籽粒飽滿的優良性狀。
(4)若“小偃6號”的抗病對感病是顯性,由一對基因A、a控制,現有基因組成均為Aa的個體交配,則子代抗病個體的基因組成是AA或 Aa ,抗病個體在子代中的占比是 75% 。
例2以“科技脊梁”李振聲培育小麥新品種為情境,考查細菌和真菌的結構特點和生活方式,以及植物的生殖、發育和遺傳,展現我國科學家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擔當和奉獻。
3.了解科研成果,培養科學精神。科學家豐富的科研成果可以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探索欲望,引導學生堅信客觀世界是可以認識的。科研成果背后科學家嚴格的實驗設計和數據分析,可以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研態度。科學成果在學習和借鑒基礎上的不斷優化創新,能夠鼓勵學生要勇于創新、不斷探索。
例3(2023年廣東學考第27題)合成生物學是當前生物學領域的研熱點之一。我國科學家利用經基因改造的酵母菌,以玉米秸稈(主要成分是纖維素)為原料合成淀粉和蛋白質。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
A.酵母菌能進行光合作用B.人體無法消化吸收纖維素C.淀粉和蛋白質可以供能D.該技術為糧食生產提供新路
例3以我國科學家利用經基因改造的酵母菌合成淀粉和蛋白質為情境,考查酵母菌的結構和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讓學生了解科學家通過人工合成淀粉和蛋白質解決糧食危機問題。
4.保護生態環境,構建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進步狀態,它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環境的認識和態度,以及對生態系統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在廣東學考題中融入生態文明教育,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對生物學的理解和應用,還能培養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例4(2024年廣東學考第31題)某海島在20世紀80年代受采石、海浪侵蝕等影響,沙灘被碎石掩埋,植被退化,生態功能下降。近年來,通過填土、修復植被、整治湖泊等措施,島上的植物恢復到470余種,動物增加到170余種,生態修復效果顯著。2023年,該海島被評為“和美海島”。請回答:
(1)采石、海浪侵蝕導致該海島生態功能下降,這是因為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2)碎石填土后植物才能生長,土壤是影響植物生長的非生物因素。
(3)修復植被過程中新引入60余種植物,在引種時既要考慮植物能適應海島環境,又要防止形成外來物種入侵。修復后的植被可為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地,動物遷入使物種多樣性增加,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和食物網更復雜,穩定性增強。
(4)該海島遠離陸地,存在淡水資源匱乏的問題,請提出一個解決思路:淡化海水。
例4以某海島的生態修復為情境,考查生態系統的成分、結構和功能,以及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能夠體會到生物與環境、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
5.弘揚中華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中華文化包含了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廣東學考題以中華文化為素材創設試題情境,有助于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喜愛,也能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提升文化自信。
例5(2024年廣東學考第13題)題13圖甲是甲骨文“魚”字,乙是約4700萬年前的魚化石。下列分析錯誤的是(A)
題13圖

A.甲中的 ① 表示魚的鰓B.乙是研究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C.甲乙均能看出魚具有脊柱D.甲出現的時間比乙形成的時間晚
例5以我國甲骨文“魚”字為情境,豐富學生對古代文化的認識。這道題都將傳統文化與生物學知識相融合,學生運用生物學知識解釋中國傳統文化,理解和認同傳統文化的價值,增強文化自信。
三、教學啟示
1.堅持立德樹人,保證課程導向性。例如,在講解生物進化時,可以引導學生理解生物進化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培養學生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觀念。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既要將課程內容講深、講透,又要不斷挖掘生物學科的育人價值,適時滲透思政元素,真正實現課程內容與思政同在、同行,將生物課程與思政融為一體,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任務。
2.挖掘思政資源,增強教學實效性。例如,在講解生態系統時,可以引入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在講解遺傳變異時,可以探討人類遺傳病的預防和治療,進行生命觀教育。教師應利用豐富的思政資源創設課堂和試題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思政情境中思考、討論、探究和解決問題,學生核心素養得到提升的同時思想政治也受到的薰陶。
3.注重多元評價,提升思政融合性。教師應注重評價體系的多元化,將知識掌握、能力培養、素養提升和思政教育等納入評價體系,開展過程性評價、結果評價、自我與同伴評價等。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課堂討論的活躍度、項目式學習中的責任擔當等,體現學生對思政元素的理解和接受度。
【注:本文系廣東省2025年度中小學教學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計劃項目“基于‘C-POTE’模型的初中生物學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與實施”(項目編號:2025ZQJK185)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