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音樂教育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多的音樂教師開始重視在合唱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情感表達培養,因為合唱不僅能提升學生的音樂技能,還能通過情感的共鳴促進其心理的發展。《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著重強調,藝術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核心素養,而合唱作為音樂教育的重要構成部分,對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具有關鍵作用。然而,當前小學合唱教學中,教師往往更側重技巧訓練,忽視情感表達,導致合唱表演缺乏感染力。鑒于此,本文從統一情感表達訓練、培養學生自信、注重情感表達與技術技巧結合等方面著手,深入探究基于情感表達視角的小學合唱音樂素養培育策略,旨在增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情感領悟力,提升其音樂欣賞能力。
一、小學合唱中培養情感表達的意義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階段,通過合唱中的情感培養,不僅能提升他們的音樂表現力,還能對其情感認知、團隊協作以及審美能力的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小學合唱中的情感表達與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提升藝術感染力,使合唱表演更具魅力
在小學合唱中培養情感表達,對提升藝術感染力、讓合唱表演散發獨特魅力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從音樂本身特性來看,旋律、節奏、和聲等元素構建起音樂的骨架,而情感表達則如同為其注入鮮活的血肉與生命力。一首激昂奮進的合唱曲,若學生能帶著蓬勃的朝氣與豪邁之情去演繹,那強烈的節奏便能撞擊人心,高昂的旋律會如同沖鋒的號角,激發聽眾內心的激情,使整個表演極具張力。二是情感表達能夠賦予合唱表演獨特的風格。不同地域的合唱作品承載著各異的文化底蘊與情感訴求,學生理解并融入相應情感,如演繹具有民族特色的合唱時展現濃郁的鄉土情懷,或詮釋古典合唱作品時傳遞出典雅莊重之感,就能使表演跳出千篇一律的模式,以鮮明的個性吸引聽眾,在藝術的舞臺上綻放光芒,讓合唱真正成為觸動靈魂的藝術呈現,極大地提升其藝術價值與魅力。
(二)增強團隊凝聚力,促進學生間協作交流
合唱是一項需要團隊協作的藝術活動,情感表達在其中起凝聚團隊的重要作用。一是情感表達的一致性追求能夠促使學生們相互傾聽。在合唱訓練中,為達到情感的統一,每個學生都要留意身邊伙伴的發聲、氣息、情感的強弱起伏,這一過程就是彼此溝通交流的契機。二是為完美呈現合唱情感,學生分工協作,各聲部相互配合:高聲部明亮引領,低聲部沉穩支撐,中聲部銜接過渡,共同為目標努力,建立信任。面對困難,大家攜手解決,增進友誼,提升團隊凝聚力,為未來合作打下基礎。以《落雨大》排練為例,面對粵語演唱難題,學生間開展“一對三”師徒教唱,高效攻克語言障礙,順利完成比賽并取得優異成績。
(三)促進學生認知發展,提升情感管理能力
小學階段是學生情感認知發展的關鍵期,參與合唱活動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與表達情感。一方面,多元風格的合唱作品拓展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歡快的兒童合唱帶來愉悅,感恩主題的作品激發溫情與敬意,史詩性合唱則喚起豪邁之情。另一方面,通過分析歌詞與體會旋律內涵,學生得以深入內心世界,提升對情感的感知力。持續的情感表達訓練,使他們更能捕捉生活中的情感細節,從而豐富內心,健全人格,增強情感認知與管理能力,以更飽滿的情緒面對生活。
二、小學合唱中情感表達培養的策略
(一)統一情感表達的訓練
1.深入探索作品內涵。針對學生理解差異,教師應在排練前收集作品背景、作者經歷等資料,通過故事、圖片、短視頻等形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例如,排練《共產兒童團歌》時,結合紀錄片與英雄故事,幫助學生體會時代情感,奠定統一表達基礎。
2.熟練掌握合唱技巧。教師應系統教授發聲方法,并根據情感調整聲音運用,如用胸腔共鳴增強激昂表現。如在排練《CometotheMusic》時,以順口溜解決節奏難題,分聲部逐步訓練,熟練后再融入情感與動作,確保完整演繹。
(二)培養自信
1.深入挖掘嗓音優勢。針對學生嗓音不自信的問題,教師可開展嗓音分析課,通過錄音錄像直觀展示音色與音域特點,講解不同嗓音的獨特魅力,并安排適配的小合唱段落,讓學生在發揮中建立自信,敢于表達情感。
2.不斷拓展學生音域。從舒適音域逐步拓展,每次半音遞進,配合輕松的哼唱練習。教師給予積極的心理暗示與技巧指導,幫助學生在成功嘗試中增強信心,敢于在高音區釋放情感。
3.及時分享改正錯誤。設立“錯誤分享角”,鼓勵學生交流犯錯與改進經驗,正視錯誤是成長過程的一部分。定期回顧進步,減輕心理負擔,提升情感投入積極性。
4.不斷積累舞臺經驗。創造班級、校園、社區等多層次的登臺機會,結合賽前模擬訓練,提升學生臨場適應力。如我校四年級一班通過多次演出積累經驗,在區級比賽中獲得一等獎,學生在實踐中增強自信,提升藝術素養與合唱熱情。
(三)注重情感表達與技術技巧的結合
1.情感與技巧有機融合。應將情感與技巧有機融合,避免單一地訓練發聲。初期發聲練習可選用富有情感的簡單音樂片段,如歡快兒歌,在訓練呼吸與發聲位置的同時培養情緒表達。隨著教學深入,針對不同風格作品(如激昂愛國歌曲、抒情藝術歌曲)講解對應的發聲調整:如愛國歌曲用胸腔共鳴增強力量,抒情歌曲以頭腔共鳴營造柔和感,讓學生理解技巧服務于情感,實現兩者同步提升。
2.深入剖析合唱作品。為解決情感引導缺乏系統性的問題,教師應在合唱教學中深入剖析作品。例如,排練《漁歌子》時,解析歌詞描繪的春日美景與漁翁垂釣的畫面,引導學生在前半段表現歡快生機,在后半段展現閑適自在。鼓勵學生回憶生活中的愉悅場景,增強情感代入感。排練后組織交流情感體驗,促進表達一致性,并通過鏡像模仿訓練強化情感統一呈現,幫助學生準確傳達音樂情感,體會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之美。
3.改變節奏訓練模式。針對節奏韻律訓練脫離情感基調的問題,教師應改變節奏訓練模式。選取具有典型情感特征的音樂片段,如通過激昂的《太陽出來了》與舒緩寧靜的《黃昏之歌》對比,讓學生整體感受快節奏如何烘托興奮激動,慢節奏怎樣營造靜謐憂傷,從而體會完全不同風格的兩種作品在節奏、速度、意境上的不同表達方式。
4.音準融入歌曲情感因素。考慮到音準訓練忽視情感波動影響,教師在訓練音準時,應融入情感因素,如在演唱抒情且音域跨度大的合唱作品時,提前告知學生情感飽滿時氣息運用的變化會對音準產生影響,并進行有針對性練習。
5.深挖歌曲背景中情感因素。在合唱教學前,教師要詳細介紹作品的創作背景和文化內涵,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在實際教學中,先組織學生玲聽、討論作品情感,通過多媒體資料、故事分享等形式,讓學生沉浸其中,之后再分聲部進行技術練習,如熟悉旋律、打磨發聲技巧。在后續排練中,不斷回歸情感主題,讓學生在技術提升過程中始終不偏離情感軌道,使兩者完美融合。
(四)教師要豐富引導方式
1.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多媒體資源,借助動畫軟件展示節奏的復雜變化,以講述故事的方式引入合唱作品。如在介紹臺灣歌曲《杵歌》時,播放臺灣地區的風光視頻、民俗活動紀錄片,講述作品背后的民間傳說,引發學生興趣,使其主動探究作品情感內涵。
2.情境導入。在課前精心準備,深入理解作品情感,通過創設與作品情感相契合的情境,從音色、音量、表情、肢體動作等全方位展現作品的魅力,讓學生身臨其境,更好地感受和表達作品的情感。例如,演唱歡快的《踏雪尋梅》時,教師面帶燦爛笑容,身體微微律動,用明亮且富有彈性的音色帶動學生情緒,激發他們模仿學習的欲望。
3.激勵評價。鑒于激勵評價方式單一,教師應改變評價策略。評價時具體指出學生的優點,如“你在這句合唱中,臉上的悲傷表情和輕柔的歌聲完美結合,情感表達很到位”,對于不足則給予建設性意見,如“這里情感可以再強烈些,試試加大氣息的支撐”。
三、結語
本文針對當前小學合唱情感表達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系統性策略,旨在全面提升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使合唱成為展現自我的藝術平臺。未來研究可聚焦于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精準設計情感培養方案,并探索家校社協同機制,為開展合唱教學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教師應持續創新教學方法,重視情感表達培養,讓合唱在學生成長中發揮育人作用。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