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殘障孩子是一棵草,永遠開不出花,而我們特教人卻相信:他們是一朵花,只是他們開得遲。回首24年的特教路程,才發現,特教是一片沃土,特教人就是這篇沃土上的園丁,只要相信遲開的蓓蕾亦能綻放芬芳,我們就能在每一次遇到困難時,勇往直前。
初站講臺的尷尬,讓我第一次堅定了工作信念:不管怎樣的學生,老師都應該把他們教好!
1998年9月,剛剛從特殊教育師范學校畢業的我,來到河源市源城區育智學校上班,被安排在啟智7班上課。我還沒進教室,就聽到一陣吵鬧聲,站在教室門口,看到班上12名學生已經亂成了一鍋粥。陪同的老教師趕緊把孩子們拉回座位上,但是拉了這個,那個又跑開了,好不容易才把全部學生安頓好。
老教師向學生介紹我后,我滿懷熱情地和學生打招呼:“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新班主任梁老師!”學生們卻面無表情,有的趴著桌子上,有個孩子坐在輪椅上看著自己掉在地上的玩具車一直哭,旁邊的孩子在笑,有個孩子吮著自己的手指。看著這群孩子,我有點擔心自己做不來這份特殊教育的工作。
很慶幸,三年師范的學習已經讓我有了從事特殊教育的決心,而且,畢業前老師強調的一句話一直縈繞在耳邊:不管怎樣的學生,你都應該把他們教好!我鼓足勇氣面對這一切。
為了教好這群孩子,剛走出校門的我,從他們的特點入手,在各個地方觀察、了解、收集每一個孩子的生活資料。在班上,我用心跟孩子溝通,在辦公室,虛心向前輩請教,在走廊,隨時與同事探討,在校門口,經常與家長交流。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學生知道了上課、下課的區別,懂得了見到老師要問好,學會了幫助同學。
遭遇各式的家長,讓我堅定了自己的教育理念:要用自己專業的知識教孩子,影響和改變家長不專業的認知!
一天,一向活潑好動的小珊一到教室就趴向桌子。我過去詢問:“珊珊,你怎么了?不高興嗎?”珊珊一聽,眼淚就流出來了。看著其他學生也投來好奇的眼神,我趕緊把小珊帶到人少的操場邊。經了解,我才知道珊珊的家長叫她不要上學了,反正在學校這么久也沒學到什么。聽了之后,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下班后,我決定到小珊家里去,跟家長溝通,將孩子學習與不學習的可能性都跟家長進行了探討,讓家長認識到小珊在學校雖然學到的文化知識不多,但她學會了與人交往,學會了生活自理。后來,家長不再提不上學的事,小珊又恢復了以前的活潑。現在,小珊已經畢業了,而且在社區里找到了一份工作,能養活自己了。
兩次成功的主題班會,讓我認準了特教之路:好孩子是夸出來的,贊賞能改變每一個人
對于自己剛接手的學生,我們必須以最短的時間進行最全面的了解。最初的一個星期,他們對我是抗拒的,而我也并不急于改變什么,因為急不來。我必須先融入到他們中,讓他們能接納我。為了能走進他們的圈子,我從各方面去了解他們。我從以前的科任老師那里了解他們的脾性,從家長那里了解他們的優點和缺點,在課堂上注意觀察他們的言行舉止,并適時對某些表現有進步的學生進行表揚。
一周后,我以“我們這班人”為題開展主題班會,班會沒有邀請學校的其他老師,只有我們11個人參加。
班會的第一個環節是“說說我是誰”,雖然他們同在一個班很長時間了,但還是第一次站在大家面前,正式地進行自我介紹。雖然有些緊張,但當看到連老師都上臺介紹了自己,他們也逐漸放開了,一個個上講臺進行自我介紹。第二個環節是“說說我的同學”,這個環節并不好把握,因為他們一貫都是看不慣別人,總覺得自己才是正確的,所以我要求只能說同學的優點、長處。為了避免冷場,可以重復別人說的。一開始,學生都不愿意講,這種情況在我意料之中,我將每個同學的一個優點說出來,并將它寫在我準備好的移動黑板上。學生看到自己竟然有優點被老師寫在黑板上,高興又有些不好意思。氣氛慢慢變得活躍了,從同學一句句不太流暢的話語中,學生仿佛是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第三個環節是說說“能干的我”,雖然學生會做的事并不是什么轟轟烈烈的,都是諸如掃地、擦黑板、幫拿水杯這樣的小事,但說出來并被寫在另一塊黑板上時,他們似乎看到自己還很能干,還能幫別人做很多事。
班會的最后,我說:“今天很高興,我認識了你們每一個人,讓我知道我們班有10個能干的同學,希望,我們能在這個學期里,讓更多的人認識我們,知道我們的好。”
這次班會之后,我發現學生在慢慢變化,上課也漸漸收斂了自己的言行,對其他老師也學會了尊敬。
舞臺上璀璨的光芒,讓我認準了特教人的驕傲和初心:以“千手觀音”為引,殘缺的蓓蕾亦放光彩。
為了增強孩子們的自信心,我組織了各種形式的班級活動,比如繪畫比賽、手工制作展示、舞林大會、小小運動會等。這些活動不僅讓孩子們展示了自己的特長,還讓他們學會了團隊合作和相互欣賞。每當看到孩子們在活動中露出的笑臉,我都深感欣慰,因為我知道,這些經歷將成為他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有一年,我擔任啟聰部五年級的班主任,整天和一幫淘氣的聾生斗智斗勇。剛好那年的春晚,“遇見”了《千手觀音》,“千手觀音”們給我帶來的震撼在心里悄悄種下了一顆種子,以舞者姿態展現生命力量的信念悄悄扎根生芽,我想,我的孩子,也可以成為“千手觀音”,也可以在那一片璀璨的舞臺上自信地發光。因此,我積極組建舞蹈隊,自學舞蹈給孩子們編排節目…《小跳蛙》《池塘邊的瑜伽娃娃》《一扇門一扇窗》…
還記得第一次排練時,學生到處嬉戲打鬧,有個調皮的學生還突然從背后把我推倒在地上。我趴在地上,旁邊傳來了學生們的大笑聲,我被氣得哭了。然而,這只是開始,在舞蹈隊訓練中,我要孩子們壓腿,大半的孩子哎呦哎呦抬不起腿;我加強訓練力度,孩子們個個說生病請假當時正準備參加一場比賽,眼看比賽將近,我心急如焚,忍不住對他們發泄著不滿。有幾個同學摔門而去,又急又氣的我,被無力感深深地擊敗了。晚上,頹廢的我一遍又一遍看著《千手觀音》,感悟著這個舞蹈背后的真諦,觀音,是殘疾人對美好生活向往,是發自內心的一種倔強和堅強,我突然發現我根本不懂這些孩子。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后,開始了我的逆轉路線,我開始了家訪,在家長面前肯定他們的努力和天賦;我和他們一起觀看千手觀音,讓他們感受舞蹈的魅力;我還給他們講殘奧會的故事,讓他們懂得什么叫自強不息…終于有一天,我發現辦公桌上有一封信,里面寫著:梁老師,我們很喜歡你,很喜歡跳舞,我們要拿獎…那一刻,我感動得淚流滿面。
“老師,我找到工作啦!”是我聽到的最動聽的聲音:特殊教育不僅僅是教育,更是一種社會責任。
除夕夜,煙花璀璨的天空一片絢爛,手機的祝福信息不停地叮咚響。其中,我被一條條信息吸引住了目光,帶著新年的喜悅,欣喜地迎接著美好一個個報喜聲:“老師,新年好!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在烘焙店找到工作啦!”這是聾生小文發來的信息;“梁老師,我很感謝你對我的不離不棄關愛,我現在在麥當勞工作,工作很開心”這是小慧發來的信息;“梁老師,我大學畢業了,我在廣告公司做繪圖設計員。”對一位特殊教育老師來說,無疑最動聽的聲音,是新年最好的禮物。
小文是一名聽力障礙學生,在學校里快樂地度過了九年時光,他面臨著畢業后何去何從的問題。在家人的幫助下,小文擁有了第一份工作,但是他每天做著高強度的工作,卻領著微薄的工資。因為自身的聽力殘疾,同時還要遭受老板和工友的欺壓。這樣毫無尊嚴的生活,壓垮了一個特殊孩子僅存的一點自信心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我時常會收到小文的聊天信息,他向我訴說著內心的苦悶與迷茫,現實生活的打擊讓小文看不到人生的曙光。
那時,我思考著,如何讓孩子們擁有更好地未來?特殊教育最終的何去何從在哪里?孩子的“畢業季”是家長們的“焦慮季”,孩子們的就業問題也是縈繞在我們心中多年的心結,如何讓學生能夠擁有一技之長,能夠自立于社會成了我多年的教育教學的重難點。
就在那時,學校開設了職業高中部,開始對初中畢業的孩子繼續實施對口式的職業培養。我走進小文的打工工廠宿舍,告訴小文這個好消息,并鼓勵他回歸校園,學習一技之長。因此,小文重新踏入校園,成為職業高中的首批學子,而我也成為一名雙師型的手工皂專業老師、烹飪課老師,和他一起成長和學習技藝。在三年里,他掌握了烹飪、烘焙、汽車美容等職業技能,我又在小文的臉上看到了樂觀、陽光、自信的笑容。高中畢業后,小文順利入職本市的知名蛋糕店,成為一名專業的烘焙師,從此開啟了他自尊、自強、自立于社會的美好生活。
特殊教育,不僅是教育,還是一份社會責任,我們身上承載著無數殘障兒家庭的希望,每一個特教人都竭盡所能給孩子們們插上自立的翅膀,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
一路走來,我遇到了無數的挑戰和困難,但每一次的堅持都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我相信,只要用心去愛每一個孩子,用專業去引導他們,他們就一定能夠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芒。作為一名特教人,我從來不懷疑“遲開蓓蕾亦能吐芬芳”這一句話。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