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普通高中語文必修上冊在“詩詞鑒賞”篇目中選編了一首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筆者認為,單獨賞析這首經典詞作,學生可能對李煜及其后期詞風詞情的理解不夠深入,于是拓展了另一首《虞美人·風回小院庭蕪綠》:
風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憑闌半日獨無言,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燭明香暗畫堂深,滿鬢青霜殘雪思難任。
采用聯讀同一時期、同類題材詞作的方法,帶領學生更深入地探討詞帝李煜表達的“故國之思”。

一、找準聯讀點,故國往事不回首
這兩首《虞美人》均作于李煜歸宋后期,其中的《春花秋月何時了》還被稱為絕命詞。從文學角度來看,既是敘述個人際遇,也是感慨家國興衰,李煜用極儉省,極唯美的筆墨追思故國,表達出對南唐的深情眷戀、對身陷囹圖的深刻洞見以及對個體生命的深沉思考。從歷史角度來看,李煜作為南唐末代皇帝,這兩首《虞美人》都表達了故國往事不堪回首的傷情,也反映出弱國的屈辱,亡國的反思和時代的風云變幻。為了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行逐層深入地思考討論,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表格引導學生聯讀。
本表以“所用意象”“抒情語句”“藝術手法”“思想感情”四個關鍵維度為聯讀對比點,引導學生對兩首經典文學作品進行由淺入深地的聯讀評析,以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
二、細讀文本,唯美風月暗藏春秋更替
1.“秋月”“東風”惹人愁。《春花秋月何時了》一詞,“春花秋月”是自然景象,每個人都不可能同時看到美艷的春花和皎潔的秋月,李煜把它們放在一起,暗藏時間的流轉和季節的更替。再以“何時了”來質問、埋怨、慨嘆絢麗的春花,明亮的秋月何時才是盡頭,“春花”和“秋月”就不再是讓人賞心悅目之景,反而惹人增添無盡的愁緒,既有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也含有對未來的不確定,于是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說明李煜身為亡國之君,他心懷厭世的態度,感覺整個世界都是灰暗的,絲毫感受不到春花秋月給人的美好,再美好的景色帶給自己卻只能是傷懷,所以他明知故問一“春花秋月何時了?
“東風”,即春風。常常與春天的到來、生命的復蘇相聯系,表達出一種生機勃勃、充滿希望的意境。昨夜,春風又一次吹拂小樓,“小樓”便是李煜北上汴京的囚居之所,但“東風”前面加上“又”,可以想見,東風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多少個春秋流轉,多少次春花綻放,多少次東風輕拂,李煜聽春風,望明月,憶南唐,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
2.“風回”“新月”引落寞。《風回小院庭蕪綠》一詞,描寫院子里的草綠了,柳條也綠了,春天就這樣一年又一年地相繼來到人間。春風“回”到小院了,風也有靈性,風回春續,暗示了時間的流轉和季節的更替。通過聯讀,我們發現,這所有著蓬勃生命的“小院”就是那座沐浴東風的“小樓”,這些生機盎然、盡態極妍的春景卻惹人哀傷與落寞。詞人獨自“憑闌半日”,時間悄悄流逝,日落西山,新月東升,耳畔竹林在風中颯颯作響,眼前新月靜靜地掛在空中。翠竹本來高雅堅韌,但風中竹聲與月下竹影卻使人倍增凄涼孤寂;新月本是希望和期待,但眼前的新月依舊是當年的那一彎新月,詞人恍恍惚惚,還在繼續的笙歌宴飲仿佛就是當年笙歌宴飲,然而,物是人非,新月也同樣著上了感傷與落寞的情緒。
三、品讀詞句,追問與無言都傷情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李煜詞流露出的那種幽怨是身不由己、負重前行的悔恨、屈辱和無奈。亡國后的兩首《虞美人》有太多的共性,無論是“何時了”“知多少”“幾多愁”的追問,還是“憑欄半日”的無言,都是沉痛的亡國哀思。
1.問天問己問人直抒傷情。一問蒼天“春花秋月何時了”。春花絢麗,秋月皎潔,極美的春花秋月帶給自己卻只能是傷懷。亡國之君被封為恥辱的“違命侯”,囚于趙宋長達兩年多,精神上遭受的壓力,讓李煜感到生不如死,于是責問蒼天“何時了”。二問自己“往事知多少”。問天天不語,轉而自問,故國尊榮的往事,受天命安排登上帝位的往事,恢復先主國策體恤下民的執政往事,君臣吟誦風月的往事…多少往事一齊涌上心頭,但一切都已消逝,化成了虛幻。金陵城里精雕細刻的欄桿、白玉堆砌的臺階,此刻應該都還在,可是“朱顏”已改,當年住在里面的人不在那里了,當初那個意氣風發的人不在了,曾經的美好不復存在了,曾經富麗堂皇的宮殿,都已成過往了,物是人非,豈不痛哉。三問世人“問君能有幾多愁”。表面“問君”實則仍在問己,月明之夜“故國不堪回首”,回首處,物是人非,江山易主,多少惆帳多少悔恨多少悲憤化作一問一“問君能有幾多愁?”這是李煜在問自己,他痛苦的發現自己的愁思如春水漲溢、奔騰恣肆,自己的愁緒如春水東流、不舍晝夜。
2.傷情無言勝似萬語千言。傷春追昔,往事不堪回首。《虞美人·風回小院庭蕪綠》在生機盎然的春景中寄寓了李煜的深沉傷痛。“憑欄半日獨無言,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此句一出,詩人的孤獨痛苦畢現。“半日”既說明憑欄時間久,也是說明詩人細致觀察風回小院的盎然綠意。僅“風回”二字便傳達無盡傷情,春風又回到了小院,北遷至此又過去一年了,亡國之君還能見到幾個春天?我的生命還能相續幾個春秋輪回?“無言”中仿佛有萬語千言,讓讀者隱約感到作者雖面對蓬勃春色,心中卻充滿難言的憂郁苦痛之情。耳畔“竹聲”,眼前“新月”都跟當年南唐皇宮的一樣,一樣是“冰初解”的春天,一樣是“尊罍在”的宴會,一樣是“笙歌未散”的月夜;不一樣的是地點,當年在自己南唐的皇宮如今在趙宋的“小院”,不一樣的還有賞月人,當年自己是群臣相隨、嬪妃相伴的至尊帝王,如今卻只有自己,只有一個不能保護小周后的懦夫,只有一個生死不能自處的人臣與囚犯。
四、對比烘托,多情帝王訴盡人世凄涼
“虞美人”即美人虞姬,楚楚動人,剛烈深情。《虞美人》則本為美人虞姬的傷情哀歌,李煜在生命后期兩度填悲詞,訴衷腸。
1.過往越美好,現實越痛苦。南唐后主李煜于公元962年登基為帝時年26,于公元975年降宋為囚時年39,做了13年至尊至貴的封建帝王,一下子淪為任人宰割的階下囚。翻天覆地的身份變化震撼了他的內心和情感,為天子時夜夜笙歌吟風弄月宴饗極奢,滅國后百般受辱,往昔的尊榮美好與現實的屈辱暗淡形成了鮮明映照,使他的內心更加愁苦不堪。春日花開,中秋月明,歲月不斷更替,美景不斷輪回,可我這囚犯的苦難歲月,什么時候才能完結呢?那些如云煙一般消逝的往事,偏偏還歷歷在目,往昔越是美好,如今的追悔之情越是強烈,心中的傷痛越是深刻。
2.春色愈濃烈,人生愈傷悲。李煜人生巨變,失去了故國,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生命的春天。春天何其蓬勃,春色何其濃烈,但于詞人而言,又一次春回小院反而深刻揭示了時間的無情流逝,映襯出他人生境遇的滄桑變遷。有什么愁恨比得上從帝王淪為囚徒的重創?又有哪個君主愿意接受“違命侯”的封號呢?春風又回到了庭院里,吹綠了院子里的雜草,也吹醒了柳樹的新芽,春天年復一年如約而至人間。然而,詞人卻獨自憑欄長久地沉默不語,此時的“無言”不是沒有話說,而是有千言萬語卻不想說,是以無言撫慰悲傷,以沉默對抗絕望。眼前雖有竹聲輕吟、新月如舊,卻難以喚起往昔的歡樂與溫情,“依舊”二字,透露出一種物是人非的無奈與悲涼,在這違命侯的小院里依舊可以奏樂,依舊能夠喝酒,在這春回大地的夜晚,樂曲依舊還在演奏,酒席也依舊沒有結束,池面的冰層剛剛融化,整個庭院充滿春的氣息,此情此景,李煜的內心卻如寒冰初結,春色愈濃烈,人生愈滄桑。
3.情已成傷,傷情共鳴。真摯的情感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李煜這兩首《虞美人》都是從個人的內心世界出發,悼念逝去的“春花秋月”,不僅在藝術上達到了極高的成就,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更以其跨越時空界限的、真摯的情感觸動了無數讀者的心弦,無論是“無家國情懷”的人,還是“有家國情懷”的人,都能在他的詞中找到情感的共鳴。對于那些“無家國情懷”的人來說,李煜詞中的個人悲劇足以打動人心。他在詞中展現了一個普通人面對國破家亡時的無助和哀傷,這種情感是普遍的,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對于那些“有家國情懷”的人來說,李煜詞中的亡國悲劇則更能觸動他們的心弦,苦難的熏染,使個人之愁升華為人生之愁,個人的境遇與國家的悲劇融為一體,匯成一顆至真至誠的“赤子之心”。
【注:本文系廣州市教育規劃課題“信息技術賦能教學評一致性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2419288)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