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浪潮的推動下,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不僅促進了經濟的深度融合,也對教育協同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港澳生作為大灣區未來發展的生力軍,其國家認同感的培養不僅關乎個人成長,更關系到區域的長遠發展與國家的統一大業。因此,如何在內地中學中有效實施港澳生國家認同教育,成為當前教育領域的一項重要課題。而“同心圓教育模式”則為這一課題提供了新的視角和路徑。
一、理論框架與模型構建:同心圓教育模式的智慧密碼
基于粵港澳大灣區背景,國家認同教育以“同根同心”的愛國情感為紐帶,凝練為身份、情感、文化及價值四個認同維度,構建港澳生認同教育的“同心圓”教育模式。該模式從穩固的身份認同出發,逐步深化至情感認同、文化認同,最終實現價值認同。
(一)“同心圓”模式的三階段演進。“同心圓”教育模式在十年的研究中,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迭代發展。1.0階段(2013—2016):單向文化輸入階段。主要通過開展港澳生國情研學活動,讓港澳生初步了解國家的基本情況,為后續教育奠定基礎。2.0階段(2017—2020):姊妹學校聯盟建立與課程共建階段。加強了內地中學與港澳學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豐富了教育資源和教育形式,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共享與互補。3.0階段(2021至今):四圈層模型形成與教育生態重構階段。構建了更加系統、全面的國家認同教育體系,實現了教育理念、內容、方法的全面升級。
(二)“四圈層-四維度”模型架構。核心圈(身份認同):目標是解決“我是誰”的根本問題,通過憲法教育 + 公民身份建構,幫助港澳生明確自己的國家公民身份,增強身份認同感。中間圈(情感認同):目標是培育“我愛我的祖國”的情感,通過紅色研學 + 家校協同策略,激發港澳生的愛國情感,強化對國家的歸屬感。拓展圈(文化認同):目標是實現“文化自信”的內化,通過非遺傳承 + 灣區文化共同體建設,讓港澳生了解和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外延圈(價值認同):目標是形成“命運共同體”意識,通過“中國方案”議題式學習、國際理解教育等路徑,深化港澳生對國家政治體制和法律體系的認同,培養其全球視野和家國情懷。
二、實踐創新:四維育人體系的深度構建
(一)核心圈(圓心):身份認同強化工程。1.校園歸屬感培育行動。精心設計校園打卡尋寶、校史館深度探秘等特色活動,引領港澳生沉浸式感受學校的發展脈絡、文化底蘊與輝煌成就。在活動過程中,設置趣味問答、任務挑戰等環節,讓學生在探索中增強對學校的熱愛與歸屬感。同時,舉辦“我與校園共成長”故事分享會,鼓勵港澳生講述自己在校園里的成長故事與收獲,讓他們真切意識到自己是校園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員。2.紅色領航熔鑄計劃。利用開筆禮、思政第一課、少先隊入隊儀式等團隊活動,強化港澳生的紅色思想根基和集體榮譽感。3.“憲法教育+”課程體系。開發《我的憲法故事》數字課程,通過生動有趣的動畫、案例等形式,向港澳生普及憲法知識;組織誦讀《民法典》《基本法》外,開發情景劇課程,將憲法知識融入生動的故事中,有效提升港澳生對憲法知識的掌握程度。此外,組織港澳生參與電視臺錄制的“一門新思·大中小學校同上一節國安課”,并通過花城+平臺進行廣泛播出,擴大教育影響力。4.“公民護照”成長檔案。包含國家象征認知、社會服務記錄、文化傳承參與、憲法法律踐行、團隊活動表現、國家認同表達等六大模塊,詳細記錄港澳生的國家認同行為指標,如參與升旗儀式的次數、參加社會公益志愿服務時長、參加憲法知識競賽的成績、在團隊活動中展現的公民意識等,為學生的成長提供全面的評價依據。
(二)中間圈:情感認同培育計劃。1.親情共融行動。突破傳統家庭情感培育模式,以家風家訓重塑為切入點,精心打造“孩子成長課程”與“家長智慧課程”,構建家庭文化價值新體系,強化港澳生對家庭的責任感與歸屬感。同時,開展“親情紐帶”等主題活動,如親子互動游戲、家庭故事分享會等,讓港澳生更加珍惜與家人的關系,體會到家庭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強化家庭與國家的情感聯結。2.桑梓情深課程。通過參觀革命遺址、歷史博物館等場所,讓港澳生了解家鄉的歷史和文化,感受家鄉人民在革命和建設中的奮斗精神。同時,開展“我為家鄉代言”等活動,鼓勵港澳生用自己的方式宣傳家鄉,增強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實現鄉情與家國情懷的同頻共振。3.“三同”沉浸體驗。開展“三同”體驗教育,在每年重大節日,組織內地中學的港澳生,或者與港澳學校兩地學生同升五星紅旗,增強他們的國家榮譽感;設計灣區紅色研學路線,開展“同走羊城路”活動,讓港澳生親身感受革命先輩的奮斗歷程;舉辦粵港澳中秋文化節、花燈節等“同過傳統節”活動,學生一起制作傳統美食、制作花燈等,增進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與文化認同。4.跨境家庭教育聯盟。開展粵港澳家庭4 ?1+1? ”結對活動,共研家族史、共編家譜;組織港澳家長內地研學營,讓港澳學生與粵學生進行家庭生活體驗活動。定期組織粵港澳家庭交流活動,如共同赴新加坡、內蒙、南海、西安、四川等地研學,開展家庭運動會、親子手工制作等,強化家庭與國家的情感聯結。開展家庭文化交流講座,邀請專家分享家庭教育的經驗和理念。建立家庭互助小組,讓港澳家庭與內地家庭相互支持、共同成長。
(三)拓展圈:文化認同深度融合。1.傳統文化沉浸之旅。打造沉浸式傳統文化體驗場景。除開展鄉土花燈制作、嶺南插花技藝等經典活動外,增設剪紙服飾設計、灰塑技藝、拓印文創等創新體驗項目。港澳生不僅能親手制作傳統物件,還能參與設計改良,將現代元素融入傳統工藝,在深度參與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鮮活生命力。同時,開展“傳統文化小傳人”等主題活動,激發其文化探索熱情。2.文化自信筑夢之行。構建多元立體的嶺南文化探索體系。除開展非遺押花制作、嶺南醒獅文化體驗活動外,組織港澳生參與嶺南建筑寫生、粵劇臉譜繪制等特色活動。邀請嶺南文化專家舉辦專題講座,深入解讀嶺南文化的歷史淵源與發展脈絡。開展“嶺南文化創意工坊”,鼓勵港澳生以嶺南文化元素為靈感,進行文創產品設計,將文化認知轉化為實際創作成果,切實樹立文化自信。3.雙師共育創新課堂。由內地教師與傳承人聯合授課,邀請灰塑大師邵成村等非遺傳承人走進課堂,手把手教港澳生制作灰塑、剪紙、押花等非遺作品。組織學生參觀非遺工作室,與非遺傳承人面對面交流,了解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設置“非遺創新實踐任務”,鼓勵港澳生結合現代審美與生活需求,對非遺技藝進行創新應用,推動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4.文化解碼影像行動。例如,舉辦“灣區文化影像創作大賽”,設立多個獎項,激勵港澳生從不同角度挖掘灣區文化的獨特內涵。將學生的優秀作品在各大媒體平臺進行展示和推廣,擴大灣區文化的影響力。
(四)外延圈:價值認同升華路徑。1.“中國方案”議題式學習。組織學生開展大灣區政策調研活動,讓他們深入了解大灣區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規劃。開展政策模擬提案活動,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議,并進行答辯和評選。將優秀的政策建議書提交給相關部門,為港澳青年參與國家發展搭建平臺。2.國際理解教育。在模擬聯合國“一帶一路”專題會議中,設置不同的議題和角色,讓學生充分討論和交流。邀請外交官、專家學者進行點評和指導,提高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外交素養。開展國際文化交流活動,讓學生與國外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三、輻射推廣路徑:同心圓模式的璀璨綻放
(一)實踐推廣:“ 1+N′ 聯盟聚教育合力。以一所具有豐富經驗的內地中學為核心,聯合周邊多所具有港澳元素的內地中學,以及多所港澳姊妹中學,構建“1+N”姊妹校聯盟,形成區域教育協同網絡。定期開展教學研討活動,分享國家認同教育的成功經驗和創新做法。組織教師交流活動,促進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共同提高。開展學生交流活動,如聯合舉辦校園文化節、體育比賽等,增進港澳生與內地生之間的友誼和交流。
(二)資源輸出:手冊助力模式推廣。編制詳細的《同心圓模式實施手冊》,包含多個典型課例、活動方案等內容。為學校和教師提供具體的操作指南,方便他們借鑒和應用“同心圓”教育模式。同時,建立線上資源平臺,分享教學視頻、課件、教案等資源,實現資源的共享和優化配置。
(三)社會聯動:社區企業助認同教育。與社區合作,開展港澳生社會實踐活動,如社區志愿服務、文化調研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對社會的認識和責任感。與企業合作,建立實習基地,為港澳生提供實習機會,讓他們了解國家的企業發展和經濟建設。邀請企業界人士到學校開展講座,分享創業經驗和職業規劃,拓寬港澳生的視野。
【注:本文系廣州市教學科學規劃課題(教學成果培育項目)“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同心圓教育模式的十年探索\"(編號:2024111426)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