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德育方式往往側重于理論說教,而教育戲劇通過戲劇游戲、角色扮演、事件演繹、集體會議等互動方式,在潛移默化中融入德育內容,對學生進行沉浸式教育,使德育內容更加具體、形象,從而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認知深度。
一、巧用教育戲劇情境,解沖突事件之困
教育戲劇是一種將戲劇方法、技巧和形式應用在教學或社會文化活動中的教學方法。它通過戲劇游戲、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達到學習目標和目的。教育戲劇源于法國思想家盧梭“從做中學”和“在戲劇實踐中學習”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顯示了從“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強調了“學生中心”“過程中心”和“主動建構”等思想。教師采用教育戲劇的形式在小學生沖突事件中的應用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戲劇元素如何有效地幫助小學生理解、處理和解決沖突。
1.情景再現與角色扮演
首先,班主任以班會的形式,讓學生以森林里的動物為背景,小B同學化身為小刺猬,其他同學各自選取一個動物的角色,情節就以真實的沖突事件為背景,小刺猬想和大家親密接觸,結果每次都把別的動物扎的遍體鱗傷,導致其他同學紛紛疏遠他,他孤獨的坐在大樹下哭泣。這個情景劇中各動物發表了自己和刺猬接觸的真實感受,森林之王老虎組織集體會議,讓各動物們說該怎么辦,開始的時候,動物們紛紛指責刺猬扎人的壞習慣,刺猬說出自己和動物們交往的初衷,動物們也理解了刺猬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扎人,開始主動想辦法幫他,能讓他融入森林中。于是,動物們又說出了各種建議,這些建議激發了動物們的善意,整節課中沒有讓動物和班里的同學明確的對號入座,但是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其中,通過情景再現,模仿,沖突事件戲劇化,不斷感悟并獲得啟示,從戲劇沖突回歸到社會生活,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沖突發生時的氛圍和情景。學生真正介入到特定的沖突事件情景中,才更有可能發展,知行才能合一。
2.沖突分析與情感共鳴
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沖突的原因、過程和結果。在表演結束后,教師組織大家召開集體會議,分析該怎么解決森林里因小刺猬引發的沖突。
有動物說,刺猬也是森林中的一員,發生沖突不是要開除他,而是要幫助他和其他的動物和睦相處。
也有動物說,小刺猬也會分享野果給大家吃,不聲不響,也有可愛的一面。此時,大家的善意被激發,集體輿論的情感是正向的、積極的,這也是集體會議帶來了集體意識成長。
小刺猬說,他渴望和大家交朋友,只是他不知道怎么和大家親近的同時不扎人,自己滿身的刺是天生的,這是保護自己安全的鎧甲,當感覺受到嘲諷、受到攻擊或感覺有危險的時候,就會不受控制地豎起刺來。
小動物們說,我們其實是很友善的,有些話的確有開玩笑和取笑的意思,小刺猬的缺點,也要改正,我們也幫助他改正,而不是以此作為攻擊他人的理由,我們以后也要改正注意說話的方式,不能攻擊和嘲笑小刺猬。
通過分析討論,學生們逐漸認識到沖突雙方各自的立場和感受,從而產生了情感共鳴。這種情感共鳴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為后續的沖突解決奠定基礎。
3.沖突解決策略的探索
在情感共鳴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探討沖突解決的策略。通過小組討論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學生們提出了多種解決方案,并進行了模擬實踐。
同學們模擬小刺猬之前和動物們發生沖突的場景,小刺猬一改渾身炸刺的狀態,而是選擇了自信大方地求助動物們的幫助。動物們也一改原來的冷漠和嘲笑,而是熱心地幫助小刺猬,他們互相告訴對方,“我想表達的是什么,我看到聽到你的話之后的真實感受什么,我喜歡你怎樣和我溝通…”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學會了如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如何有效地溝通和協商,以及如何在沖突中保持冷靜和理智。
4.反思與總結
最后,教師組織學生針對班里出現的孤立小B同學的現象進行反思和總結。學生們分享了自己在角色扮演和沖突解決過程中的感受和收獲,教師則對整個過程進行點評和總結。通過反思和總結,學生們不僅加深了對沖突事件的理解,還學會了如何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好地處理沖突。
二、巧設教育戲劇范式,化沖突解決之難
小學生之間的沖突各種各樣,這些沖突往往源于他們的日常交往和互動中。梳理出來,大致有如下幾種常見的沖突,可采用相應的范式予以化解。
1.定格畫面—資源爭奪型沖突:這類沖突主要圍繞資源的分配和爭奪展開。小學生可能因為爭搶圖書、玩具、食品、游戲場地、座位等資源而發生沖突。
解決這類沖突可以采用“定格畫面”的教育戲劇范式。用肢體形態集體復制一個畫面,從中具體呈現生活及事件。學生可以即興連貫地加入,豐富畫面,改變內容,這種策略可以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理解沖突,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新視角,作為“參與者”與“旁觀者”均可一起討論所見和感受,促進理解和溝通。
2.良心小巷—規則認同型沖突:在游戲中,小學生可能因為對游戲規則的認同差異而發生沖突。例如,一個學生可能認為應該按照某種方式玩游戲,而另一個學生則持不同意見。
解決這種沖突可以采用“良心小巷”的教育戲劇范式。一名學生扮演劇中正在面臨著兩難選擇并且猶豫不定的人物。其他學生分成兩列,面對面站立,形成一條“巷子”,中間的距離可以容納一個人通過。這時劇中人站在巷子一頭,緩慢從巷子通過。當他走過的時候,兩側的學生要對他說出他內心的想法、感受或對他該如何做給出建議。兩列學生通常持對游戲規則完全相反的觀點,以展現劇中人在兩種選擇間的猶豫,當劇中人走到巷子另一頭,學生的討論就會逐漸趨同,發現對規則的認同和遵守是大家愉快玩耍的前提。
3.角色扮演—情感沖突:小學生之間的情感沖突可能源于誤解、嫉妒、競爭等心理因素。例如,一個學生可能因為嫉妒另一個學生的成績或表現而與其發生沖突。解決這類沖突時可通過在扮演時向角色提問,引出扮演者角色的觀點和立場,擴展戲劇活動的深度和廣度。這種策略可以幫助學生深入探討沖突的根源和可能的解決方案,促進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學生的沖突形形色色,有時解決某種沖突也不僅僅依靠單一的一種教育戲劇范式,可能會多種范式的融合運用,如角色扮演與畫面定格相結合解決資源爭奪型沖突,集體會議與良心小巷相結合解決規則認同型沖突。
綜上所述,教育戲劇在育人方面的應用,是一種比較令人愉悅的、學生樂于參與和接受的教育方式,在游戲中、在互動中,不知不覺地受到教育與自我成長,當然,在學校實踐中,還要有相配套的課程設計,包括內容選擇、活動安排等。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