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思維的激發和培養日益成為教育教學工作的方向。在高中歷史復習課中,我們要把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作為努力方向。本文以《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0課《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復習課教學為例,探索在高中歷史復習課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在高一歷史復習課的教學中通過多視角的設計,拓寬知識視域,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生歷史思維能力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關鍵詞:高中歷史 復習課 歷史思維能力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和對新時代教育內涵的理解,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成為高中教育教學改革的目標。歷史思維能力是人們用以再認或再現歷史事實,解釋和理解歷史現象,把握歷史發展進程,分析和評價歷史客體的一種素養,它是一種歷史的認知活動。[1]高中歷史復習課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和提升十分重要,但是不少老師對復習課沒有足夠的重視,很多復習課都只是對知識進行重復講授和簡單梳理,沒有充分發揮歷史復習課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作用,如何在高中歷史復習課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呢?本文以《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復習課為例談談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多視角設計教學,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1.從單元視角與課時視角方面入手,進一步理清教學主題
不管何種授課類型,教材始終是教與學的基礎。由于統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下)》內容很多,學生對教材的掌握程度有限,在難得的高一歷史復習課中,教師需要以此為契機,幫助學生對教材及教學內容進行透徹地把握和理解,完全掌握教材內容的邏輯關系,也就是趙亞夫老師曾強調的中學歷史教學最好能顧及“教科書的知識邏輯”。[2]要做到這一點,還是要從教材入手,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熟悉教材,進一步弄懂教材單元與課時之間的邏輯關系。基于這一認識,我們還是需要從單元視角和課時視角入手,幫助學生進一步熟悉教材內容的知識邏輯,根據課標要求,理清復習主線和復習主題。《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是《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一共兩個課時內容,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邏輯關系,后一課內容是前一課內容的進一步發展。從單元視角和課時視角入手,依據單元內容和課時內容,可以確定本單元的主線為兩次工業革命影響下世界的發展、變化。為此,基于單元視角和課時視角的關系,把本節復習課的重點和主題確定為工業革命的深遠影響,可以更好地統領復習,學生更容易從教材邏輯方面把握學習內容,理清教材前后章節及教材內容的聯系,從而為學生思維能力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2.運用新視角組織復習教學,培養學生重構知識思維
在復習課中,如果還是按新課的教學視角進行復習,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非常有限,復習課要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思維的提升,使知識系統化和結構化,突破理解上的思維障礙。學生比較熟悉從城市化、工業化、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來掌握工業革命的影響,再用這些角度很難調動學生興趣,因此采用新的視角非常必要。筆者從國家治理的角度來闡述工業革命的深遠影響,引導學生從國家治理的視角來重構工業革命的學習內容,幫助學生建構工業革命的相關知識。本課設計的內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工業革命爆發與國家治理,主要從政治制度、圈地運動、專利保護法等國家角度來講授工業革命發生的條件;第二部分:工業革命與政治變革,這一部分從階級關系、民主力量增長、議會改革和民主進程來學習工業革命對政治制度的影響;第三部分:工業革命后的世界變革,主要從工業革命擴散后對整個世界的深遠影響。通過這樣的重構,學生從新的視角對工業革命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把握,有了新的視角和主題,學生在復習相關知識時就能產生興趣,并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重構,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3.將宏觀視角與微觀視角進行結合和轉換,幫助學生理解歷史
微觀視角和宏觀視角是歷史視角中兩種重要的視角。微觀視角主要著眼于個體和具體歷史事件,以微觀視角入手學習歷史,可以深入了解歷史的背景、原因和結果,宏觀視角則從整體的角度看待歷史,更側重歷史的發展脈絡和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在高中歷史復習課中,教師需要將宏觀視角和微觀視角進行結合和轉換,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的本質。我們在復習設計時需要立足宏觀視角,從宏觀視角把握歷史的趨勢與走向,同時又要從微觀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歷史敘事的小切口入手,引導學生深入歷史事件、揭示歷史的本質。在復習《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這一課時,筆者首先引導學生掌握工業革命的知識框架,從宏觀上掌握工業革命的發展進程和整體發展趨勢及規律,理解工業革命對世界產生的影響巨大,讓學生對工業革命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評價,這樣就可以比較輕松地引導學生從國家治理的視角來理解工業革命的爆發和影響,接著在具體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對相關的微觀歷史事件進行深入剖析,從而進一步理解相關的歷史事件。譬如在本課中,筆者從英國工業革命為何從棉紡織業方面開始,引領學生思考英國工業革命為什么不是從傳統的毛紡織業開始,而是從棉紡織業開始,請從國家治理的視角來闡述其原因。通過剖析,學生能把工業革命爆發前后知識進行聯系,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的發生和發展。
二、拓寬知識視域,引導學生跳出固化思維
1.拓展歷史知識,發展學生思維
由于學生受生活經驗、影視作品等方面的影響,很多學生對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認知存在盲區和偏差,在學習中容易出現思維固化的現象。作為教師,我們在復習中需要對歷史知識進行拓展,需要幫助學生跳出固化思維,只有對歷史有更全面的了解,才能對歷史知識有更準確的認知。在本課的學習中,學生同樣存在思維固化的現象。學生在學習工業革命條件時,想到的就是從政治前提、資本、市場、勞動力、技術這幾個角度進行分析,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筆者對英國工業革命的背景進行了材料拓展,補充了工業革命前英國專利法的設置、歐洲政局的動蕩、歐洲移民的進入、英國煤炭資源豐富、英國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等相關材料。通過這些知識的補充,學生更完整地了解了工業革命前英國的面貌,從而認識到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除了熟悉的那些條件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條件,如歐洲移民的涌入給英國帶來大量的勞動力,英國的宗教政策和政局相對穩定、英國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英國的專利保護和豐富的煤炭資源等,而這些也是英國得以發生工業革命的條件,這樣學生在分析英國工業革命條件時就不會固化在原有的歷史認識中,學生的思維就能得到拓展。
2.強化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聯系,準確把握歷史本質特征
新課講授中由于課時有限,學生基礎較差等原因,教師往往側重在本課知識點的講解上,但是在高一歷史復習課中,絕對不能把眼光只局限在本課的歷史知識講解上,而是要有更廣、更寬的視野,幫助學生將本課的歷史知識與前后的知識建立關聯,掌握不同歷史事件的因果聯系,橫向聯系和中外聯系,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對比,把握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聯系,強化學生的歷史概念和歷史特征,幫助學生準確把握歷史本質特征,這樣才能促使學生思維的提升。在本課復習中,筆者從三個方面來引導學生把握工業革命,一是從國家治理視角引導學生分析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及工業革命后對英國及世界發展的影響;二是給學生理清政治、社會、思想變革等要素與工業革命的關系,尤其是理清工業革命與政治變革之間的關系;三是將工業革命與世界建立聯系,引導學生從國家治理視角分析思考工業革命為何沒有在中國發生以及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通過這些關聯知識的學習,學生對工業革命的歷史本質會有更加全面、準確的掌握,同時學生由此掌握了歷史聯系的學習方法,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就會逐漸提高。
三、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轉變觀念,重視啟發學生自主提出問題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問題是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中的主線。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前提條件,正如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習過程即思維過程其實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然而,現實的高一歷史課堂上基本上是教師在提問,學生不愿提問題,也提不出問題。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歷史教師要更新理念,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勇于質疑的習慣,放手讓學生發現問題并能自提問題。在復習課上,由于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知識基礎,教師更不要大包大攬,而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創設積極的課堂氛圍,進行師生間民主對話,鼓勵并引導學生自己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在本節復習課,筆者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圍繞確定的視角即從國家治理的視角設計提出問題。
2.引導學生建模,提供提出問題的路徑
教師不僅要轉變觀念,更需要引導學生建模,幫助學生梳理提出問題的路徑和范式。這個梳理建構過程也就是歷史思維的建構過程。在本節復習課中,引導學生從工業革命的概念、課標要求、教材關聯、盲點、自己學習存在的問題、自己想達到什么目標出發,先自主提出問題,再由小組合作討論問題。討論后,老師結合學習目標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提出的問題是否有效?是否是學習的關鍵點或者盲點?提出的問題是不是有邏輯關系?是不是與教學主題和視角相適應?該怎樣提出合適的具有思維力的問題?通過引導,讓學生知道應該從哪些方面提出問題,怎么提出有效的問題。通過路徑和建模的引導,學生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工業革命爆發前的國家治理情況如何?工業革命爆發的原因有哪些?工業革命發生后,對國家治理提出了哪些挑戰?各個國家采取了哪些應對措施?又有哪些差異?這些問題對學生認識和理解工業革命具有很強的指向作用,能有效推進教學進程和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3.注重知識的應用遷移,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應用遷移是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最好方式,在復習課中教師要在真實的情境下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和解決問題,同時把學到的規律、方法、態度等學科原理遷移到其他活動中去,并能解決相關問題。在本課的復習教學中,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和困惑,我們創設了大量的真實情境,如史料、圖片和圖表,通過各種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和提煉解決相關問題的方法、規律和態度,并且能夠利用這些規律和方法解決類似的問題。譬如在學習工業革命與國家治理的關系時,通過情境創設,從國家治理角度分析出工業革命爆發的原因。在此基礎上進行總結和歸納,引導學生在分析解決此類問題時該從哪些方面入手,有哪些規律和方法,并引導學生利用這些規律和方法從國家治理的視角解釋中國古代為何沒有爆發工業革命。通過這樣的應用遷移,一方面檢驗了學習效果,另一方面發展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高中歷史教師要充分發揮復習課的作用,把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作為教學改革目標,從視角、視域和問題意識角度入手,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不斷突破學生的固化思維,不斷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學會解決問題,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一定能夠得到提升,歷史課堂教學一定會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注釋】
[1] 趙恒烈:《論歷史思維和歷史思維能力》,《歷史教學》1994年第10期,第23—27頁。
[2] 趙亞夫:《歷史教學設計的流程、診斷與策略(第一講)》,《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4年第10期,第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