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義務教育中的歷史學科教學有自身的定位和追求,根據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又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和挑戰。新的課程改革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的課程目標,這對歷史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學習要求。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實現核心素養的目標需要我們進行積極主動的探索。
依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表述,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需要從五個方面下功夫:一是以正確的思想統領歷史課程的教學;二是確立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三是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整合教學內容;四是設計有助于核心素養形成和發展的教學過程;五是采用多種多樣的歷史教學方式方法。本期刊發的7篇文章,分別從上述五個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探索。
張悅老師把初中歷史教學與勞動教育結合起來,滲透了勞動光榮的價值理念,這屬于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內容;朱如奇老師探索在教學中培育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方法,通過設計探究性問題來切實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而不是依靠以論帶史的方法來進行灌輸式講授;朱思泓老師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根據課程標準的多項要求來整合教學內容,一方面開發綜合式課程,另一方面實施項目式學習,把課程內容通過實踐活動整合在一起;周曉爾和鐘傳永老師注重課程實施的方式方法,追求在課程實施中落實核心素養的培育目標,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解決學生生成性問題的課程實施理念;徐蕙老師把初中學生喜聞樂見的流行文化Rap引入教學中,豐富了教學方法的方式和手段。這些探索雖然不一定完美,但老師們都認真地領會課程標準的要求,真誠地在教學實踐中嘗試新的教學方法,為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質量、提升初中學生的核心素養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操作案例。
此外,香港的梁延敬老師較全面地介紹了香港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和特點,尤其詳盡具體地論述了個人的實踐經驗。梁老師追求在教學中運用豐富的教具,并通過靈活生動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中國歷史的興趣,目標是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心。高惠老師落實課程標準提出的“教、學、評”一致性理念,以評促教,提高初中歷史復習課的教學質量。
義務教育新課程推出的課程目標是高遠、豐富且深刻的,這需要我們在理論探討和實踐探索中都有新的舉措和方法。初中是奠基人生價值觀、提高思維能力和涵養品格品性的重要階段。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如何全面且有效地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質量是我們面對的大課題??傆幸淮笈鷥炐愕慕處熢谡n堂教學一線,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地研究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下的教學與評價規律,為我們貢獻許多有操作性的實踐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