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統編高中歷史教材插圖內容豐富、集實用性與學術性于一體,蘊含著極高的教學價值。以選擇性必修2第4課《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一課插圖為例,引導學生理順從系統閱讀到科學運用的研讀路徑,構建以“圖”為中心的圖文間和圖圖間交互融通的學習模式,切實發揮插圖應有的教學價值。
關鍵詞:教材插圖 系統閱讀 科學運用 研讀路徑
隨著圖文關系發展,教材插圖的類型特征及主要功能發生了轉變。插圖不再只是“插”在教材中,而是與課文系統、助讀系統、練習系統一道,以不同類型的圖像介入教材的結構體系,介入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在教材系統、教與學的過程中發揮著視覺化信息渠道、可運行的心理模型、內容腳手架等多重價值。它不僅是教材的組成部分,其本身就是教材的內容之一,同時承擔著“好看”與“好學”的育人功能,發揮著素養時代中更為豐富的圖像價值。[1]統編高中歷史教材插圖內容豐富、集實用性與學術性于一體,蘊含著極高的教學價值。我們該如何引導學生科學梳理教材插圖與“課文系統”“助讀系統”“練習系統”的關系,充分發掘其“視覺化信息渠道”“可運行的心理模型”及“內容腳手架”等價值,綜合培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呢?下面以選擇性必修2第4課《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以下簡稱“該課”)插圖為例,引導學生理順從系統閱讀到科學運用的研讀路徑,構建以“圖”為中心的圖文間和圖圖間交互融通的學習模式,切實發揮插圖應有的教學價值。
一、系統閱讀:整體視域下的插圖梳理及特征分析
統編高中歷史教材“該課”共有插圖14幅(見表1),它們均衡地分布于三個子目中,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與課文系統、助讀系統、練習系統良性交互,是不容忽視的優質教學資源。

通覽表1,可以發現該課插圖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科學性。課標是教材編寫的重要依據,教材是課標要求的直觀表征。《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本課的要求是:“了解勞動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以及歷史上勞動工具和主要勞作方式的變化。”[2]人類的勞動實踐推動勞動工具的演進,進而引發勞作方式的變化。表1所選14幅插圖以出土文物或繪畫作品等形式集中展示了古代中、外農業和手工業勞動工具的演進歷程,這既直觀地明晰了勞動在人類社會生產中的作用,人民群眾勤勞與智慧的結晶——勞動工具的發展與變化過程,又明確了作為生產力發展顯著標志的勞動工具的改進所引發的勞作方式的發展及其在人類歷史演進中的重要推動作用。可見,該課插圖選取緊扣課標要求,遵循了教材編寫的課標主張,是科學性的具體表現。
二是均衡性。教材所選14幅插圖:課前(“課文導入”欄目1幅)和課中(13幅)漸次深入,正文系統(11幅)和輔助系統(3幅)配圖相得益彰,課文三個子目分別為5幅、6幅和2幅,與課文系統和助讀系統文本敘述篇幅相一致,保持了圖文敘述上的正態分布特色。承上所述,無論是從課前和課中,還是從正文與輔助系統,甚至是從各子目插圖比例上看,皆具有均衡性特征。
三是權威性。從插圖的生成方式來看,14幅插圖中僅有3幅為繪制圖,其余均為最新考古發掘文物或考古遺址場景,這些文物圖和遺址圖可以視為實物史料,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且所選文物圖均為同期同類出土文物中極具代表性的文物,這說明教材編寫專家重視插圖類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隱喻了對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涵育指向。
四是耦合性。該課所選插圖兼具“好看”和“好學”的育人功能,從時間和空間分布上兼顧中外且依時序演進,從共時性和歷時性兩個視角漸次鋪陳,教材插圖標題和配套教師用書共同對其進行了詳細的釋讀,是用歷史解釋的方式盡量“讓文物說話”,因“歷史解釋”從本質上講是要求學生在唯物史觀指導下,以時空觀念為切入口,運用史料實證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見解與觀點,這與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耦合性。可見,對“好看”插圖的“學”兼容了素養培育的綜合指標,這一耦合性為科學施教提供了契機。
二、科學運用:課文視域下的插圖研讀示例
史寧中教授指出,數學核心素養的本質,是描述一個人經過數學教育后應具有的數學特質,大體上可以歸納為:“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這“三會”是超越具體數學內容的數學教學目標。[3]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涵育過程與結果呈現也可以用“三會”,即“會用歷史的眼光觀察世界,會用歷史的思維思考世界,會用歷史的語言表達世界”來概括。鑒于統編高中歷史教材插圖數量較多且教師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課時少內容多”的困境,精選并精用是理性施教的必由之路。以下是筆者以“課”為單位從微觀和宏觀視角分別設計的依托教材插圖資源(明線)并貫通“三會”教學思路(暗線)的兩個教學片段。
【教學片段1】依托“課文導入”欄目,筆者設計了如下問題:
問題:請仔細閱讀“課文導入”欄目中的圖文信息,嘗試從圖文關系的視角思考你能提取哪些有效歷史信息。(10分)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文圖信息,依次標注“戰國時期”“鐵農具”“銳利”“耐用”“河南輝縣”“省力易行”“戰國鐵犁鏵”等關鍵詞,依次概括出四個層級的信息,見表2。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對教材圖文信息的關聯式閱讀,從圖文關系視角依次從顯性到隱性、從直接到間接、從淺層到深層漸進式地提取有效信息并準確表達出來,實現了從“會觀察”到“會思考”再到“會表達”的能力進階,全面提升概括能力。
【教學片段2】依托教材正文插圖,通覽古代生產工具的演進歷程并概括其特點。
問題:閱讀表1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生產工具演進的特點。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表1插圖名稱及關鍵信息,學會從材質、種類、動力和制作方法等角度歸納其演進特點,見表3。

設計意圖:通過對教材圖文材料的閱讀與梳理,意在引導學生在觀察中學會分類、整合,從而提升其概括能力;教師通過特點歸納及佐證材料呈現,著力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以“史料實證”為切入口,綜合培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以期養成“用教材學”的學習觀。
三、從系統閱讀到科學運用:插圖教學的路徑思考
插圖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備課宜遵循從系統閱讀到科學運用的基本路徑,在這一歷程中至少需要貫徹三個意識。
一是課標意識。所謂課標意識,就是指教師在對教材插圖教學價值發掘的過程中,既要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視角全面統計與分析教材所有插圖的共性與個性,又要明確單元內或課文內各類插圖與課標要求之間的關聯,還要從模塊之間插圖的共通性因素中探尋其教學功能,以確定合理的取舍規劃。
二是關聯意識。所謂關聯意識,主要是指教師在分析插圖的教學價值時,既要以“課”為單位確定合理的課時教學素材選取方案,又要兼顧單元內課與課之間的互補關系,還要通盤考慮整個學習模塊內插圖的運用方案。如“教學片段2”以表格形式引導學生選取佐證材料,既提升了學生閱讀教材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又有利于學生厘清插圖間關系,從而有效提升其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三是學情意識。學情是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出發點。教師備課需要從學生視角精選素材、巧設問題,并為學生搭建合適的“腳手架”以支撐其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教材插圖因其直觀、美觀而易引起學生關注,但也因信息量相對單薄且易生歧義,更需教師提供必要的知識鋪墊,以減少教學失誤的發生,前文表2“關鍵性提示語”和表3“佐證材料”項目設計即基于學情考量。
課標意識是前提和基礎,關聯意識是路徑和方法,學情意識是目標和歸宿,三者相輔相成,構成了統編高中歷史教材插圖教學價值發掘中的核心意識。
教材從編寫、使用到修訂、反饋,無一不需要從學習者學習的角度考量教材插圖與文字部分的整合及其恰切程度,并依據學習目標、學習特征、學習過程以及不同類型插圖的圖像形態、表現特征、主要功能加以選擇,以期最大程度地發揮不同類型插圖的不同功能,以啟智增慧的教材系統加快培根鑄魂目標的實現。[4]筆者基于“三會”的教材插圖研讀探索權當“拋磚”,意在“引玉”,以期探索用好教材資源的基本路徑,規避當下史料教學中存在的濫用課外資源的“頑疾”,并期待與編者、學者和學生一起完善教材建設,為理性回歸教材,使用和用好教材資源獻一份綿薄之力。
【注釋】
[1]王丹藝、袁文、黃祥勇:《圖文關系嬗變下教科書插圖的類型特征與價值定位》,《全球教育展望》2024年第10期,第145—146頁。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27頁。
[3]史寧中、林玉慈、陶劍:《關于高中數學教育中的數學核心素養——史寧中教授訪談之七》,《課程·教材·教法》2017年第4期,第8頁。
[4]王丹藝、袁文、黃祥勇:《圖文關系嬗變下教科書插圖的類型特征與價值定位》,第1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