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究性問題是培育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重要路徑之一。本文結合教學案例,針對當前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現狀,提出了依據課標教材確定探究重點、創設歷史情境激發探究動機、立足學情設置探究梯度、組織研討活動論證問題以及運用多元評價提升探究成效等策略。這些策略有效提升了學生收集、整理、理解、辨析、引用及論證史料的能力,促進了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初中歷史 史料實證素養 探究性問題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目標。史料實證素養作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構成部分,在歷史教學中具有關鍵意義。依據《課程標準》,史料實證指的是“對獲取的史料展開辨析,并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1]有學者將其精煉概括為“收集與整理史料、閱讀與理解史料、引用與論證史料”。[2]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極為重要,而科學合理地設計探究性問題,正是達成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
一、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現狀
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科重要的研究方法,教師為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付出了許多努力,但在當前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仍存在一些誤區:
其一,課堂堆砌大量史料,試圖用史料探究解決所有知識點,導致重點模糊;其二,課堂使用單一的文字史料,導致課堂內容枯燥,學生缺乏探究興趣;其三,忽視學情,設置的探究問題難度過高且缺少輔助手段,學生難以進行有效探究;其四,教師在教學中依據教材既定結論拼湊史料,簡單印證結論,忽視對學生史料分析、理解與運用能力的培養。
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開發的,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探究性問題的設置,精心設計的探究性問題能夠一定程度上避免以上誤區。本文將以《五四運動》的教學實踐為例,從教學目標、情境創設、學情分析、探究過程、評價反饋等多個維度入手,探討如何通過設計有效的探究性問題,提升初中生的史料實證素養。
二、指向史料實證素養的初中歷史探究性問題設計策略
(一)依據課標教材,確定探究重點,明晰素養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指引,而課程標準則是制定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探究性問題的設計也要緊密依托課程標準,只有這樣才能精準確定探究的重點,明確學科核心素養目標,確保探究的有效性。
以《五四運動》一課為例,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知道五四愛國運動的基本史實,認識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據此分析,“基本史實”包括五四運動的起因、經過與結果,“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屬于五四運動的意義。從教材內容來看,本課設置了“五四運動的爆發”“五四運動的擴大”“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三個子目。綜合課標和教材內容進行分析,五四運動的過程和影響應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從核心素養培養的角度來看,本課蘊含豐富的史料實證教學素材,如五四運動時期留存的大量文字、圖片等史料,有利于學生學習辨析史料,掌握史料互證的方法;學界對五四運動影響的不同觀點和解讀,為培養學生運用史料說明問題的能力提供了契機。基于以上分析,《五四運動》一課就史料實證素養方面,可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觀看電影《建黨偉業》中五四游行的片段,結合《北京大學學生的游行隊伍》等史料辨析電影中五四游行的真偽,學習多種類型史料互證等史料實證的方法。
2.分析羅家倫等名家的相關言論和書籍,論述五四運動的愛國精神及在解放思想等方面的影響,知道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3.通過重新擬定五四運動標題的活動,理解五四精神和影響,能夠選擇、組織和運用相關材料對五四運動做出解釋。
根據上述教學目標,設計兩個探究問題:一是探究電影《建黨偉業》中五四游行片段的真偽,并據此引導學生學習辨析史料;二是探究五四運動的影響,促使學生從多方面分析和運用史料,提升對歷史事件的理解與闡釋能力。
(二)創設歷史情境,激發探究動機,奠定素養基礎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引領學生在歷史情境中展開學習。但歷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差距較大,課本精煉的敘述不易讓學生理解和產生共鳴。歷史情境就像是時空橋梁,能讓學生置身于“歷史現場”,感受當時的人物和事件,理解歷史的發展,激發他們探究的興趣與動機。
在《五四運動》教學中,教師選擇播放電影《建黨偉業》中五四游行的片段來創設歷史情境。電影展示了1919年5月4日,學生們高喊“還我青島”等口號,上街游行示威的場景。電影中“國家有難,匹夫有責!”“我們要以血還血,以牙還牙!”等慷慨激昂的演講及學生咬破指頭寫血書的畫面,生動地呈現了當時學生的憤怒與決心,傳達了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感。
電影營造的歷史情境讓學生迅速“回到”那個風云激蕩的時代,學生的愛國熱情被點燃,學習興趣也愈發濃厚。此時教師順勢拋出探究問題:“電影中展示的情況是不是真的,你有什么證據?” 這一問題激活了學生探究欲望,為后續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史料、開展探究學習、提升史料實證素養奠定了基礎。
(三)立足學情分析,設置探究梯度,助力素養發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學應緊密圍繞學生展開。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特點及能力水平,并據此設計出難度適宜的探究性問題。教師還應預估學生可能面臨的困難,并提供必要支持與引導,助力學生完成探究任務,提升史料實證素養。
初中生尚處于知識積累和能力發展的上升階段,他們偏愛直觀、趣味性強的素材,如圖片、視頻等,所以教師在設計探究性問題時,難度不宜過高,且需要提供多元化的史料及指導,以契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需求。
以《五四運動》的教學為例,教師播放前文提及的電影片段后提問:“電影中展示的情況是不是真的,你有什么證據?”由于課本中有相關內容,學生判斷電影內容屬實。但當被追問課本如何知曉真相時,學生卻難以作答。這個問題讓學生從簡單的知識提取轉向更深層次的探究,因此需要教師提供更多幫助。此時,教師適時出示以下材料,引導學生深入分析。
材料1:

——中國革命博物館編纂:《中國共產黨七十年圖集》(上)
材料2:一名北京大學的學生追述5月3日集會的情況如下:會場上當大眾情緒十分緊張的時候,一個法律系學生謝紹敏,當中咬破中指,撕裂衣襟,用血大書“還我青島”四個字,向大眾揭示,所有的到會人都肅然感動。接著便是一陣鼓掌和萬歲聲,全場頓現出凄涼悲壯的氣象。
——蔡曉舟、楊量工《五四》(1919年,北京)
學生需要在探究中完成兩個梯度的任務:第一層次是辨析史料,學生需要判斷史料類型,并依據史料的時間、地點、出處、內容等要素判斷其可信度。第二層次是運用不同史料進行互證,學生可以提取圖像史料中“北京大學”等文字信息以及人物、場景等圖像細節以及文字史料中“5月3日”“用血大書‘還我青島’”等信息與電影片段相互印證,得出電影片段總體屬實,但在細節方面有藝術加工的結論。
這一探究使學生從直觀感知走向理性分析,學習了辨析史料和史料互證的方法,鍛煉了閱讀史料的能力,增強了史料實證意識,史料實證素養得到逐步提高。
(四)組織研討活動,論證探究問題,推動素養提升
研討活動是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問題,培養史料實證素養的重要載體。在研討中,學生能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究,這對提升史料實證素養有重要作用。
在《五四運動》的教學里,五四運動的影響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為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教師組織了研討活動,提出探究問題:“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五四運動的影響”,并提供了三則材料:
材料1:五四運動“奮空拳,揚白手,和黑暗勢力相奮斗,受傷的也有,被捕的也有。這樣的精神不磨滅,真是再造中國的元素。”
——羅家倫(五四運動的領導者之一)
材料2:啟導廣大人民的覺悟,準備革命力量的團結,這是五四運動最偉大的功績。
——張聞天《中國現代革命運動史》
材料3:五四運動的最大功勞,是解放思想,我自己就解放了思想……把從前讀過的經史子集統統置于高閣,開始鉆研馬克思主義,瀏覽歐洲19世紀各派的文藝思潮。
——沈雁冰(茅盾)
學生需要完成以下學習任務:
1.閱讀材料,提取核心觀點。學生需要分析以上材料,并提煉出五四運動在愛國精神、工人覺醒、思想傳播等方面的影響。
2.運用史料,論證探究問題。學生在理解材料觀點后,要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觀點,并嘗試運用一則或多則史料作為證據來論證觀點。
這一研討活動,為學生搭建了深入探究歷史的平臺,學生史料閱讀理解能力得到加強,學會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用以論證自己的觀點,史料實證素養得到了有效提升。
(五)運用多元評價,提升探究成效,促進素養形成
《課程標準》指出“歷史課程的評價主要是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核心素養水平,并用評價結果改進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使教、學、評相互促進,共同服務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3]除了紙筆考試外,歷史課程還可以采用多元評價方式,加強學生探究能力,促進史料實證素養的形成。
在《五四運動》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開放性的評價活動: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為該課重擬標題并闡述理由。要求標題簡潔,能夠體現學生對五四運動的理解。學生在活動中需要完成以下學習任務:首先,梳理五四運動的相關史實;其次,依據所學知識,形成個人認識并提出觀點;最后,運用所學知識論證自己的觀點。
這一評價活動新穎有趣,富有挑戰性。學生參與熱情高漲,提出了諸如“覺醒與新生”“崛起”“曙光”“破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等富有創意的標題。這些標題的提出,不僅要求學生全面掌握五四運動的知識,還需將其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觀點,并選擇、組織和運用相關史料加以論證。
教師在學生發言時,可以采用SOLO分層評價法予以點評,提升學生“根據史料推斷出正確的觀點”“利用多則史料論述一個觀點”的能力。[4]該活動還延伸為課外作業,學生可以進一步收集與五四運動相關的史實,重新為該課擬定標題并說明理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學習如何收集和整理史料,這也是史料實證素養的重要要求。
以上開放性評價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不僅檢驗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及史料實證素養的水平,還通過多元評價提升了學生收集整理史料、理解和運用史料論證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形成。
三、結語
綜上所述,依據課標教材明確目標,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立足學情設置梯度,組織活動論證問題,運用多元評價提升探究等五個策略相互補充,共同構建了一個系統的教學框架,有效提升了學生收集整理史料、理解辨析史料、引用(下轉P44)(上接P58)與論證史料的能力,促進了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提高。但史料實證素養的培育是漫長的過程,教師仍需不斷更新觀念,結合實際設計出更有效的探究性問題,探索更多元的教學策略,為初中歷史教學改革提供更為豐富的理論與實踐支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注釋】
[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第5、61頁。
[2] [4]黃牧航、張慶海:《中學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與評價》,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2、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