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轉型與教育理念的革新,勞動教育的內涵價值得到進一步深化與拓展。在“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指導下,勞動教育應當突破單一維度,實現多元融合。本研究以《遼宋夏金元時期經濟的繁榮》為例,基于跨學科融合視角,深入探討歷史學科與勞動教育的融合機制與實踐策略,探索將勞動教育有機融入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實踐路徑。通過系統化的教學設計,逐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培養勞動能力,塑造勞動品質,弘揚勞動精神,賦能學生成長發展,從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勞動教育 初中歷史 宋代經濟 課程融合
將勞動教育融入教育體系之中,是新時代黨和國家教育方針得以全面貫徹的體現,也是達成“五育并舉、多元融合”教育理念的必經之路。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除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外,其他課程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 [1] 歷史課程是承擔立德樹人任務的課堂,初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必要思索怎樣在教學里融入勞動教育,逐步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樹立起勞動觀念,培育勞動能力,塑造勞動品質,弘揚勞動精神。
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中融入勞動教育,本文以部編版七年級下冊《遼宋夏金元時期經濟的繁榮》一課為例,嘗試從挖掘教材、創設問題情境以及開展項目式實踐等方面來探尋勞動教育融入歷史課堂的路徑,為更多的同仁提供參考。
一、主題引領,問題為鏈,樹立勞動觀念
基于《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遼宋夏金元時期經濟的繁榮》一課的教學目標聚焦于宋元時期經濟的繁榮景象及其歷史地位。本課有三個子目: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興盛、商業的繁榮。盡管三個子目知識點看似分散,但深入分析教材可發現其內在邏輯關聯:均為遼宋夏金元時期勞動成果的集中呈現,其中農業生產勞動為手工業與商業勞動奠定基礎,共同推動此時期經濟的快速發展,最終促成經濟重心的南移。
基于上述分析,本案例采用主題式教學策略,以“勞動創造財富”為核心觀念,將教學內容重構為三個篇章。我們設計了“遼宋夏金元時期農民勞動致富的三重路徑”這一主題,將原本零散的史實串聯起來,形成了一個清晰的歷史認知框架。同時,運用問題鏈教學法,引導學生透過歷史現象探究本質,深化歷史認知。
在導入環節,教師呈現喬納森教授對宋朝經濟高度評價的史料和視頻,這與學生原本認為宋朝“積貧積弱”的印象產生認知沖突,這種認知沖突的創設不僅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更能引發深度思考,為后續教學奠定基礎。接著,呈現出自教材的王安石變法的史料:

教師:借助王安石變法的各項具體措施,宋朝的徭役得以大幅減輕,那么賦稅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呢?
古者刻剝之法,本(宋)朝俱備。
——朱熹
教師繼而設問:制度改良與賦稅繁重并存的宋代,具備充足勞動時間的農民當如何應對賦稅壓力?
設計意圖:運用認知沖突理論,通過權威史料解構既有認知,借助問題驅動教學法,引導學生從勞動技術革新維度探尋歷史問題的解決方案,培養歷史解釋與實證探究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后總結:使用插秧工具——秧馬,體現了宋代農業工具的先進;采用復種技術,體現了宋代農業技術的改進;占城稻抗旱能力強,產量高,體現了宋代良種的引進,都反映出宋代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上述技術革新形成生產要素增效組合,既促成畝產水平的幾何級增長,亦通過剩余農產品累積為農業商品化轉型奠定物質基礎。
教師:還有哪些原因促使農業發展取得這樣的成就?

教師:通過分析史料,我們可以觀察到,宋朝實施的重文輕武政策導致了科舉考試的應試者數量激增。然而,錄取名額相對有限,錄取率不足2%。在此背景下,未能及第的士子們往往選擇在鄉村擔任私塾教師,傳授知識,或在家中指導生產勞動,甚至直接參與農業生產活動。這一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生產者文化素養的提升,以及勞動技能的進步。值得注意的是,宋代諸多重要的農學著作正是出自這些未能金榜題名的士子之手。基于此,宋代的地方官員不僅自身掌握了農業生產的技術知識,而且能夠將其有效地進行推廣。正是農業生產者素質的顯著提升,為宋代糧食產量的顯著增長奠定了基礎。

設計意圖:依托問題鏈教學框架,系統解析宋代農業發展的生產力要素——涵蓋勞動工具革新、耕作技術創新、作物品種改良及勞動者素質提升等維度,建構勞動要素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因果邏輯。此設計通過分層遞進的問題序列,為后續探究農民勞動致富模式建立認知關聯。
教師:糧食生產呈現出大幅度的增長態勢,依據經濟學理論來分析,糧價存在下跌的可能性,那么普通農民該如何實現勞動致富?
河朔山東養蠶之利,逾于稼穡(種植和收割)。
——(宋)莊綽撰,蕭魯陽點校:《雞肋編》卷上
教師:當產量大幅度增加,從文獻記載來看,農民從事蠶桑業,往往能夠獲得比種植業更多的利潤。根據桑樹喜溫暖濕潤氣候的特點,我們發現南方更適合種植。種植桑樹,可以養蠶吐絲。除了賣原材料,還有什么方式能夠獲得更多經濟收益?(發展絲織業)
教師指導學生研讀課本,明確宋元時期絲織業的集中分布區域,并歸納出南方絲織業相較于北方的優勢。
設計意圖:閱讀地圖,挖掘歷史信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發揮歷史地圖作為史料證據的證史功能。
教師:可以總結農民的勞動致富之路一:種桑——養蠶——銷售絲織產品。
設計意圖:有梯度進行問題鏈設問,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促成學生自主學習。
除了桑樹,農民還能選擇種植哪種經濟作物呢?答案是棉花。棉花是一種喜光作物,它在充足的光照條件下生長得最為茂盛。教師引導學生仔細研讀地圖,一起探尋宋代棉花的種植傳播之路:它從東南地區起步,逐漸擴展到江淮、川蜀等地,到了元朝時期,南方的棉花種植已經變得相當普遍。
教師提問:通過種植棉花,如何能獲得更大的經濟收益呢?
教師播放《清明上河圖》局部圖片,引導學生總結農民的勞動致富之路二:棉花——棉布——成衣。

教師:除此之外,農民還可以種植什么經濟作物?(茶葉)茶葉種植地形以丘陵為主,適合生長在降水充沛和光照條件好的地方。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地圖,明確宋代茶葉的種植集中在南方地區。
教師:宋代人為什么大量種植茶葉?
南國土疆,山澤連接,遠民習俗,多事茶園,上則供億賦稅,下則存活妻子,營生取給,更絕他門。
——(宋)章如愚《群書考索后集》卷《茶鹽類》
夫茶之為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以無。
——(宋)王安石《議茶法》
教師:茶葉種植利潤高,且受眾廣泛,所以宋代種茶的面積比唐代擴大了兩三倍以上。宋代都市東京內,有專門的茶坊供上流人士品茶,甚至推動了一項娛樂活動的發展——斗茶。斗茶勝負的評判標準主要依據茶湯的顏色和泡沫的持久度,因此對瓷器的材質和色澤有極高的要求。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找出遼宋夏金元時期制瓷業的相關知識點。教師引導學生總結農民的勞動致富之路三:種茶——賣茶——制瓷業。
本課圍繞核心主題“勞動創造財富”設置了邏輯性極強的問題鏈,并根據課本內容設計的三條“農民的勞動致富之路”,蘊含了歷史的思想和方法。問題環環相扣,學生在由淺至深的思考中,理解遼宋夏金元時期農民是如何通過勞動創造財富,最終實現經濟的繁榮。
二、以生為本,建構遷移,培育勞動精神
建構主義強調教學需圍繞學生的學習經驗展開,避免單向灌輸,而是將學生的既有知識作為新知的起點,促進其主動構建知識體系。[2]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本案例依托史料實證培育歷史解釋素養,通過情境遷移深化認知。在“經濟重心南移”這一概念教學中,通過展示宋代棉花、茶葉、絲織業、海外貿易等產業的地理分布圖,進行了跨區域的對比分析。通過直觀展示農業、手工業、商業在南方地區的集中現象,學生能夠清晰地觀察到經濟重心的南移趨勢。隨后,課程引導學生回顧先前知識,進一步探討“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學生基于已有知識進行遷移和總結,從而得出結論。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而且使他們能夠更深刻地感受到該時期人民面對困難、勇于奉獻的勞動精神。

在此過程中,學生從已有知識的建構逐步過渡至未知領域的探索,其學習熱情持續提升,不斷體會到當時人們不懼艱難、積極向上的勞動精神,能夠激發學生的勞動熱忱和家國情懷。
最后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關于歷史唯物論和勞動價值論的核心觀點為總結,將課堂內容進行升華:歷史是人類通過主觀能動性創造的,而勞動是人類獲取報酬的最基本方式,人類正是通過勞動不斷改進自己的能力,提高科技水平,從而推動整個歷史長河的演變。
教師在總結中指出,遼宋夏金元時期農民普遍能夠體驗到先前貴族階層的風俗習慣,這反映了此時期經濟的繁榮與強盛。時人所享有的幸福生活,實為廣大的勞動人民所共同締造。勞動鑄就了中華民族燦爛光輝的五千年歷史,也為人民帶來了絢麗多彩的當下生活。
本課教學中注重知識遷移策略,鼓勵學生基于既有認知推導歷史動因,既深化了“經濟重心南移”的概念理解,又使學生在史料實證中體悟遼宋夏金元時期勞動者的智慧與奉獻。最后通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升華,闡明勞動創造歷史的核心命題,將歷史解釋與勞動教育有機融合。
三、沉浸體驗,項目協同,感知勞動成果
勞動教育與歷史教育的整合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學中,筆者期望在課后作業的設計上亦能深化對勞動精神的理解,體驗勞動成果,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心流(flow)”概念由心理學家Csikszentmihalyi提出,指涉個體在全神貫注于某項活動時所呈現的心理狀態。在此狀態下,個體展現出極高的投入度和堅持不懈的努力。當學生處于與其能力相匹配的學習任務中時,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其內在的學習動機。鑒于本課程知識點繁雜,學生僅憑記憶難以掌握,因此,我們整合教學資源,構建深度體驗的學習情境,旨在幫助學生高效學習遼宋夏金元時期的勞動成果。
本研究構建了一項名為“畫歷史”的項目式學習活動。學生需依據本課所涵蓋的知識點,挑選五個勞動要素,將其繪制成一幅漫畫。采用“畫歷史”教學法,旨在快速記憶遼宋夏金元時期的勞動成果知識點,并增添作業趣味性,助力學生迅速掌握課程精髓。實證表明,該模式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內在動機,促使學生自主構建歷史知識框架,達成學習目標。這種“寓學于繪”的課后實踐,提升歷史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彰顯了跨學科融合在核心素養培育中的獨特優勢。


隨著社會的持續發展,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愈發顯著。在勞動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我們能夠通過跨學科的教學活動將勞動教育與課程內容緊密融合,構建了歷史學科與勞動教育融合的三維實施路徑:其一,價值引領維度,通過主題化問題鏈重構課程內容,實現勞動價值觀的認知內化;其二,能力建構維度,運用史料實證與情境遷移策略,培育歷史解釋與勞動精神的雙重素養;其三,實踐轉化維度,依托沉浸式體驗與項目化作業設計,促使學生在能力閾限內實現遼宋夏金元時期勞動成果的知識內化與價值體認,有效激發學習動機,提升教學實效。這種“價值——能力——實踐”的立體化育人模型,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傳統歷史教學中勞動教育表層化、碎片化的困境,為新時代學科融合育人提供了可遷移的范式參考。
【注釋】
[1]《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2020年3月20日。
[2] 潘玉進:《建構主義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啟示》,《東北師大學報》2000 年第7期,第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