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社會結構轉型,基層社區面臨著治理主體分散、居民參與不足及資源整合困難等挑戰。作為具有催化功能的行動者,社區觸媒主體在推動基層治理共同體建設中發揮著獨特作用,其通過情感激活、資源整合、價值引導三大核心機制推動共同體建設,具有資源整合能力、價值引領功能、情感聯結作用、創新驅動效應的基本特征。通過對北京市Y片區的實踐觀察發現,在初期物質激活階段,以政府部門和開發企業為觸媒主體,社區更新主要圍繞環境整治與設施提升展開。在中期文化植入階段,以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居委會為觸媒主體,注重挖掘片區文化價值,引導居民參與文化建設。在后期持續發展階段,社會組織和居民群體作為觸媒主體,形成了多元化社會參與機制。未來應進一步完善觸媒主體培育機制,優化觸媒作用環境,構建觸媒協同網絡,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
[關鍵詞] 社區觸媒;共同體建設;社區能人;基層治理
[中圖分類號] D6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5)09-0079-05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社會結構轉型,基層社區面臨著治理主體分散、居民參與不足及資源整合困難等挑戰。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議題,如何激活社區內生動力、培育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已成為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亟須破解的難題[1]。
觸媒理論視角下,作為具有催化功能的行動者,社區觸媒主體在推動基層治理共同體建設中發揮著獨特作用。這些關鍵主體具有典型的觸媒特征,能夠在不改變自身性質的情況下促進社區治理要素發生深刻質變。本文基于城市觸媒理論,探討社區觸媒主體如何通過情感聯結激活居民參與意愿,依托資源整合推動多元力量協同,借助價值引導培育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從而為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新思路。
一、問題的提出
(一)觸媒理論的研究進展
觸媒理論源于化學領域中催化劑的作用機理,后逐步拓展至城市規劃和社會治理等研究場域。城市觸媒理論認為,特定要素能在不改變自身性質的情況下促進其他要素發生質的改變。這一特性對于解釋和推動城市更新與社區治理創新具有重要啟示。國外學者對城市觸媒作用的探討主要集中在城市空間演變和社會網絡構建兩個方面[2]:空間層面強調關鍵性建筑和公共空間能夠催化周邊區域更新,激發城市活力;網絡層面聚焦社會資本在社區治理中的觸媒效應,關注如何通過核心節點帶動社會網絡重構。國內研究者則基于本土實踐將觸媒理論引入社區治理領域,實踐發現具有專業能力和社會威望的主體能夠有效促進社區治理創新。如社區能人在老舊小區改造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動居民主動參與;高校力量通過專業知識和資源,促進治理方式創新;社會組織則憑借豐富組織經驗推動多元主體協同合作[3]。這些觸媒主體通過激活社區內生資源,連接多方力量,推動治理模式轉型,有效促進了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
(二)對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的相關研究
作為基層治理的微觀實踐形態,社區治理共同體近年來得到學界廣泛關注。現有研究主要遵循制度結構視角和主體行動視角兩種研究路徑:制度結構視角強調完善的制度框架對推動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具有關鍵作用。該視角重點關注黨建引領機制如何統合資源調度能力、整合多方力量[4];主體行動視角聚焦治理主體間的復雜關系,探討社區黨組織、居委會、社會組織、居民之間的互動策略,探究這些行動者的角色定位、行為過程及互動模式。此外,在實踐層面,學者基于多樣案例總結出多種共同體建設路徑:主體吸納型路徑通過搭建治理平臺實現多主體共同行動[5];資源撬動型路徑依托利益耦合點推動多元主體協同[6];居民凝聚型路徑則以治理精英為中心,形成治理同心圓[7]。但現有研究對觸媒要素的關注不足,對其在推動治理共同體建設中的作用機制也有待深入剖析。
二、“觸媒—共同體”的理論分析框架
(一)觸媒主體的概念界定與特征
社區治理中的觸媒主體是指在社區治理過程中具有催化作用的行動者。這類主體能夠在不改變自身性質的情況下促進社區治理各要素發生質的改變。從社會網絡理論視角來看,觸媒主體往往處于社區關系網絡的關鍵節點,通過有效連接不同行動主體推動社區治理創新。社區治理觸媒主體主要表現出四個基本特征:一是資源整合能力。觸媒主體擁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和專業知識,能夠有效整合政府資源與社會力量。二是價值引領功能。觸媒主體通過示范引領和價值傳遞促進居民形成共識與認同。三是情感聯結作用。觸媒主體利用自身威望和親和力強化居民互信和社區歸屬感。四是創新驅動效應。觸媒主體善于發現社區治理中的創新契機,并帶動多方參與。在社區治理場域中,觸媒主體根據其特點和作用可分為四類:一是政府主導型,包括政府部門和街道辦事處等,主要發揮資源調配和政策引導作用;二是社區自組織型,包括社區居委會和社區能人等,主要發揮情感聯結和示范引領作用;三是專業支持型,包括高校力量和社會組織等,主要提供專業知識和技術支持;四是參與實踐型,主要指居民群體通過自主參與推動社區治理共建共享。
(二)社區治理共同體的構成要素
社區治理共同體是由基層社會多元治理主體構成的利益共同體,共同致力于實現對社區公共事務的有效治理。從結構維度分析,社區治理共同體主要由行動主體與運行機制構成。行動主體包括黨組織引領下的政府、居委會、社會組織和居民,他們依托資源互補與角色分工形成治理網絡。運行系統則由權責清晰的制度規范、多方參與的共商機制、資源共享的協同機制以及互惠互利的評價機制構成。從功能維度看,社區治理共同體須具備四項核心要素: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石,有利于增強主體間合作動力;共同價值是內核,凝聚著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共同行動能力是關鍵,旨在形成多主體協同的治理格局;共同發展愿景則引領方向,為社區發展確立目標與方向。
(三)觸媒主體的作用機制
社區治理中觸媒主體通過情感激活、資源整合、價值引導三大核心機制推動共同體建設。情感激活機制強調觸媒主體運用自身威望與號召力增強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認同感,激發多方參與熱情。社區能人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展現出的導向性作用印證了情感動員對集體行動產生的重要影響。資源整合機制體現觸媒主體在政府資源與社會力量之間的橋梁作用,通過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社區治理成本。而高校科研團隊的參與則有助于發揮專業優勢,促進多元主體間的有效協同,推動社區治理模式創新[8]。價值引導機制展現觸媒主體對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示范引領作用,通過培育共同價值取向鞏固社區治理共識。觸媒主體在實踐中往往將三種機制有機結合,形成相互促進的協同效應。在黨建引領下,觸媒主體通過動員居民參與社區事務,整合多方資源力量,引導共建共治意識,催生了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治理格局,有效推動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
三、社區觸媒主體的實踐考察——以北京市Y片區為例
(一)案例背景與研究方法
Y片區位于北京市西北二環內。該片區建成時間超過30年,社區環境與生活空間逐漸老化,面臨設施陳舊、路邊停車擁堵、消防隱患等問題,居民改造意愿強烈,亟待整體提升。該片區采用“空間+觸媒”更新模式,由企業、政府、街道等多方籌備組織,通過物質空間改造與非物質觸媒激活相結合的方式推動社區更新。Y片二區北院作為所在片區首個“央地共建”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建立了“三站合一”平臺和“五社聯動”機制,形成了社區、社會組織、社工、志愿者和社會資源共同參與的協同治理格局[9]。
(二)觸媒主體的作用路徑分析
在Y片區更新中,觸媒主體通過物質更新與非物質激活的雙重路徑推動社區治理創新。在物質更新上,觸媒主體主要針對公共空間與基礎設施進行系統性改造。如對Q胡同進行全長240米的基礎性改造,優化片區停車管理,設計多處公共空間節點,完善市政管網與服務設施,在打通交通微循環基礎上打造“不停車街巷”。在對Y片二區北院老舊小區進行環境優化的過程中,觸媒主體結合生態停車場建設與健康步道設計理念,打造高品質公共空間。在非物質激活上,觸媒主體重點發揮場所營造與文化引導功能[10],通過在路燈圍欄中增添桃花元素、在街角空間打造兒童友好活動場所、在景觀小品中植入社區文化符號,提升社區文化內涵。街道辦事處與社區居委會牽頭組織“花開新街口”文化活動,并通過設置文化展示、市集體驗、歷史陳列等板塊,擴充地域文化內涵,增強居民歸屬感。在社區治理層面,觸媒主體從生態宜居、健康舒適、安全韌性等八個維度對片區進行“體檢”,確保更新成果持續發揮效益,在空間整治與文化提升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觸媒作用的過程分析
Y片區社區觸媒主體在更新過程中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在初期物質激活階段,以政府與企業作為主要觸媒主體,社區更新主要圍繞環境整治與設施提升展開。通過拆除違建、完善設施、美化環境等基礎性改造,解決老舊小區停車難、環境差等問題,為后續觸媒效應的產生奠定物質基礎。在中期文化植入階段,以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居委會為觸媒主體,注重挖掘片區文化價值,利用胡同文化標識、社區文化墻等載體展現特色文化內涵,并引導居民主動參與文化建設。在后期持續發展階段,社會組織和居民群體作為主要觸媒主體,形成了多元化社會參與機制[11]。依托“三站合一”與“五社聯動”組織體系,激發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建設,形成空間更新與文化提升的良性互動。從整個建設過程來看,社區觸媒主體通過物質改造、文化植入與組織引導逐步發揮作用,帶動片區整體提升,并產生向周邊區域輻射的帶動效應。
四、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的多維路徑
(一)培育多元觸媒主體
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需要培育多元化的觸媒主體,增強其在社區更新中的催化功能。黨建引領是培育觸媒主體的核心抓手,通過街道黨工委與社區黨組織的統籌協調,能夠將政府資源與社會力量有效整合。作為基層引領型觸媒主體,社區能人在老舊小區改造中發揮經驗示范作用,通過設立加梯顧問、樓道長等崗位,社區形成了專業化服務團隊。作為專業指導型觸媒主體,高校科研力量利用智庫優勢為社區治理提供咨詢服務,開展社會調查與政策研究,培育公共參與機制。作為橋梁紐帶型觸媒主體,社會組織協助政府提供專業化社區服務,通過承接政府公共服務外包項目參與社區治理。作為自治參與型觸媒主體,社區居民通過業主委員會與居民議事會參與社區事務決策。在培育過程中,須建立長效培育機制、提升觸媒主體能力并構建合作平臺。政府部門應定期開展專項培訓,提升觸媒主體的政策把握能力與實踐操作技能。
(二)優化觸媒作用環境
社區治理共同體的建設需要營造良好的觸媒作用環境。在制度層面要建立健全政策支持體系,完善政府公共服務外包目錄,制定觸媒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的權責清單與激勵辦法。通過“三站合一”工作平臺搭建基層組織協同機制,統籌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與基層站所力量,為觸媒主體提供制度保障。在空間層面要打造多元共治實踐場所,利用老舊小區改造契機優化公共空間環境,建設社區議事廳、文化活動室等設施,為觸媒主體開展活動提供物質載體。在文化層面要培育社區共同體意識,通過舉辦鄰里節、社區文化節等活動,激發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要優化信息互通渠道,搭建社區智慧服務平臺,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增進觸媒主體間的溝通交流,同時建立專業化指導團隊,提供政策咨詢與技術支持,幫助觸媒主體開展好社區治理工作。
(三)構建觸媒協同網絡
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需要通過構建觸媒協同網絡來增強各觸媒主體間的聯動效應。要在網絡結構上建立以黨建為引領的多層級組織體系:街道黨工委承擔總體統籌職責,社區黨組織負責協調各方力量。在縱向維度構建政府部門與基層組織的上下聯動機制,實現政策傳導與資源下沉。在橫向維度形成社區能人、高校力量、社會組織等多主體協作格局,打造專業服務網絡。要通過項目化運作增強觸媒網絡的運行效能,設立社區發展基金支持觸媒主體開展服務項目,并建立項目評估機制確保服務質量。要建立觸媒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社區發展議題,協調解決工作難點,構建信息共享平臺,推進數據資源整合與業務協同,提升觸媒網絡的運行效率。
[參考文獻]
[1]" 宋輝,張夢康.轉型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的“轉譯”:邏輯與進路——基于重慶市3個轉型社區的案例分析[J].求實,2025,(2).
[2]" 吳金群,郭橙.情感嵌入、利益協調與老舊小區更新改造——基于和睦新村電梯加裝的個案觀察[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6).
[3]" 何榮山,李婧煜.共同體視域下“五社聯動”構建韌性社區治理現代化體系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6).
[4]" 鄭洲,羅瑞澤,劉禮源.社會網絡視角下黨建引領西藏民族互嵌式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以扎囊縣德吉新村為考察中心[J].民族學刊,2024,(5).
[5]" 劉悅來,崔靈楠,謝宛蕓,等.城市微更新背景下社區治理研究進展及實踐模式探索[J].中國園林,2024,(3).
[6]" 許文文,張牧辛.社區治理共同體建構路徑差異研究——以北京市三個社區為例[J].公共管理學報,2024,(2).
[7]" 金橋.回歸“心態”:城市社區治理共同體研究的視角轉換[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
[8]" 張大維,趙益晨.責任聯結:社區治理共同體運轉的機制塑造與實踐進路——基于老舊小區改造的案例比較[J].求實,2023,(6).
[9]" 楊曙睿,許超,張曼,等.“不止”更新:觸媒理論下老城片區更新實踐探索[J].北京規劃建設,2024,(4).
[10]" 張子祺.觸媒理論下老城微空間更新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23.
[11]" 郭天澤.城市觸媒理論下的銅梁老城居住區公共空間微更新設計[D].重慶:西南大學,2021.
[責任編輯:胡" "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