圳市作為我國首批經濟特區,在過去的四十余深 年里,本著敢闖敢試、埋頭苦干的精神,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成為全國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2019年,黨中央作出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重大決策,提出將深圳打造成“城市文明典范”。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發布《“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提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群,支持深圳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同年,深圳市發改委將打造國際演藝之都的愿景寫入《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自標綱要》,這標志著將深圳市建設國際演藝之都的第一步。
演藝相關產業作為資源消耗低、環保且科技含量高的新型低碳服務產業,對優化城市的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模式,擴消費、增就業及促進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深圳打造“國際演藝之都”,是落實黨中央決策、提升城市品位與人文魅力的重要舉措。這一定位也將助力深圳提升全球影響力,躋身世界先進城市行列,成為重要的國際文化中心。
何為“國際演藝之都\"?音樂在推動“國際演藝之都\"的建設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是本文要探討的核心問題。
一、“國際演藝之都”認知的來源
“國際演藝之都”是國際上對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演藝聚集城市的統稱。目前學術界對“國際演藝之都”尚無明確定義,也尚未有政府部門、國際組織或智庫機構發布認定標準。盡管暫無可以量化衡量的指標,但國際社會對其內涵存在一定程度的共識。被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為“國際演藝之都”的城市以紐約、倫敦、巴黎為代表,其發達的演出業態長期被視為全球演藝行業的標桿與榜樣。①
通過數據對比(見表1)我們可以發現,紐約、倫敦、巴黎三城在國內生產總值、文化產業國內生產總值、年度演出場次、票房收入等多個演藝產業關鍵指標上并非總是領先于其他著名的國際“文化樞紐\"城市②。有關“國際演藝之都\"的普遍認知并非由演藝行業的絕對規模決定,單一經濟數據的領先,不足以讓一座城市獲得“國際演藝之都”的殊榮。
現有“國際演藝之都”的認知來源于五個方面:一是具備表演藝術文化設施高度集中的特色街區;二是舉辦數量繁多且種類豐富的表演藝術活動;三是擁有持續活躍的文化演藝消費生態;四是具備健全完善的人才培養孵化機制;五是具備完整的產業鏈并掌握行業話語權。紐約、倫敦、巴黎三城在文化設施密度、演出多元性、歷史積淀、行業話語權等多項較容易被公眾感知的方面表現異常突出③,這些更易被大眾察覺的外在表象,讓它們成為公認的行業“風向標”,其發展經驗亦成為其他城市競相借鑒和模仿的藍本,并進一步強化了公眾對“國際演藝之都”的認知。
表1調研城市最新基本概況(數據截至2024年1月)

因此,要想躋身“國際演藝之都”,除了磨煉“硬功”繼續推動演藝行業發展外,重視認知的塑造同樣重要。
二、“國際演藝之都”的認知標桿與深圳現狀
首先,高度密集的表演藝術場所和演藝特色街區是“演藝之都”認知形成最直觀的物質載體(見表2)。紐約的核心演出區位于曼哈頓區的百老匯周邊,總面積約3.9平方公里,約占曼哈頓島面積的6.6% 。在此區域內,建有41家百老匯劇院、62家外百老匯劇院、5所大型音樂廳和歌劇院及超過50家小型實驗劇場和演出空間;觀眾步行10分鐘內
可達多家劇院。倫敦的核心演出區位于倫敦西區考文特花園周邊,總面積約6.7平方公里。在此區域內,建有39家西區劇院、五十余家外西區劇院、6所大型音樂廳和歌劇院及超過30家小型實驗劇場和演出空間,同樣可以利用步行10到15分鐘的方式抵達多家劇院。巴黎的核心演出區集中在歌劇區、香榭麗舍、拉丁區、巴士底獄等區,總面積約為20.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積不到五分之一,該區域聚集著超過一百家劇院、歌劇院、音樂廳和演出場所,其中大型歌劇院和音樂廳10座,百人以上的劇院和戲劇場地約六十座,小型實驗劇場、私人劇院和俱樂部約四十座。
改革開放以來,深圳在文化設施建設上做出了許多成績,陸續建成并規劃了“八大文化設施\"和“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文化設施從滿足本地需求的基礎文娛場所,逐步發展為代表城市形象、提升國際影響力的城市地標。但這些設施的密度和“國際演藝之都\"相比,仍差距顯著。深圳市1,748平方公里的市區面積內分布著37家主要的表演藝術場所,每平方公里僅有O.02座劇場,即使是演出場館最為密集的南山區,演出場館的密度也僅有每平方公里 0.06 座,場館分布仍顯零散,難以孵化百老匯式的文化集群,制約品牌認知度提升。
表2主要調研城市演出場所密度

其次,龐大且多元的演出量是“國際演藝之都\"認知的關鍵支點。紐約、倫敦、巴黎以高頻多元演出為城市經濟增長引流。紐約日均上演超 100 臺音樂劇、話劇,周吸引22萬觀眾,票房超2500萬美元,音樂類相關演出在紐約市演藝行業中貢獻突出,約占全年總演出場次的 50% 。倫敦的西區劇院同樣是頂尖歌劇、音樂會、舞劇演出及數千場搖滾演唱會的首選區域。巴黎不僅是音樂重鎮,也是芭蕾舞與當代藝術中心,它以夏季音樂節和古典音樂廳系列作為雙引擎,融合電子音樂節,展現傳統與現代藝術共生。
深圳的演出場次從2019年2761場,增至2023年1.1萬場,增長了 274.8% ;觀眾數量從2019年192萬人次升至2023年403.2萬人次,年均增速超15% 。盡管增長迅速,但深圳全年萬余場的演出體量仍與紐約(超5萬場)倫敦(4萬余場)巴黎(超3萬場)存在顯著數量差距。
再次,龐大的演藝消費和活躍資本運作是“國際演藝之都”認知的經濟佐證。2024年數據顯示,紐約、倫敦、巴黎的票房規模全球領先:紐約百老匯17.8億美元,倫敦西區12億英鎊,巴黎主要劇場9.5億歐元。“國際演藝之都\"還展現出多元資金體系。紐約以“政府補貼(年超2億美元) + 商業資本(如百老匯聯盟年均15億美元) + 基金會支持\"支撐生態;倫敦西區 60% 的演出資金來自票房與社會資本。
深圳市2021年票房總收入13.3億元,2023年達19.6億元,三年增長 47.4% 。其中演唱會市場表現亮眼,2021一2024年場次從31場躍升至128場,票房從4.0億元飆升至12.5億元,2023一2024年場次、票房同比分別增長 116.9%.73.6%2023 年兩項指標均居全國第四,大型演出的盈利能力達國際平均水平,發展潛力顯著。但深圳文化娛樂服務產業占GDP比重僅為 0.5% ,遠低于紐約的 3.2% 倫敦的 2.8% ,甚至低于上海的 1.1% 。文旅融合深度不足進一步制約消費活力一游客文化消費占比僅為 15% ,而巴黎、倫敦的這一比例分別達 40% 和35% 。深圳的GDP總量雖接近巴黎,但文化娛樂財政支出占比不足 0.5% ,社會資本參與度低于 10% 且缺乏類似紐約“藝術債券”、倫敦“創意產業基金\"等專項金融工具,制約行業規模化。
此外,完整的產業鏈結構和強大的人才孵化機制是“國際演藝之都”保持長久競爭力和強化認知的強有力后盾。紐約、倫敦、巴黎擁有涵蓋創作、演出經紀、全球化輸出的完整演藝產業鏈,形成人才培養與產業對接的協同生態系統一一青年人才畢業前即可進入行業實習,杰出人才直接簽約經紀公司。同時,三城聚集著大量影視、傳媒、唱片公司,為新作新人提供成熟的推廣渠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不僅如此,三城還擁有全球頂尖藝術院校,實現演藝人才的自循環。如紐約擁有茱莉亞學院、曼哈頓音樂學院、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學院、美國音樂戲劇表演學校等院校,覆蓋創作、編導、管理、表演等全領域,近 70% 的百老匯演員畢業于本地院校。倫敦設有皇家音樂學院、皇家戲劇學院、倫敦音樂與戲劇學院、倫敦當代舞蹈學院等,為西區輸送超七成現役演員。巴黎的法國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戲劇學院以悠久歷史與良好口碑,培養了全球演藝行業領軍人才,同時,巴黎擁有最多的業余舞蹈藝術學校,體現其藝術方面的教育保障配置力度。③
自前,深圳僅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為深圳市輸送本地音樂人才,規劃中的深圳音樂學院(由其籌建)尚無明確建成時間表。深圳雖有大灣區位優勢,但本地藝術教育資源薄弱,高端人才多依賴于外部引進,支持型人才(如編劇、舞美設計、制作人占比不足 10% ,而紐約、倫敦的這一比例超過 40% 。產業鏈斷層明顯——缺乏專業演出經紀、票務及版權機構,難以構建巴黎式“創作-制作-巡演-衍生\"生態鏈,致使優質項目孵化乏力。
最后,“國際演藝之都\"的認知形成與城市在演藝行業中的話語權和地位息息相關。在行業話語權構建上,三城分別擁有托尼獎(紐約)勞倫斯·奧利弗獎(倫敦)、莫里袁獎(巴黎)等頂級獎項,以及林肯中心藝術節、倫敦國際戲劇節、阿維尼翁戲劇節等國際活動,這些代表全球最高標準的評獎與節慶不僅鞏固其行業標桿地位,更有效激活市場:例如獲托尼獎劇自平均票房上升 42% ,奧利弗獎劇自收入前后相差可達 200% ,倫敦年戲劇旅游收入因獎項吸引達32億英鎊。
深圳現有“一帶一路”國際音樂節、OCT-LOFT國際爵士音樂節、灣區青年藝術節、深圳大劇院藝術節、南山戲劇節等十余項藝術盛事。但活動多集中年底或特定時段,全年覆蓋時長不足 30% ;更缺乏全球標桿性藝術獎項,國際話語權薄弱。
三、打造“國際演藝之都”的思考與對策
(一)音樂與“國際演藝之都”的聯系
音樂作為一種超越語言和國界的藝術形式,不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工具,更是一種文化的紐帶、社會的連接體,擁有最龐大的受眾和強大的影響力。推動音樂行業的發展是演出行業不可跳過的必要一步,其在文化生產、技術應用與商業生態中具有奠基性作用。
紐約、倫敦和巴黎均擁有濃厚的音樂傳統,其音樂生活歷經數百年演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徑。倫敦最早的面向公眾的公共音樂會可以追溯到1672年,紐約和巴黎也在18世紀二三十年代拉開了音樂商業化的序幕。商業化音樂消費的出現,讓音樂實現了從宮廷和教會專屬到面向公眾的轉變,不僅解放了藝術家的創造力,豐富了普通市民的文化生活,也創立了現代演藝行業以票房為基礎的基本商業模式,培養了公眾的文化消費習慣。這些歷史積淀為三城繁榮的演藝行業格局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時至今日,音樂類節目(音樂會、演唱會、歌劇、音樂劇、舞劇)仍是支撐當地演藝行業的核心內容,場次約占全年整體演出量的一半左右,吸引最廣泛的消費群體,創造并帶動可觀的經濟效益。從歷史經驗上看,音樂表演行業的演進是演出領域發展的必經階段,其通過文化生產創新、技術應用突破與商業生態重構,奠定了現場藝術的核心基礎,塑造了行業整體演進的歷史軌跡
(二)深圳對標“國際演藝之都”的對策
紐約、倫敦、巴黎的“國際演藝之都”地位形成,既源于數代藝術家的歷史積淀,也受科技、全球化、城市化和地緣政治博弈等多重外部因素驅動,兼具歷史必然與時代偶然。就深圳市當前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階段來說,要全面對標并超越三座“國際演藝之都”的歷史積累,仍存在較大挑戰。在追趕國際先進水平的過程中,深圳除了應全面提升城市文化的內在競爭力外,因地制宜地塑造“國際演藝之都”的認知,同樣是我們應當重點關注的問題。
深圳要想躋身國際演藝之都,不能全盤照搬西方的經驗,需認清差距,即立足本土,創造借鑒,聚焦“國際演藝之都”認知的關鍵要素。我們建議從以下幾方面重點著力:
1.提高演藝場所密度,打造特色街區
近二十年來深圳演藝場館建設提速,建成深圳音樂廳、深圳保利劇院、深圳濱海藝術中心等地標性文化設施,但各場館分布十分零散和稀疏,未能形成特色化集聚效應。建議優先在如福田、南山等演出場所相對密集區,鼓勵中小型演出場地聚集在大型機構附近開設,通過各具特色的門面設計及文化產業發展專項基金等補貼構建演藝街區,結合惠民票價與網紅打卡地推廣,提高深圳演藝行業的知名度。
2.發揮政策優勢,激發市場活力
一個擁有市場活力的演藝之都離不開優秀的內容作為支撐。目前深圳年均演出僅萬余場,在一線城市中較為落后,市場活力稍顯不足。建議有三:一是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國際重磅演出在深圳實現首站落地,用優質內容激發觀眾觀演熱情。二是建立港澳藝術團體白名單制度,簡化愛國藝人跨境演出流程,優化港人北上觀演交通配套,激活灣區消費聯動。三是發揮特區立法權,下放營業性演出的審批手續,打造深圳版“穗園通”“穗演通”“穗藝通”政策,鼓勵民營演藝企業來深創業,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3.利用和吸引外資,帶動演藝企業發展
活躍的演出市場需要大量資金作為前期投入,為了更好地引進外資,建議利用深圳作為特區的立法優勢,研究放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設立演出經紀機構、演出場所經營單位以及文藝表演團體需由內地控股的限制,鼓勵香港演藝行業相關企業將策劃、制作團隊完整引進內地,間接帶動深圳本地演藝企業和文藝團體的發展。
4.支持藝術類高校的發展,培育本地演藝人才
演藝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優秀的演藝人才,要謀求演藝之都的可持續發展,實現本地優秀人才的穩定輸送是演藝行業面臨的重大挑戰。大力推動深圳市藝術類高校建設,從引進人才逐漸過渡到培養本地人才。繼續推進深圳音樂學院等高校的建設,通過規劃統籌,鼓勵各高校將表演、制作、管理等相關專業共同納入招生計劃,在深圳本地培養全產業鏈人才,為演藝產業發展培養儲備人才。
5.以音樂活動為抓手,擴大國際交流,增強行業話語權
相比三大“國際演藝之都”,深圳在音樂節、戲劇節、舞蹈節等大型活動的數量上處于絕對劣勢,能夠展現深圳風采、帶有國際交流性質的大型表演藝術節更是屈指可數。音樂是一種超越語言和國界的藝術,是增進國際交流、“講好中國故事”的優秀媒介,建議繼續以“‘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等音樂活動為抓手,策劃能夠覆蓋全年的國際性藝術節。此類活動不僅為深圳市民提供了高水平的演出活動和精神享受,同時還將許多首次來華或來深的知名藝術家送上舞臺,幫助他們與深圳建立聯系,未來能夠更好地為演藝行業助力。在此基礎上,應當策劃舉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評獎活動,如打造中國版“格萊美大獎”,利用不斷積累的行業口碑,為深圳打造“國際演藝之都”進一步賦能
6.把握新的歷史機遇,用科技賦能新型“國際演藝之都”
深圳擁有密集的科技公司,擁有大量科技人才,并在微電子控制、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領域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演藝行業要想創造新的熱點,需要緊跟時代和科技的步伐,為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作品和體驗。建議有關部門為科技人才和演出行業創造交流互鑒的機會,鼓勵演出團體提高演出的科技含量,組織藝術家和專家團隊探索人工智能技術、無人機、機器人技術等帶有深圳特色的科技產品在演出活動中的應用,嘗試全新的表演形式,摸索如何將深圳打造成以高科技為主要特色的“新型國際演藝之都”,率先搶占“高科技國際演藝之都”的認知高地,并最終完成對傳統“國際演藝之都\"的超越,實現“彎道超車”
①⑤ 高維和、史王琳《全球城市文化資源配置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及五大城市實證評析》,《上海經濟研究》2015年第5期,第53-61頁。
② 綜合牛津經濟研究院發布的《全球十大城市》排名(2024)、中國社會科學院和聯合國人居署共同發布的《全球城市競爭力》排名(2020)、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與德勤中國國際交往中心研究院共同發布的《國際交往城市指數》排名(2022)科爾尼智庫發布的《全球城市綜合排名》(2024)、上海財經大學研究院《全球文化資源配置力評價指標》排名(2015)等報告,此次調研選取文化綜合實力排名靠前的代表性的文化樞紐城市有:紐約、洛杉磯、芝加哥、倫敦、巴黎、柏林、維也納、莫斯科、東京、首爾、北京、上海、香港。
③ 民進廣州市委員會課題組《關于廣州建設國際演藝中心的對策研究》,載涂成林等主編《中國廣州文化發展報告(2024)》,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4年版,第53-61頁。
④ 劉彥平《城市影響力及其測度—基于200個中國城市的實證考察》,《城市與環境研究》2017年第1期,第25-41頁。
⑥ 唐霄峰《深圳城市文化高質量發展策略研究》,載楊建、陳長治主編《深圳文化發展報告(2023)》,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年版,第125-137頁。
(基金項目: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一般課題,課題編號:SZ2024B043)
葉小鋼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創院院長、中央音樂學院教授
李小庚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音樂學學部助理教授
(責任編輯榮英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