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家黃安倫改編自王立平先生為1987年版電作 視劇《紅樓夢》創作配樂的小提琴協奏曲《紅樓夢》,自2023年3月在第38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全球首演以來便廣受好評。2024年3月14日,該作品在國家大劇院的“紅樓夢·敦煌夢”主題音樂會上亮相首都舞臺,由指揮家張藝再次執棒,黃安倫親臨現場,小提琴演奏家黃濱與特邀首席楊瑩聯袂演出,共同呈現了一場文學與音樂的共生之旅。“識趣既高,興象自別。”曹雪芹所描摹的藝術高度讓讀者見微知著,王立平的創作更是以民族音樂語言為《紅樓夢》確立了專屬曲風,這不禁引發思考:黃安倫將如何在傳承經典之基礎上重塑《紅樓夢》的音聲意象?又如何在當代音樂創作語境中賦予這一經典作品以新的藝術生命?
熟悉黃安倫創作個性的聽眾知道,其創作以旋律優美、風格傳統見長。因“固守\"自已的一套創作觀念,他鮮少涉足現代音樂領域,這在當今無調性音樂、噪音“寫作法”甚至“非樂音”式創作盛行的時代顯得獨樹一幟。聆聽這部小提琴協奏曲后,不難發現,黃安倫選擇了一種獨特大膽的創作路徑一忠實再現王立平的經典音樂。這無疑是考驗編創者功力的一項極大挑戰。他以“87版《紅樓夢》”電視劇的所有歌曲和主要配樂為素材,立足于古典名著脂評本,以凝練的單樂章結構打破西方經典協奏曲三樂章的范式,重構了音樂與文學的敘事張力。在旋律設計上,黃安倫對《紅樓夢》主題音樂進行多聲立體化擴展,在“保持經典旋律識別度\"和“融入個人創作語言”之間尋找平衡,通過“文音互映”的創作理念,賦予作品以跨媒介的敘事功能。在敘事邏輯上,他有意打破原著中連貫的故事情節與時間感知,采用閃回與穿插的形式,以“輕\"線性敘事,“重”情感邏輯的編配手法,于“環形敘事\"的情緒遞進中有效實現曲目串聯。從“形式\"到“再創作”,從再現中平衡“個性”與“忠實”,黃安倫以“流”之姿在傳統中尋覓新聲,給予這一經典音樂全新的文化生命力。
一、作品的文學敘事與音樂表達
(一)環形敘事:協奏曲的記憶回溯
作為一部單樂章結構的小提琴協奏曲,黃安倫在創作中巧妙運用“環形敘事”的邏輯,弱化線性時間約束,使樂曲呈現“散而有序、環而漸深”的結構特質,賦予作品獨特的敘事策略和聽覺體驗。“環形敘事\"多見于電影與文學領域,通常借助倒敘、插敘、意識流等手法重構非線性情節,營造無始無終的結構感。黃安倫借鑒這一手法,通過主題
著“太虛幻境\"之意蘊。
多次回環及獨奏小提琴與管弦樂隊的“分合式對話”,構建出一個多維而統一的文學音樂框架。作品開篇,小提琴獨奏與管弦樂隊交替呈現《序》《聰明累》《紅豆曲》等曲調,營造出預示、循環、倒敘等多重表現手法。這些曲調如同散逸的記憶,有時交由管弦樂隊持續發酵,有時搖擺于獨奏與樂隊協奏之間,恰如其分地延宕在音樂的戲劇化展開之中。“音樂的綿延,是一種被稱為‘活的’‘經驗的’時間意象,也就是我們感覺為由期待變為‘眼前’,又從‘眼前’轉變成不可變更的事實的生命片段。”①黃安倫借助“時間意象”之切換,在音樂流動性與層次感中凸顯人物宿命之回環(見圖1)。
圖1小提琴協奏曲《紅樓夢》中的環形敘事結構

(二)音樂中的文學鋪陳:《紅樓夢》的詩詞意蘊
王立平的聲樂套曲《紅樓夢》由一首序曲和十二首插曲組成,歌詞則基于原著中的詩、詞、曲、令。黃安倫在協奏曲的譜面中特意注釋了【序】聰明累】【枉凝眉】【分骨肉】等引用標記,通過文字提示賦予音樂明確的敘事指向。其對《紅樓夢》音樂的“忠實摘引”與原著詩詞的注釋,暗示了作品內在的結構邏輯與情感脈絡。于是,在協奏曲的文學鋪陳中,黃安倫通過獨奏小提琴與管弦樂隊之間的“分合式對話”,賦予文學意象以多維的音樂表現力。“分”的部分凸顯戲劇沖突與張力,例如開篇《聰明累》與《紅豆曲》,形式上看似獨立卻內在呼應,恰如87版電視劇中王熙鳳與賈寶玉身陷牢獄時的一幀“特寫鏡頭”④,以凝練之筆勾勒人世無常的命運縮影。“合”的部分則著力刻畫女性形象,如《葬花吟》《分骨肉》《嘆香菱》《晴雯歌》等主題,通過小提琴與樂隊的交融互動,共同展現人物的悲劇性
環形敘事之實現方式不僅體現在獨奏小提琴和管弦樂隊的“分合式對話”上,黃安倫還有意選用最易喚起聽眾情緒記憶點的《枉凝眉》作為貫穿始終的縈繞之思,通過多次復現構建記憶回溯的聽覺框架,使情感層次在動態,回環中逐步遞進,“聽到的是此刻、是個別、是瞬間,但領悟到的卻是綿延、是全體、是整一\"②。當文學脈絡轉化為聽眾熟悉的感知經驗,象征愛戀主題的《枉凝眉》每一次變化再現,構建出不同層次的審美期待,既作為作品敘事與情感表達的核心樂思紐帶,又成為喚醒聽眾情感共鳴與記憶回溯之關鍵。
可見,黃安倫筆下的《紅樓夢》以“散文\"式的自由陳述和非規范化的音樂句法打破了傳統段落式的結構劃分,卻并未忽視音樂結構之整體性,“而是一種在不乏整體把握的前提下,尋求隨機性音樂流動的‘隱結構‘\"③。作曲家通過環形敘事策略使音樂“散體不散,零而不亂”,進一步彰顯了原命運。此外,黃安倫還將原著中賈宅過年慶祝的“送年貨\"以及隱喻公府末路的“死人樂”“大廈傾”等文學象征融入音樂結構,從繁榮揭幕到衰敗過渡,終以落幕收束,通過層次遞進的敘事意象鋪陳段落的自然銜接,完成全曲的結構閉合(見表1)。
結社吟詠本就是明清貴族大家盛行的一種文學活動。王立平先生在歌曲創作中充分利用配樂烘托原著詩詞,展現了《紅樓夢》的詩性氣質。而黃安倫如同曲牌連綴式的串聯“引用”手法,進一步實現了古典文化與現代創作之結合,其“西器中用\"的創作理念使作品的文化屬性一覽無余,為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二、協奏中的舊旋新韻
(一)文音互映:多聲立體化中的旋律復合
面對這樣一部家喻戶曉的影視經典歌曲,黃安倫的改編思維與寫作技法可從最終呈現出的協奏以分解和弦的織體渲染出風雨交加的音響底色,層疊的音流仿若秋夜的雨聲與風鳴。獨奏小提琴淺吟低唱出《秋窗風雨夕》的主題,尾音的拉長與拖拽進一步深化了秋夜風雨中的哀婉與憂思。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通過縱向的三度音程長音構建穩定的和聲支撐,而中提琴和大提琴則以深沉的音色在中低音區呈現《枉凝眉》的旋律片段。由此,《秋窗風雨夕》與《枉凝眉》主題間的對話,既映射出黛玉內心的幽微哀愁,又象征了她與寶玉之間的宿命悲劇。黃安倫的編配不僅增強了和聲的縱深感,并通過主題疊置賦予音樂敘事以更豐富的層次與表現力(見譜例2)。“如此,原橫向上旋律的持續進行,成為縱曲整體音響形態想見。在保留十二首原曲基本旋律的基礎之上,他利用原曲單旋律特質所提供的再創作空間,采用旋律橫向發展的策略對其進行聲部分配,通過不同聲部之間的模仿、交替與轉接,逐步形成多重敘事的復調音樂織體。如第91-95小節中,獨奏小提琴與雙簧管互相配合,在橫向進行中承接《聰明累》的旋律片段;縱向聲部中,獨奏小提琴與第二小提琴同時奏出《聰明累》中的兩處不同旋律,其節奏形態彼此互補,其余聲部則以撥奏和附點節奏型予以應和,在E羽調式中呈現出“緊打慢唱”的動態感,即作曲家通過復調對位技術,將原本時間軸上展開的線性旋律關系重構為多聲部縱向排列的空間化音響結構,構筑出層次分明的對位織體效果(見譜例1)。
表1小提琴協奏曲《紅樓夢》中的文學架構及其音樂表達

除同一主旋律在不同聲部中的層層推進外,黃安倫亦通過多聲部的不同旋律對位與并置強化音樂的結構張力與對話性。如第512-516小節,豎琴向上疊置累積的多聲部和聲音響。這種由分聲部疊加而構成多聲部和聲音響的寫作思路,可以追溯到巴赫十二平均律的C大調前奏曲,只不過,巴赫是以低音及功能和聲進行為基礎,而黃安倫則以旋律構成因素為基礎。\"從單聲音樂衍變為多聲立體化的擴展,不僅展現了作曲家對原旋律的創造性重構,還體現了其對管弦樂隊作業空間的有效把控。黃安倫在樂隊編制、織體寫作、小提琴獨奏以及整體結構方面進行了精心設計,力圖在音樂敘事之際實現音樂與文學的互通交融。
譜例1 小提琴協奏曲《紅樓夢》第91-95小節?

譜例2 小提琴協奏曲《紅樓夢》第 512-516 小節

(二)沖突意象:六音動機的設置
在聆聽期待的預設中,黃安倫特意在作品前半段的低音區引入了一個短促有力的六音格言式動機(motto)一E、F、E、G、E、G(見譜例3)。這個不祥的六音動機曾出現在原劇多處,乃是黃安倫從劇中配樂節選出來。其以E音為基底,內部隱伏一個不斷攀升的線條,并搭配獨奏小提琴高難度炫技和數次連續換把。格言式動機在快速律動下,以持續八分音符節奏型貫穿,尾音則有意拉長,懇切中帶有訴說之感,頗具煽動性,其象征意義不言自明:在創意層面,六音格言式動機類似于想象中介,代表矛盾沖突的聲音意象;在創作層面,則作為音樂語境的對比連接段,其頻繁的交替出現用以充當曲目間的過渡銜接。
譜例3六音格言式動機 第247-251小節

這種極具張力和鈍促感的動機,以及蔓延至整個樂隊低音弦樂的配器處理,與肖斯塔科維奇的音樂語言“近似”。肖氏的簽名動機(mottotheme)具體由D-E-C-B四個音組成,在德語音樂命名法中等同于“DSCH”,即作曲家名字首字母拼寫(DmitriShostakovich)。肖斯塔科維奇以同構異態的創作原則,組建了象征個人身份的標志性符號。作為音樂主題的簽名動機不僅傳達了作曲家自我個性的創作剖白,更是他身處集權主義洪流中的隱秘表達。黃安倫對六音格言式動機的摘引與應用,似是通過“臟化”的手法貼近文學意象。一方面體現出這一代作曲家深受西方以及俄羅斯音樂文化的浸潤與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利用肖氏動力化十足的音響風格進一步烘托、加劇內在情節的戲劇沖突。盡管從感官直覺經驗上時而不免有些風格上的跳脫,但整體的音樂呈現還是相得益彰。最終,隱喻悲劇性內涵的格言式動機在持續重復中通過變奏積聚動力,形成一條不斷涌動且統攝全曲音響結構力的“聲帶”,在歷經長距離的衍展跋涉后將音響力場和戲劇張力一同推至高點。
三、協奏中的當代書寫
作為協奏曲中的點睛之筆,華彩樂段歷來以獨奏樂器炫技之角色意義成為作品的核心亮點。有別于古典協奏曲中將華彩樂段置于再現部后獨立成段,在小提琴協奏曲《紅樓夢》中,黃安倫藝術性地構想了兩段華彩獨白,分置于作品的中部與后部。第一段篇幅短小,僅19小節,功能接近連接部,旨在銜接段落結構。第二段則長達三分多鐘,不僅展示演奏者的高超技藝,更承擔了敘事功能,深化了作品內在的戲劇性意義。
在第二段華彩中,黃安倫以原著中象征賈府由盛轉衰的文學意象“大廈傾\"為靈感展開主題創作。他通過波折短促的上下行音階與《枉凝眉》的主題變形,構筑了《大廈傾》的核心樂思(見譜例4)。在上下行音階形態的內部設計中,他借鑒六音動機中半音隱伏的特征,以向心的對稱結構使旋律從兩端逐漸匯聚至中心音。具體而言,以第4音為對稱軸,其余音高在兩側呈半音遞進,首尾重合,從而形成“局部錯位,整體相合”的動機框架。由此,跌宕起伏的上下行音階象征家族命運坍塌與搖搖欲墜的不安,加之《枉凝眉》的主題變形與其交織發展,形成動機間的多維對話與互文關聯,將“還淚”意象深深嵌入“大廈將傾”的音響之中,呈現了家族悲劇與個人命運之疊合。
縱觀華彩樂段的結構布局,黃安倫首先“移植'
譜例4華彩樂段中的《大廈傾》主題

綜上可觀,黃安倫在本曲中突破了其一貫“有調調\"的創作基調,不協和的音響不僅未削弱作品的可聽性,反而在主題變形的處理中令聽眾耳目一新,于似曾相識的樂思中獲得意料之外的審美體驗。作曲家于頻頻轉換的切割狀節奏提示中,為主題變形鋪設了較緩的速《秋窗風雨夕》與《好了歌》的抒情片段作為短暫引入,并瞬時轉入自由節奏。《枉凝眉》的變形主題三次穿插于跳弓技法與一連串的級進換把之間,隨后,他綜合雙音與拋弓的左右手技法,以波浪式樂句的推進順應速度減緩的節奏要求。《枉凝眉》中“如何心事終虛化”的旋律傾訴輔以雙音滾動的倒影式展開,再次連接至第五次主題變形,音樂材料的反復陳述愈發錨定了聽眾的記憶點。最后,華彩段進入活潑的快板,黃安倫設置了大幅跨弦與雙音快速換把的技法。在定弦G-E的翻騰之中近乎窮盡小提琴演奏的表現潛能,層層遞進的音浪與攀升的音高峰值,為演奏者在炫技之余仍留有行云流水般感性的表達空間。樂段尾聲,黃安倫從《葬花吟》中取韻、變形,利用不協和音程的緊張感塑造出揮之不去的壓迫氛圍,猶如大廈將傾之畫面近在眼前(見圖2)。
度配置,并伴有左手撥弦、跳弓、拋弓、大段雙音、快速換把等多樣化技法,賦予作品更強的表現力與戲劇沖突。顯然,這絕非信手拈來的“歌曲串聯”,亦不是隨心所欲的“拼貼再現”。表面上,黃安倫似乎以相似的音樂語言書寫同一部《紅樓夢》,但作為改編者,他所傾注的努力在于追尋一種具有當代意識的“書寫”方式,通過創造性的經驗重構,力圖以“當下的夢”映照并重構\"過去的夢”。
圖2華彩結構之主題取韻

結語
與時遷徙,溯源而上,文化溯源,記憶考古。采用西方音樂體裁講述中國經典文學故事在當代音樂創作領域屢見不鮮,從黃自的清唱劇《長恨歌》到趙季平的大提琴協奏曲《莊周夢》,從郭文景的室內歌劇《狂人日記》再至劉索拉的交響舞曲《大鬧天宮》,這些作品既是中國作曲家融匯西方技法與東方意蘊的藝術實踐,亦是文學與音樂跨媒介對話的文化樣本。黃安倫的小提琴協奏曲《紅樓夢》的誕生是一場中國文學與世界聲音的文化交匯。無論是從時間的縱深維度切入,還是置于如火如茶的紅學研究之中,抑或考量文藝創作改編的多樣性表達,皆可見《紅樓夢》作為經典作品的自持性。黃安倫之于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情結的音樂化書寫,如同候鳥與魚類循著本能的軌跡遷徙,執著地尋覓印刻于基因深處的歸屬之地,以音樂的生成性力量實現了對《紅樓夢》傳統理解和審美期待的當代建構。
大眾對于《紅樓夢》的熱愛不容置疑,除卻其自身作為一部經典文學作品所具備的藝術價值和普適意義,給予原作以新生與意義,喚起、重塑一段時代的共同文化記憶與情感共鳴,不正是改編曲之于原作的意義?因此,音樂作為承載歷史、集體記憶和個人情感的重要媒介,改編的音樂藝術應是一種雙向建構,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傳統與創新的橋梁。在《紅樓夢》這一文化象征的音樂書寫中,黃安倫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古老故事的現代回響,更是經典作品如何在當代語境中的持續生命力。他以原曲為素材,通過主題動機的拆解、重構及多聲部并置與復調化衍展,實現傳統音樂語匯的現代轉譯;借助環形敘事結構與華彩樂段的功能轉化,完成情感邏輯的戲劇性建構,最終超越“配器”式改編模式,形成了具有獨立審美品格與創編意義的藝術范式。而唯有在尊重歷史深度、融入技術創新、回應情感期待與遵循現實規范中尋求動態平衡,方能賦予經典作品新的時代意義與藝術價值。③
(本文為2022年度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課題青年項目“基于虛擬能動性理論的音樂意義研究”項目編號:22YSC015,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音樂姿態的理論闡釋與表演實踐研究”項目批準號:22YJC760060的階段性成果)
劉雨矽 蘇州大學音樂學院講師曹恬寧 蘇州大學音樂學院在讀碩士
(責任編輯張萌)
中國香港鋼琴家沈靖韜獲第17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金獎
[本刊訊]當地時間6月3日—7日,第17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決賽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沃斯堡舉行。中國香港鋼琴家沈靖韜(AristcSham,29歲)榮獲金獎及觀眾獎。
大賽經過初賽、四分之一決賽、半決賽三個輪次的比拼,決出6位選手晉級決賽。決賽中,選手與沃斯堡交響樂團[指揮馬林·阿爾索普(MarinAlsop)共同演繹兩首協奏曲,包含一首自由選曲和一首組委會指定曲目。作為唯一進入決賽的中國選手,沈靖韜在決賽首晚登場。憑借門德爾松 g 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和勃拉姆斯《降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的出色演繹獲得評委高度認可。另兩位選手以色列/俄羅斯的維塔利·斯塔里科夫(VitalyStarikov,30歲)、美國的厄弗倫·奧澤爾(EvrenOzel,26歲),分別獲得銀獎和銅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