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兩創方針,為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指明了方向。設計已成為提升產業價值的重要途徑,是推動新一輪產業革命發展的重要引擎。[1] 不同地域的社會環境醞釀了當地獨特的文化底蘊,促成了地域、文化、名人三維共生互促的歷史積淀。[2] 歷史的沉淀共同鑄就了璀璨而優秀的民族文化。在文化創意產業與鄉村振興協同推進的時代語境下,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文化創意設計在藝術賦能的驅動下,逐漸成為推動民族文化認同的關鍵力量。白褲瑤文創設計不僅是文化傳承的創新實踐,更是當地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推動力量。所謂符號即作為視覺層和情感層的傳達體,能夠簡潔明了地傳達出設計所要表達的意蘊。[3] 符號可感知,有文化意義,是文化的載體。人在符號思維下,用符號去進行交流,創造人類豐富的文化。[4] 符號學作為研究符號系統及其意義生成的學科,皮爾斯符號學三元論為閾值量化研究提供理論依據,為文化保真與創新的動態平衡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一、白褲瑤服飾藝術探析
(一)白褲瑤服飾紋樣研究
聚焦當今,本研究通過實地調研,深入河池市南丹縣里湖鄉白褲瑤民聚居地,采用深度訪談、參與觀察等方法對白褲瑤服飾進行系統考察。深入探尋白褲瑤族掛衣(亦稱貫頭衣)背部圖案的含義,當詢問婦女掛衣背部“井紋”骨骼圖案的寓意時,婦女解釋道,外面四周代表爸爸,中間代表媽媽,意味著爸爸圍繞守護著媽媽,守護著一家人美好的家園,如圖1。同時,也有瑤民表示,掛衣背部圖案是白褲瑤王印章的圖案。
追溯歷史,白褲瑤掛衣“井紋”骨骼圖案的中心紋飾為母紋,四周紋飾為公紋,如圖1;這與實地調研中關于“爸爸媽媽及美好家園”的說法相呼應。歷史上瑤族祖先與土司之間發生戰爭,瑤王印章被土司奪走,為緬懷瑤族祖先與土司奮戰時犧牲的英雄,人們便把瑤王印章繡在衣服上。這又恰好印證了“掛衣背部圖案是瑤王印章”的調研結論。
展望未來,白褲瑤紋樣有望朝著多樣化發展,并在形式上不斷創新,開拓出更具藝術價值的新用途。掛衣背部圖案,無論是“井紋”還是“田紋”骨骼,絕非簡單的視覺裝飾,而是承載著族群遷徙記憶、精神信仰與生產方式的符號化敘事體系,融入了白褲瑤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些獨特圖案通過代代口傳心授,經瑤民精湛的織繪染繡技藝得以呈現,其獨特表現形式在歲月中傳承延續,成為白褲瑤區別于其他瑤族支系的特殊文化標識。
(二)白褲瑤服飾文化保真不二法則
1. 白褲瑤服飾紋樣核心傳承——周邊創新拓撲結構。筆者收藏的白褲瑤掛衣49 件,男性腰帶9 條如圖2。49 件掛衣都是“井紋”“田紋”骨骼圖案,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即便是同樣采用井字紋的掛衣,在細節紋飾上都會存在微妙的差異,沒有發現一模一樣的掛衣。同樣,9 條腰帶,圖案均保留了白褲瑤的米字紋,但在其他細節紋飾上也都各具特色。在實地調研中,觀察服飾紋樣也都是骨骼圖案不變,細節有差異。
綜上表明,白褲瑤服飾的圖案紋樣,很大程度上是骨骼圖案的保留,周邊圖案的自主應用,隨著母系的口傳技授進行刺繡。體現白褲瑤服飾紋樣核心的要傳承,周邊的可創新的傳承模式。這種“骨式恒定- 肌理可變”的模式,實質是母系口傳技藝系統中“紋樣基因”的顯性表達,核心骨骼確保文化認同,周邊變異賦予個體創作空間。有核心紋樣才不會亂,有創新才有時代生命力。
2. 白褲瑤服飾文化的“四覺三性”特征。白褲瑤服飾具有獨特的感官體驗和文化特征,可以概括為“四覺三性”:即嗅覺、視覺、觸覺、味覺4 種感官體驗,以及品味性、時髦性、個異性3 種文化特性。“四覺三性”共同構成了白褲瑤服飾文化的完整體驗體系,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對生活美學的獨特詮釋。
(1)四覺:一指嗅覺,白褲瑤服飾采用植物染料染色,散發著天然的植物味道。二指視覺,白褲瑤服飾圖案、顏色、款式特征形成了獨特的視覺語言。三指觸覺,體驗則來自服飾面料的質感差異,不同粗細的紗線帶來不同的觸覺手感體驗;服飾表面所用到的蠶絲、繡線等形成不同的觸覺體驗。四指味覺,更多是指白褲瑤人對服飾的審美品味,包括對服飾的穿衣品味、顏色搭配品味、圖案使用品味等獨特的鑒賞品味。
(2)三性:一是品味性,體現的是白褲瑤族文化的根基,承載著民族思想、族群記憶等重要文化內涵。二是時髦性,則表現在服飾的流行樣式、流行色彩、流行元素以及新材料的運用上。三是個異性,則展現了不同個體特色、家族特色、村寨特色、地域特色差異,具體表現為圖案樣態差異、元素多寡、想象源頭、風格特征等方面的多樣性差異。
二、白褲瑤紋樣從傳統符號到現代文創的轉譯
傳統紋樣作為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之一,有著突出的歷史性和文化性;作為一種紋樣元素符號的代表,又具備象征性和識別性。[3] 白褲瑤民族文化保留相對原生態,瑤族服飾(編號Ⅹ -67),第一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文創設計應當以人本理念為根本出發,把握文化產業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從文化屬性、經濟屬性的雙重性上加以突出,不可只逐一端。[2]文創設計應雙重考慮文化、經濟屬性,將白褲瑤民族元素轉化為具有經濟價值的文創產品,不僅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還能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白褲瑤文化,促進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實現了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有機結合,符合“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理念。
美國哲學家查爾斯·桑德斯·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1903), 提出的皮爾斯符號學三元論, 將符號分為“ 再現體(Representamen)—對象(Object)—解釋項(Interpretant)”,并強調符號意義的生成依賴于三者的有機統一。皮爾斯符號必須通過另一個符號的解釋進而獲得意義。作為符號結構的關鍵點,他將符號結構分為“對象—再現體—解釋項”三部分,其中“對象”與“再現體”組成一組“指稱”關系,“解釋項”是指稱解釋后的符號意義。符號的意義無法直接獲得,只能通過對指稱的解釋獲得,即通過“對象—再現體—解釋項”的解釋關系獲得。[5] 近年,符號學被應用到文化產品設計中,符號學與文創設計的結合,給地域文化產品設計提出了新的設計思路。[6] 白褲瑤紋樣不僅是視覺藝術的體現,更是承載著深厚文化內涵的符號系統。文化符號的轉譯是連接傳統文化與現代消費市場的關鍵環節。皮爾斯的符號學三元論,為這一轉譯過程提供了系統的分析框架和優化策略。通過符號的再現體、對象和解釋項之間的動態關系,可以更準確地把握文化符號在文創產品中的轉譯邏輯和效果。
(一)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現狀分析
文創產品不僅是地方特色文化傳播、傳承必不可少的物質載體,也是作為推動旅游業發展的重要組成之一。[10] 文化傳播的過程不再是簡單地傳達信息,更涉及文化背景、社會共識和個體經驗的融合。[11]在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的浪潮中,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路徑正經歷范式性重構。當代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開發實踐中,存在符號能指與所指對應關系斷裂,導致“在地性”特征異化為淺層的視覺符號堆砌,深層文化內涵被消解。迫切需要實現從“文化挪用”的表層化操作向“文化轉譯”的深度性闡釋進行范式升級。
1. 文創設計三重異化機制
(1)視覺剝離:儀式語境的消逝,設計師在提取文化符號時,常將其從原生語境中抽離,僅保留其形態,而忽視其背后的文化語境。如白褲瑤喪葬儀式中的服飾紋樣在文創產品中被機械復制,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意義。
(2)意義置換:消費敘事的殖民,族群符號強行嫁接至現代消費敘事,剝離其原有的文化內涵。如把白褲瑤的瑤王印轉化為奢侈品logo,剝離其祖先崇拜內涵,導致文化符號的商業化濫用。
(3)技術異化:現代技術替代傳統手工藝,消解了技藝背后的“身體知識”。瑤民堅持“紋樣不正,祖宗不認”的傳承鐵律,實質上是對手工技藝本真性的堅守,而技術異化徹底瓦解了這種身體實踐的知識體系。
2. 認知鴻溝與紋樣解碼的倫理維度。瑤民、設計師、消費者之間存在顯著的認知鴻溝。以白褲瑤為例,設計師將白褲瑤紋樣視為“美學素材庫”時,瑤民仍堅持紋樣傳承鐵律。淺表化符號解碼,在經濟驅動下,同一紋樣被機械復制在茶杯、絲巾、手機殼等上,導致白褲瑤承載的民族記憶與文化語義在過度消費中發生通貨膨脹式貶值。將族群數百年的歷史積淀簡化為“原始美學”的消費符號,形成對文化本真性的結構性矮化。這種現象使文創產品陷入文化價值空心化的困境,引發民族文化的符號通貨膨脹與文化本真矮化危機。迫切需要通過符號學構建“瑤民- 設計師- 消費者”的意義平衡框架,尊重文化主體。
(二)白褲瑤紋樣的符號學解析
白褲瑤紋樣具有獨特的文化特征,從皮爾斯符號學剖析,白褲瑤紋樣再現體是紋樣的具體物理形態與視覺呈現;對象是紋樣所承載的文化意義;解釋項是不同人群對紋樣的理解,如表1。
1. 白褲瑤紋樣再現體。指其符號的外在顯性表達,體現為紋樣的幾何圖案、色彩搭配和制作工藝。“瑤王印”是典型幾何圖形,呈規整方形,線條嚴謹規整,對稱結構特征顯著。嚴謹的線條布局與高度對稱性,體現白褲瑤人對秩序和平衡的追求。白褲瑤服飾色彩上多采用橙紅、黃、白等顏色,經瑤民巧妙搭配,形成強烈視覺張力。服飾制作技藝賦予了紋樣獨特的質感,體現了瑤民對傳統工藝的珍視與守護,體現出民族記憶與文化基因的傳承自覺。通過白褲瑤紋樣的視覺沖擊力吸引觀者的注意力,引導觀者從感性認知切入,為后續深入剖析紋樣背后的文化密碼與民族精神搭建初步的認知橋梁。
2. 白褲瑤紋樣的對象。指白褲瑤紋樣的文化意義。服飾是族群遷徙記憶、精神信仰的物質載體,白褲瑤不同紋樣承載著不同的文化意義。剪刀紋“象征勤勞,反映出瑤民對勞動的尊崇。”小人紋“與生殖崇拜觀念緊密關聯,紋樣表達著瑤民對人口繁衍、生命延續、子孫綿延的強烈愿景,生動的反應出生育意識。”雞紋“捕捉公雞的生物形象,紋飾有”公雞帶來的光明“象征,這與白褲瑤人對自然節律、晝夜更替的認知,以及對光明、希望的精神向往有關。形似水車物件形狀的米字紋(亦稱花紋、巴嘎紋),通過特定形態隱喻“水架子的形狀”,折射出瑤民對水源的特殊情感,這與聚居地的生活環境及生產需求緊密相關,紋樣既記錄了重要的生產工具水車,又表達了族群對水源的渴望、依賴與珍視。
3. 白褲瑤紋樣的解釋項。指瑤民、設計師、消費者基于自身認知對紋樣的理解差異。由于不同群體的文化背景、知識體系和認知能力不同,同一紋樣在不同群體間往往呈現顯著的語義分化。以“瑤王印”為例,瑤民將其視為權力的具象化表達,是白褲瑤王印章的圖案。設計師更多是通過專業視角解讀瑤王印,視為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幾何構成美學元素;對于消費者而言,“瑤王印”更多的是一種白褲瑤民族身份的標識,代表著白褲瑤獨特的文化身份,如表2。
三、文化轉譯張力模型構建
民族文創產品開發本質上是對傳統符號進行創新轉化的過程。白褲瑤紋樣的現代轉譯,本質上是在全球化與在地化張力中,進行符號的可持續生存探索。需在保持紋樣原始視覺特征的基礎上,精準傳遞文化意義,同時兼顧當代受眾的審美接受度。這種轉化并非簡單的形式移植,應該是在理解符號系統內在邏輯的前提下,實現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語言的有機融合,從而構建具有文化延續性與時代適應性的符號表達體系。深刻揭示了唯有構建“瑤民- 設計師- 消費者”的平等對話生態,方能高質量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一頂層設計目標。
皮爾斯符號學理論,使設計師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產品和用戶之間的內在聯系。[11] 編碼者是白褲瑤民,解碼者是設計師和消費者,瑤民重視文化保真,設計師和消費者重視符號消費與美學創新轉譯,為減少兩者之間的認知鴻溝,平衡文化保真與創新之間的關系,研究構建“文化轉譯張力模型”如圖3,找到“可變量閾值”,建立動態平衡關系。設定紋樣結構相似度標準閾值,確保文化核心價值的保留;設定消費者理解準確率標準閾值,保證文化符號轉譯后民族身份的可理解性。
(一)編碼者的文化保真訴求。編碼者,即白褲瑤文化持有的瑤民,是文化符號的原始創造者。他們通過師徒傳授、家庭傳授等模式代代相傳,將含幾何構形、色彩語法、隱喻敘事的文化符號紋樣系統,完整地保留下來。這些文化符號不是隨機生成,是通過嚴格的傳統工藝實現形式固化,其線條走向、比例關系、色彩組合均遵循隱性的文化符號編碼規則。編碼者核心訴求聚焦于文化符號的本真性維系,即紋樣的核心、文化意義等不被改變。
(二)解碼者的創新需求。解碼者,即設計師和消費者,設計師作為文化符號的“翻譯官”與“再造者”,將紋樣轉化為現代文創產品,設計師們憑借敏銳的藝術感知力和精湛的專業技藝,對傳統紋樣進行現代解構與重構,以滿足消費者需求和現代審美。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消費者希望在消費過程中獲得深層次的文化體驗,既要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創新性,打破傳統與現代的界限,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覺沖擊;又要有精妙的設計感,彰顯獨特的藝術品味;更要擁有出色的實用性,真正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創產品。因此,解碼者的核心訴求是“創新”,即深層次文化體驗的文創設計。
(三)可變量閾值。“文化轉譯張力模型”為平衡文化保真與創新提供了分析工具。通過量化編碼者和解碼者的需求差異,找到文化符號在轉譯過程中的“可變量閾值”。可變量閾值是一個“緩沖地帶”,是動態平衡區域。在該區域內,紋樣在保持核心文化價值的同時,保證一定程度的創新。如瑤王印紋樣從傳統服飾轉移到文創產品時,其核心的“井紋”“田紋”骨骼圖案保持不變,設計師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
(四)動態博弈關系。在編碼者的立場上,有指向可變量閾值的文化保真壓力,即瑤民希望保持紋樣原真性的訴求;在解碼者的立場上,有指向可變量閾值的創新需求壓力,即設計師和消費者對文化符號的創新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編碼者與解碼者的博弈并非靜態對立,而是呈現動態平衡特征。當創新需求超過可變量閾值,可能導致文化符號的誤讀或濫用;反之,當文化保真壓力過大,可能因過度強調傳統而抑制文創產品的創新潛力,則會限制文創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因此,實現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協同發展,需要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通過“文化轉譯張力模型”來量化和評估這種平衡。
(五)文化保真與創新之間的動態平衡關系。文章構建了一套雙重評估指標,用來平衡文化保真與創新之間的關系,一是設定紋樣結構相似度≥ 80%,要求設計作品必須保留80% 以上的紋樣結構特征。二是消費者理解準確率≥ 70%,確保創新設計民族身份的可理解性。兩個指標協同作用,設計需要同時滿足這兩個指標,即同時達到文化保真閾值≥ 80% 與創新適配閾值≥ 70% 兩個標準閾值,共同量化文化保真與創新之間的平衡,動態平衡關系如圖4。人類對視覺符號的識別需保留核心特征,80% 的相似度是維持“模式識別”的臨界點。70% 的理解率符合“最小可理解性”原則,確保文化符號在陌生受眾中的可解碼性。紋樣結構相似度低于80% 時,紋樣在視覺結構層面偏離文化原型的可接受范圍,需要重新調整設計,以便保留文化核心價值;消費者理解準確率低于70% 時,文化符號的表達存在模糊性,消費者無法準確理解到民族基因,需優化產品說明或設計,提高文化符號的可理解性。
四、基于文化轉譯張力模型的白褲瑤文創設計實證研究
(一)保真與創新平衡的設計實踐
1. 紋樣結構保真與形態創新協同的瑤飾文創杯套系。以白褲瑤服飾為靈感,設計的瑤飾文創杯套系,如圖5,提煉男子褲腿紋與女子百褶裙紋樣進行造型設計。“五根花柱”紋樣杯,設計復刻白褲瑤男性花褲褲腿“五根花柱紋”,如圖6,紋樣結構相似度超80%,精準還原“花枝紋”這一核心符號,完整的保留“花枝紋”植物茂盛的文化意義。“百褶裙擋片”杯,設計造型復刻了白褲瑤百褶裙擋片布樣式,如圖7,保留藍、黑等傳統色彩。
“百褶裙擺開樣式”杯墊,設計復刻白褲瑤百褶裙的擺開樣式,如圖8,保留藍、黑等顏色。“男性花褲褲口紋”杯墊,應用白褲瑤男性花褲褲腿的褲口紋,如圖9,按拼圖邏輯設計重構為圓形,保留橙、白、黑等色。保留褲口紋以“米”字為中心裝飾的原始形態,保留白褲瑤“米”字紋期盼來年風調雨順,擁有滔滔不絕的水源,遇上平安豐收年的原始文化意義。通過紋樣所象征的原始意義,傳遞祈福寓意,賦予器物情感價值。
通過“直接復刻保真+ 創新形態轉譯”雙路徑,將紋樣解構為視覺符號,復刻核心紋樣與色彩,確保文化基因的完整傳遞;通過器物形態與組合方式的創新,實現文化符號與現代器物的融合,突破傳統紋樣應用邊界。設計聚焦“日常使用中的文化感知”,將白褲瑤服飾美學轉化為可觸、可視、可用的文化符號,實現從“服飾美學”到“生活美學”的跨維度躍遷,推動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
2. 索引符號與現代功能融合的瑤山印象茶具套系。瑤山印象茶具套系,如圖10,茶杯和茶壺提取標志性的百褶裙褶皺線條,如圖11,褶皺線條紋樣結構相似度超80%,整體線條精細流暢。壺蓋設計模擬女性包頭巾造型,符合皮爾斯對“索引符號”的定義,即通過物理關聯傳遞文化意義。整套設計造型符合白褲瑤女性服飾的柔和、淳樸,同時,色彩保留白褲瑤服飾本身配色,對比強烈,如同白褲瑤族古老又具有活力。
“瑤王印”圖案杯墊,設計保留掛衣“井紋”骨骼圖案,如圖12。杯墊能輔以文化說明,縮小掛衣紋樣比例適配現代茶具尺寸,這種結合既保留了文化基因,又實現了產品的創新設計。
3. 文化轉譯高適配性分析。以上平衡設計實踐,通過用戶訪談、問卷調查等實證研究方法,調研消費者和瑤民,研究發現多數受訪者能通過產品造型,準確識別白褲瑤紋飾,民族身份識別準確率顯著高于預設的閾值標準。瑤民指出,設計保留了祖輩傳下的紋樣筋骨,能夠一眼識別出白褲瑤元素。結果表明設計實踐嚴格遵循“文化轉譯張力模型”,展現了變量閾值在設計實踐中的保真與創新應用。
(二)保真與創新失衡的設計實踐
1. 符號簡化的白褲瑤簡紋隨行杯。白褲瑤簡紋隨行杯,如圖13,設計應用掛衣“田紋”骨骼圖案,如圖14,杯上圖案過于簡化,簡化到無法辨認其原始形態,失去其原有的文化象征意義和視覺特征。“田紋”簡化的符號能指斷裂,杯子沒有在造型語言上建立文化關聯,顏色與傳統色彩不符,無法解釋這些顏色在白褲瑤文化中的象征意義,民族身份理解準確率不足。
2. 文化轉譯失衡分析。以上失衡設計實踐,同樣通過調研得知,大多數受訪者不能通過杯子準確識別白褲瑤民族身份,表示圖案抽象化,不知道有什么特別含義,普遍將杯身紋樣誤認為普通幾何圖案,無法將杯子與白褲瑤文化符號相關聯。部分受訪者甚至表示,完全不能通過杯子感知到任何民族文化。瑤民表示未展現白褲瑤紋樣,也未識別出白褲瑤民族身份。通過深入分析,可以發現這是文化保真出現偏差的典型案例,紋樣結構相似度過低,民族身份識別率明顯不足,低于“閾值”指標。
(三)文化轉譯普適性分析
產品造型符號具有一般符號的基本性質,通過對使用者的刺激,激發其與自身以往的生活經驗或行為體會相關聯的某種聯想,誘導其行為,使產品易懂,產品造型除表達其目的性以外,還要透過一些符號來傳達產品的文化內涵,表現設計師的設計哲學,體現特定社會的時代感、文化內涵和價值取向。[13] 優質民族文化創意設計,既要保證視覺形態的文化可識別性,又要確保文化意義的精準傳遞,還要建立瑤民、設計師、消費者的理解橋梁,這三者缺一不可。
通過設計實踐分析,如表3,驗證了“文化轉譯張力模型”。強調設計師在創新時必須守住兩個底線,一要保持紋樣的民族特征,通過保留紋樣結構、色彩譜系等文化基因,確保民族身份標識的不可替代性;二要確保現代消費者能夠理解其民族身份,嚴格遵循創新適配性,維護文化根基的同時,讓產品滿足當代生活場景需求。當文化符號轉譯同時滿足雙重閾值時,達到文化保真與創新平衡;若任一指標低于閾值,必然導致文化內涵的解構性損耗。這一量化標準為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創意轉化實踐建立了明確的標準,避免設計實踐陷入僵化保守和過度商業化的兩極困境。
總結
研究緊密圍繞國家“兩創”方針與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探討了民族文化符號在現代文創設計中的轉譯路徑與方法論框架。在理論層面,提出白褲瑤服飾文化保真的不二法則,一是發現白褲瑤服飾紋樣核心傳承——周邊創新拓撲結構,二是提煉白褲瑤服飾文化的“四覺三性”特征,為民族文化體驗的立體空間研究奠定基礎。通過實證研究,驗證了“文化轉譯張力模型”的有效性,為設計師提供了可量化的實踐指南。研究為傳統文化資源活化、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新的研究范式,也為文創產業提供了可參考的實踐范式。
未來的研究可進一步拓展“文化轉譯張力模型”的適用范圍,通過多個民族實證研究比較,驗證其普適性,進一步優化閾值量化標準。隨著模型的迭代升級與跨領域應用,為全球范圍內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提供了更多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