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 “非遺”)賦能鄉村旅游已成為文旅融合的重要模式[1]。近年來,和美鄉村建設引起學術界高度重視[2],“和美鄉村”理念由2013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所提出的“美麗鄉村”演變而來,2022 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和美”這一詞更注重“形”與“魂”的融合提升,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共處[3]。鄉村是非遺得以孕育生存和傳承發展的重要空間,非遺作為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藝術技能、道德風俗、知識實踐等的表現形式,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結著民族歷史文脈,承載著中華文化精神[4]。同時,傳承創新、生生不息,是中華文明永恒的思想精髓,創意、轉化、分享、發展,是人類千百年來承載的文化使命。和美鄉村空間設計中對非遺進行創新性轉化是提升鄉村文化軟實力、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推動文旅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因此,推廣非遺在和美鄉村文旅環境建設中的應用,并以文旅融合、科技創新、創意設計等帶動非遺與游客、與產業、與環境等相聯結,并采用有深度、有溫度、有力度的空間設計策略,對促進中華文化與參與者的對話交流,進而創新性地打造沉浸式、互動性、體驗感的文旅場景,從而向觀眾傳遞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旅融合視域下的和美鄉村與非遺文化
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需依托文化空間,鄉村文化空間是非遺存續的物質基底。在文旅融合的語境中,非遺文化與和美鄉村通過文旅融合形成“精神內涵- 空間載體- 價值塑造”的互動循環體系,可為鄉村發展注入文化韌性,如圖1。
(一)文旅融合視域下的和美鄉村
文化旅游以具物質空間為載體,在展現地域風貌、文化基因等可視化功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近年來,鄉村已然成為當下旅游熱門目的地,但大多以觀光型為主,仍存有“千村一面”現象,未能形成文化產業價值的延伸,具有較為系統的文化體驗型鄉村尚需完善。與此同時,“和美鄉村”作為“美麗鄉村”的升級版其內涵得到系統性拓展,從側重環境整治演進為“形魂”兼備,核心特征體現在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者關系的和諧。在此背景下,文旅融合視域下的和美鄉村建設,更為側重的是以文化資源為驅動力的鄉村旅游發展策略,需通過文化空間再生產激活鄉村內生發展動力,實現從“空間消費”到“文化生產”的范式轉變,最終形成具有在地性特征的鄉村發展新模式。因此,通過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以文化賦能推動旅游村落空間建設成為破局關鍵。
(二)文旅融合視域下的非遺文化
文化與旅游緊密相連,文化旅游以文化資源為基礎,將休閑體驗、觀賞游樂等功能融為一體的旅游形式,現已成為旅游新風尚。非遺文化作為鄉村中的活態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發展具有天然的契合點,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5]。如今,文化旅游已突破傳統“觀演式”體驗模式,向“沉浸式文化消費”轉型升級,正在經歷從文化價值向經濟價值的創造性轉變。因此,通過挖掘鄉土文化資源,將非遺技藝、傳統民俗等優質非遺資源與現代旅游業態結合,打造“非遺+ 旅游”“技藝+ 文創”等新模式,既能實現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的傳播,又能增強村民的文化認同與內生動力,從而實現文化基因存續與產業價值提升的良性循環。
(三)非遺文化與鄉村空間載體
非遺文化是鄉村中的精神內核,鄉村是非遺文化生存和孕育的重要空間載體[6]。一方面,非遺作為地域文化資源,需依托多元空間載體從而實現活態傳承,另一方面,鄉村空間設計需結合文化、產業等因素進行。與此同時,城鎮化的推進更加注重現代化的更新,促使非遺賴以生存的原生空間載體和社會環境受到破壞,另一方面,非遺開發利用方式多以較為單一且缺乏活力的實物觀賞性為主,從而難以實現非遺的可持續發展和創新性轉化。因此,探索非遺與鄉村文旅空間的有效融合,嘗試結合旅游型村落的生產、生活等場景將非遺融入到鄉村空間設計中,不僅可以增強鄉村旅游的文化吸引力,還可以通過文旅促進非遺的傳承和發展,從而提升地區文化價值和旅游競爭力。
二、非遺在和美鄉村空間設計中的應用策略
通過構建“精神內核- 空間載體- 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非遺應用策略,促進非遺在和美鄉村空間設計中的活化效能與文化再生價值,如圖2。
(一)精神內核:非遺元素符號轉譯與應用
非遺文化是鄉村的精神內核,這些文化資源亟需實現活態傳承。但在鄉村文旅項目中,非遺元素往往只是作為裝飾或符號性標志被簡單引入,缺乏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和實際意義的轉譯。這導致了非遺文化仍存在表層化,未能充分展現其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因此,非遺通過空間多元轉譯、IP 打造、鄉土記憶留存來實現活態傳承尤為重要。
1. 非遺元素空間多元轉譯。
非遺元素轉譯是一種從符號到意義的創新,符號設計有助于挖掘傳統文化內涵[7]。首先,通過對非遺文化元素進行全面梳理與分類,根據符號所傳達出的文化背景,演變出其所傳達和表達的具體內涵,再將非遺元素應用到鄉村的空間設計方案中。其次,做到傳承和創新并重,并利用現代設計手段將“非遺”傳統文化打破重組,設計出新的文化元素,讓鄉村空間具有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最終使鄉村空間能展現出非遺文化的神態美和意境美。
2. 依托非遺打造地域IP。
IP 特指一種文化產品之間的連接融合,是有著高辨識度、自帶流量、長變現周期的文化符號[8]。現有鄉村大多以建筑風貌為宣傳口徑,而同一地域的建筑風貌面臨“千村一面”困境,核心競爭力不足。非遺作為鄉村中的無形文化,其獨特性,甚至是唯一性,對于鄉村文化和產業而言有著不可忽至的重要價值。在文旅融合的視域下,以非遺IP 塑造“一村一品”可以打造鄉村地域IP,可以很好地避免“千村一面”的發展困境[9]。
3. 協同設計留存鄉土記憶。
常規的鄉村文旅空間建設大多通過設計單位與施工企業形成標準化、城市化的模式建造。在此過程中,本地多年從事鄉村建設的群體反而被孤立,這種建造模式不僅會影響到鄉村的風貌,更會導致傳統鄉土工藝逐步消亡[10]。因此,在鄉村空間設計與建造過程中,在設計單位與施工單位的組織下,讓地方工匠與非遺傳承人共同探討鄉村空間設計與建造尤為重要。
(二)空間載體:鄉村非遺體驗空間的創新
鄉村是非遺文化孕育與發展的空間載體,鄉村非遺體驗空間的創新需立足文化內核。但當前非遺的空間體驗和傳播還很依賴于傳統手段,如實物展示和現場表演,缺乏與現代媒介技術的結合。隨著數字技術和新媒體的發展,非遺的展示和體驗可以通過空間場景化、技術沉浸化、內容多元化等手段來實現非遺及場景的創新,進而促進游客深度體驗非遺文化等活動。
1.“主題式”文化空間場景
“主題式”文化空間打造是指對鄉村的歷史文化變遷、生產生活場景、民俗趣聞軼事等非物質文化進行場景搭建。非遺主導的文化空間建設是提升地域識別性的有效手段[11]。目前,鄉村面臨文化傳承與產業升級雙重需求,因此,依托非遺打造主題文化空間是推動游客深度體驗鄉村美學特質、文化魅力和精神內涵的重要策略。
2. 設計沉浸式體驗新方式
沉浸式體驗設計在一定程度上能讓參觀者打破物理世界在時間與空間上的禁錮。現有鄉村文旅空間體驗多以游覽加導游解說為主,難以讓游客沉浸在文化體驗中,因此,將物理空間轉化為具有豐富內涵的敘事空間,運用多維度的空間布局、環境氛圍營造、聲音光影效果等對非遺文化進行有效傳播及深度解讀,可以使游客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文化故事所傳達的情境,進而增強游客體驗感。
3. 結合審美需求創新內容
鄉村非遺體驗空間的創新需結合非遺的特色和現代審美需求,從而設計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鄉土空間,同時依托非遺文化設計創意產品,生產出更具吸引力和創意的新內容,最終促使非遺在鄉村中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橋梁。
(三)價值塑造:地域文化價值塑造與傳播
非遺文化與和美鄉村具有重要價值。近年文化旅游產業蓬勃發展,游客對于文旅體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僅僅通過傳統的參觀和觀看已無法滿足他們對文化深度體驗的需求。同時,游客渴望通過互動式和沉浸式的方式深入了解和體驗非遺文化。因此,在價值塑造中需注重文化內涵價值觀念、引入新技術新媒介、創新文旅方式,從而實現地域文化價值塑造與傳播。
1. 注重文化內涵價值觀念
設計實踐中文化內涵的價值建構需突破符號表層的移植邏輯,轉向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碼與創新轉譯,同時注重文化價值,堅持非遺的本真性保護,強調文化的可持續性,并將文化內涵融入游客參觀與學習中[12]。在時空層面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語境,在教育層面構建可視化知識圖譜,在產業領域層面形成可持續的文創生態系統,最終形成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并行的良性生態,從而實現傳統智慧的活態傳承。
2. 地域文化的數字化傳播
數字技術對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具有積極作用[13]。在非遺數字化傳播層面,應使用虛擬現實技術等數字化工具,構建虛實共生的應用框架,對非遺項目進行宣傳和展示。在交互維度應創建多感官沉浸場域,結合非遺體驗工作坊、虛擬現實游覽等場景特征,使參與者獲得具身化的文化認知體驗。最終促進地域文化的數字化傳播。
3. 打造游客共建共享模式
游客作為鄉村文旅的參與主體,大多以文旅體驗為主,對鄉村的整體面貌有著強烈的期待性。探索游客共建共享的新模式的核心可以促進可持續旅游和增強游客的參與感,參與機制可以通過訪談或問卷等形式收集游客意見,這種機制不僅能提升游客的體驗質量,也能促進目的地的可持續發展,使該主體不僅僅是作為被動的觀光者,而是以更加積極的方式參與當地的活動和發展,共同創造并分享旅游體驗,從而協同不同群體的利益、審美與感受。
三、非遺在和美鄉村空間設計中應用實踐——以篩子李村為例
(一)篩子李村概況
篩子李村位于安徽省阜陽市界首市,2024 年入選安徽省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建設名單,這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有著數百年竹編歷史,在地資源豐富,農耕、民俗、非遺文化熠熠生輝,民風淳樸。
(二)非遺竹編分析
早在明末清初,界首大黃鎮篩子李村就出現了竹編手工藝,以編制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居多。2022 年5 月,界首竹編被列為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界首竹編起源于民間,發展于民間。到近代,除了生產傳統的日用品外,還先后試制出花籃等工藝品,各類竹編作品工藝繁雜,品類繁多,選料精細,造型優美,色彩豐富,具有很高的實用和欣賞價值,如表1。由此可以看出,界首竹編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內涵,既繼承并發展了我國古代先民的造物觀念與藝術形式,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因此,將竹編應用于篩子李村空間設計中,不僅可以突顯鄉村特點,還有助于推動文化的傳承與交流。
(三)竹編在篩子李村中的設計實踐
該項目場地位于篩李子村服務中心,設計范圍約為4500 平方米,如圖3。在設計場地中,還原和再現鄉村記憶景觀場景是重要部分。這些場景可以是某個歷史故事、鄉村記憶、民風民俗等,通過還原和再現這些場景,可以增強村民和游客對當地的文化認同,從而促進鄉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本次主要采用竹編的材質、形態、編制方法等元素進行設計,融入了地域文化內涵等元素,旨在發揚傳承非遺竹編文化。經過設計后的鄉村公共空間包含建筑、景觀、設施三大重要組成部分,主干交通、景觀路線、廊道景觀路線流暢,如竹編一般,交織錯落有序。如圖4,從右側開始依次是精神堡壘,鄉村廣場,竹網躺椅,竹質連廊,體驗工坊,活動中心,休憩設施,竹林廊道、竹林巷、景觀平臺、鄉村舞臺等主要設施。
1. 外顯層面:立足本土文化,謀求空間創新
在設計空間和元素的融合過程中,應在尊重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提取素材,特別強調文化和審美的元素,將地域竹編融入鄉村民宿的室內外設計中,以確保居住者和游客都能深刻體驗到特色空間的氛圍,并獲得強烈的環境感受。竹編外顯層面可通過材質應用,色彩應用、紋樣應用、藝術陳設等方面去塑造。材質應用上,可采用竹編天然肌理保留鄉土的質樸感;色彩應用上,可采用竹色與當地材料相結合進而烘托整體氛圍;紋樣應用上,可采用編織工藝設計圖文并茂的功能立面;藝術陳設上,可以作為點綴去強化空間的主題氛圍,進而構建兼具美學與實用價值的鄉村文旅空間,如表2。
鄉村舞臺的保留重塑。鄉村舞臺作為該地內發而生的空間,是該區域的重要景觀節點。在設計改造中,將鄉村舞臺保留原有區位,采用木材、竹材等具有鄉土氣息的材料進行更新,并增添了竹編九大編織方法中的六腳孔編織技法進行設計,旨在留存當地的鄉土記憶。更新后的鄉村舞臺即可以作為非遺演繹空間,也可以作為民俗活動的功能空間,如圖5。
社區服務中心建筑的更新。社區服務中心是鄉村中的不可或缺的空間。原有社區服務中心的建筑缺乏鄉村特色,整體建筑風格跟偏向現代建筑,因此,在改造設計中提取了當地建筑中硬山頂的元素,并采用青磚紅磚的本土材質和竹材對社區服務中心進行土改造設計。改造后的社區服務中心可以作為地域符號進而彰顯地域特色,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整體風貌更具鄉土氣息如圖6。
2. 內在層面:傳承非遺文化,增強文旅體驗
竹編作為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特色,在設計中要通過不同的空間形式來傳揚這一傳統技藝,充分體現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竹編的內在層面在于通過文化體驗與情感互動激活鄉村精神內核。在文化體驗上,可通過非遺工坊的技藝實踐,主編主題的節慶集市等手段來喚醒集體記憶,強化文化認同。在情感互動上,可通過結合其內涵和寓意去創造特定的意境、氛圍或故事線路,增強使用人群的體驗感,進而實現從視覺感知到情感共鳴的完整鏈條,賦予鄉村空間鮮活的文化生命力,如表3。
步行廊道及體驗工坊的打造。體驗工坊是鄉村文旅不可缺少的部分,可以使游客深度體驗非遺的文化內涵,與此同時也給當地工匠帶來就業崗位從而促進地域文化價值塑造與傳播,并產生一定的經濟價值。竹編體驗工坊這一空間是整體空間設計中的重要節點。在設計中提取了當地建筑材質等元素并進行應用,但其核心在于當地工匠與游客的互動參與,從而重現鄉村非遺生產生活的文化空間場景,進而傳播鄉村美學特質、文化魅力和精神內涵,如圖7。
竹林巷及休息設施的融入。竹林巷及休息設施作為在篩子李村的文化空間場景是促進游覽者沉浸體驗的體驗空間。竹林巷這一設計主要表達的是當地竹文化的竹林意向,竹林巷可以作為兩個孤立建筑的連接體塊使建筑更加整體,主要采用竹筒、鋼構架等材質。休息設施是竹編編織技法中的菊底編織法的立體化表現,同時也是游覽休憩空間。通過設計后竹林巷及休息設施更具鄉土氣息和人文特色,很好地展現了本土文化,如圖8。
結語
本文以篩子李村為例探索非遺在和美鄉村空間設計中應用策略。在文旅融合視角下,通過根植地域文化本底對非遺進行創造性轉化,激活了非遺的文化活力和情感聯結。篩子李村的設計實踐促使非遺文化從遺傳保護層面轉變到空間生產層面,促進文化再生,為同類鄉村空間設計提供了可參考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