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青巖玫瑰糖作為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制作技藝可追溯至清康熙年間,歷經13 道古法工序精制而成[1]。盡管該產品年產量達50 萬斤,當前包裝仍存在3 個方面突出問題:其一,文化敘事薄弱,未通過視覺元素展現300 年非遺工藝精髓;其二,環保性能不足,過度依賴不可降解塑料包裝;其三,用戶體驗欠佳,品牌感與產品識別度不足。在健康消費與國潮文化興起的市場環境下,構建融合非遺文化表達、可持續材料創新與用戶體驗提升的包裝設計體系,已成為激活非遺食品現代生命力的關鍵命題。
一、青巖玫瑰糖包裝可持續設計方法構建
當前,可持續包裝研究雖在材料生態化與功能優化上有所進展,但對用戶需求與文化價值的整合仍顯不足[2][3][4]。本文提出“用戶體驗、非遺文化與可持續原則”三要素模型,如圖1。以環境友好性為基礎,非遺文化為內核,用戶需求為驅動,構建系統性設計框架。通過融合非遺文化的故事、技藝與視覺元素,增強文化認同與傳播;結合4R1D 原則(減量、重復使用、循環、回收、降解)與用戶需求,確保設計方案兼具環保性與市場適配性,實現環境、文化與體驗的協同可持續。
本方法采用3 階段流程:第1 階段整合需求,以4R1D 原則與親和圖法(KJ)提煉用戶功能、外觀及環保需求,并挖掘非遺文化元素;第2 階段通過層次分析法(AHP)量化需求權重,結合公理化設計(AD)映射核心設計參數;第3 階段利用模糊綜合評價法(FCE)迭代優化方案,直至達成環保、文化與用戶體驗三重目標。該流程為非遺食品包裝設計提供了系統化路徑,兼顧科學性與創新性,如圖2。
二、用戶需求下青巖玫瑰糖包裝可持續設計方法
(一)包裝需求調研
采用親和圖法(Kawakita Jiro,簡稱KJ),系統收集并整合青巖玫瑰糖消費者需求[5]。通過半結構化訪談,對52 名潛在消費者展開調研,其中包括20 名男性和32 名女性,且年齡分布主要在20 至45 歲之間,嚴格遵循預設訪談提綱進行深度交流,全程錄音以確保數據完整性[6][7]。基于錄音轉錄文本,運用KJ 法進行3 級聚類分析:初步提取87 項原始需求表述,經合并冗余項與語義歸類,最終凝練為14 項核心需求,如表1。
(二)包裝需求權重計算
1. 用戶需求層次分析模型構建:研究采用層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以4R1D 原則為指導,構建青巖玫瑰糖包裝需求的3 級層次模型:目標層X 聚焦可持續包裝最優方案,準則層劃分為環保需求A、體驗需求B、文化需求C 三大維度,子準則層延伸出14 項具體需求[8][9]。通過建立兩兩判斷矩陣與一致性檢驗,系統解構用戶需求層級,為權重計算提供結構化框架,如圖3。
2. 用戶需求權重計算:為保證用戶需求權重計算結果的客觀性和可靠性,邀請10 位專家進行1-9 級標度評分,經幾何平均法計算與一致性檢驗(CRlt;0.1)[10][11],得出各層級權重及綜合權重排序,如表2。
由表可知,排序結果為A3gt;C1gt;A4gt;C2gt;A1gt;C3gt;B2gt;A2gt;B6gt;C4gt;B3gt;B4gt;B5gt;B1,環保需求A(權重0.547)占據主導地位,強調了環保在包裝設計中的重要性。其子需求中環保材料A3 以0.278 的綜合權重位列首位,可重復使用A4 以0.150 的綜合權重次之,二者累計貢獻環保維度78.3% 的決策影響力。文化需求C(權重0.109)中,非遺技藝C1 以0.169 的綜合權重成為核心訴求,其重要性在于強化產品的文化價值和消費者的文化認同,較傳統字體C2 的0.097 高出74.2%,凸顯消費者對工藝文化深度表達的迫切需求。體驗需求B(權重0.109)則呈現明顯的功能分化特征,系列化B2 以0.041 的綜合權重與造型獨特B6 以0.027 的綜合權重構成主要驅動力,顯示了品牌一致性和視覺識別在包裝設計中的重要性,但整體權重顯著低于環保與文化維度。
綜上所述,選取前9 項需求要素:環保材料A3、非遺技藝C1、可重復使用A4、傳統字體C2、生態印刷A1、特征圖形C3、系列化B2、減少包裝A2、造型獨特B6 作為核心需求設計因素,其累計權重達82.6%,可有效覆蓋用戶核心訴求。
(三)包裝設計
1. 包裝設計參數映射:青巖玫瑰糖包裝的設計過程采用公理化設計方法(Axiomatic Design,簡稱AD),將前9 項核心用戶需求(CA)系統轉化為功能需求(FR)[12]。通過“用戶域→功能域→物理域”的跨層映射,并對包裝功能需求進行合理描述,同時結合包裝在生產中對材料學、人因工程學的要求,在銷售中對美學、心理學、營銷學等要求對包裝功能需求進行深入分析,一一映射出設計參數(DP),如表3。
建立青巖玫瑰糖包裝功能需求與設計參數之間的映射關系方程,如式(1)。
上式中FRS 為功能需求向量;A 為青巖玫瑰糖包裝設計矩陣;DPS 為設計參數向量。{FRS}={FR1,FR2,...,FRm},{DPS}={DP1,DP2,...,DPn},具體描述,如式(2)。
因青巖玫瑰糖包裝設計矩陣為對角矩陣,屬于非耦合設計,滿足AD 公理設計的獨立性公理,所以青巖玫瑰糖的包裝設計參數具有可用性,適用于品牌加工生產。
2. 包裝設計方案:依據上述9 項設計參數的分析與構思,青巖玫瑰糖可持續包裝設計方案效果,如圖4。
包裝設計的細節內容如下:
(1)文化需求:在字體設計上,選用康熙字典體(DP4)為基礎,保留其歷史結構與筆畫特征,通過簡化字形、減少筆畫抖動、強化粗細對比及規整橫豎筆畫等現代化調整,在傳承文化底蘊的同時提升易讀性與視覺沖擊力,強化品牌與清康熙年間歷史故事的關聯性。
在非遺技藝上,提煉青巖玫瑰糖13 道核心制作工藝:選、泡、碾、淘、熬、打、榨、煮、拉、制、包、切、曬(DP2),每一道工序都蘊含著對傳統技藝的尊重與對品質的追求。這些工藝使得玫瑰糖具有入口稍硬、轉瞬漸融即化,以及花香滿口、不粘牙齒、口不留膩等獨特的口感。
在圖像風格上,采用點陣像素圖像(DP6)呈現工藝細節,以單個像素象征芝麻或引子顆粒,通過“點陣原理”構建像素化視覺特征。該設計將傳統工藝轉化為現代圖形語言,直觀傳遞非遺文化價值與匠心精神,如圖5。
(2)體驗需求:在包裝形態上,用流暢的線條與極簡的塊面設計相結合,精心勾勒出玫瑰花的造型(DP9),這種設計策略不僅成功地塑造了品牌的形態語義,而且與產品特性緊密呼應,有效增強了產品的視覺吸引力。
在產品分類上,用黑芝麻的黑色、白芝麻的白色以及蘇麻的棕色來區分3 種口味的包裝(DP7),這種色彩上的區分不僅清晰地傳達了每種獨特口味的特征,而且便于消費者在眾多產品中迅速識別和選擇自己偏好的口味,且保持了品牌系列包裝的統一性和辨識度,如圖6。
(3)環保需求:在包裝材料上,采用可降解生物基材料(DP1)制作天地蓋式糖盒,黑芝麻味選用竹炭纖維、白芝麻味使用秸稈纖維、引子味采用稻殼纖維。3 類材料均符合食品接觸安全標準,苯系物遷移量< 0.01mg/kg,實現與食品直接接觸的安全性,其中稻殼纖維降解周期≤ 90 天,秸稈纖維回收效率達82%,竹炭纖維抗壓強度≥ 12MPa。這3 種生物基材料特性均滿足4R1D 原則,材料的天然硬度與纖維結構賦予優異密封性,有效阻隔濕氣與異味,保障糖果新鮮度與口感。稻殼纖維可循環回收,秸稈纖維降低資源消耗,竹炭纖維兼具強度與降解潛力,顯著減少石油基塑料依賴,有效替代了傳統塑料包裝。
在包裝印刷上,選擇水性油墨(DP5)作為印刷材料,是基于其顯著的環保特性和出色的印刷效果。水性油墨以水為溶劑,相較于傳統的油性油墨,其在使用過程中釋放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大大減少,從而降低了對環境和人體的危害。此外,水性油墨還具有良好的印刷適應性和色彩表現力,能夠確保點陣像素風格圖案的清晰度和色彩飽和度,提升產品的整體視覺效果。因此,選擇水性油墨進行包裝印刷,不僅體現了對環境的保護,也滿足了消費者對高品質包裝的需求。
在包裝層數上,因為稻殼、秸稈和竹炭這3 種生物基材料其天然、無毒、可降解的特性,可以直接與食品接觸,而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所以通過減少獨立內包裝(DP8),實現了包裝的減量化設計。這一設計旨在降低包裝材料的消耗,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從而減輕對環境的負擔。同時,減少包裝層數并不意味著犧牲包裝的實用性和美觀性,相反,通過合理的設計和材料選擇,可以確保包裝在保護產品的同時,也具備良好的展示效果和用戶體驗。
在包裝使用上,循環使用和DIY 再利用的設計特點為包裝材料賦予了新的生命力。這些包裝材料在初次使用后,并不直接被丟棄,而是可以通過簡單的改造和再利用,成為家居生活中的實用物品或裝飾品。例如,消費者可以將包裝蓋巧妙地微改造成杯墊,既實用又別致;包裝盒則可以繼續作為裝飾盒、儲物盒或花盆使用,增添家居生活的趣味與格調。更為獨特的是,消費者還可以發揮創意,將這些包裝材料DIY 改造成燈具或立體裝飾畫(DP3),并在其中展示非遺的13 個技藝圖案,讓這些傳統技藝在現代生活中煥發出新的光彩。這種循環使用和DIY 再利用的設計方式,不僅顯著延長了包裝的使用壽命,有效減少了廢棄物的產生,更極大激發了消費者的創造力和環保意識,如圖7。同時,通過將非遺技藝圖案融入DIY 作品中,這一設計也促進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使得包裝材料在發揮其實用功能的同時,也成了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推動了資源的節約、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文化的可持續性。
三、包裝設計方案評價
模糊綜合評價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簡稱FCE)是運用模糊數學原理,將原本主觀的定性評價轉換為客觀的定量評價,旨在應對復雜且含有模糊性的綜合評價問題的一種有效方法[13][14]。為準確評判青巖玫瑰糖包裝設計方案的可靠性,引入模糊綜合評價法來驗證設計方案與用戶需求的匹配度[15]。
針對青巖玫瑰糖包裝設計方案,建立多項評價指標和對應的評價等級,評價指標集U={U1,U2,U3,U4,U5,U6,U7,U8,U9 },即U={ 環保材料,非遺技藝,可重復使用,傳統字體,生態印刷,特征圖形,系列化,減少包裝,獨特造型};同時建立評語集V={V1,V2,V3,V4},即V={ 很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為其賦值后V={100,75,50,25}。為使評語集V 更具體地描述滿意度,對每一個評語進行詳細的解釋或描述,從而更準確地反映評價者對青巖玫瑰糖包裝設計的滿意度。如下表4,是對評語集V 進行的具體描述。
通過這樣具體的描述,評價者可以更加準確地選擇符合自己感受的評語,從而更精確地反映對青巖玫瑰糖包裝設計的滿意度。邀請7位包裝設計師、10 位消費者、3 位專家按照評語集V,對青巖玫瑰糖包裝設計方案進行模糊評價,可得模糊綜合評價矩陣N。
將AHP 層次分析法中的各因素綜合權重歸一化后得權重向量W={0.298,0.181,0.160,0.104,0.089,0.056,0.044,0.039,0.029},將W 與N 相乘,采用加權平均模型得到用戶滿意度模糊綜合評價集G=W×N=(0.411,0.481,0.099,0.010)。最終進行分析可得青巖玫瑰糖包裝設計4 個評語集隸屬度分別為0.41、0.48、0.09、0.01,由此得到包裝設計方案最終綜合評價結果為“滿意”。
結語
本研究通過構建“用戶體驗-非遺文化-可持續原則”三要素模型,提出一種基于KJ-AHP-AD-FCE 的可持續包裝設計路徑,有效解決了青巖玫瑰糖包裝的文化價值弱化、用戶體驗不佳及環保性能不足問題。該方法在實現包裝設計創新的同時,成功實現了環境保護和文化傳承的雙重可持續,為非遺食品乃至其他文創產品的包裝設計提供了新的方法,也為文化創意產業與循環經濟的協同發展提供了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