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獻編號] 1002-2643(2025)04-0061-12
The Empirical Study and Empowerment Model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WANG Xuemei'ZHOU Maojie2 (1. China Center for Language Planning and Policy Studie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 China;
2.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Abstrac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has raised higher demands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hallenges encountered by teachers in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816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The key challenges identified include unclea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lans,a disconnect betw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 capabilities and the demands of the times,insufficient platform resources and support systems, weak digital literacy, and the dual constraint of competitive pressure and internal motivation.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empowerment model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covering the structural,competency,and atitude dimensions,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insights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Keywo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empirical study;empowerment model
1.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并強調要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新華社,2022)。而高等教育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當前,在全球化進程加速與高等教育現代化轉型的雙重驅動下,培養高素質國際化人才,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已成為外語教育的重要使命。高校外語教師作為外語教育體系的核心主體,其專業發展水平不僅關系到外語教育質量的提升,也直接影響著外語人才的培養效能。
近年來,國內外研究雖聚焦于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的不同維度(如Shenamp;Bai,2019;顧佩婭等,2014;王守仁,2017),但大多側重于單一因素的影響,或聚焦于某一特定群體,缺乏對高校外語教師群體整體發展的系統性分析。此外,隨著人工智能和數字化轉型等新議題的興起,外語教師的角色、能力結構和職業發展路徑均發生了相應變化。因此,亟須結合外語教育發展的新趨勢,通過實證研究進一步剖析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并提出針對性的策略。基于此,本文以國內高校外語教師為研究對象,基于問卷調查,探析外語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現實挑戰,進而提出優化路徑,以期為推動高校外語教師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參考。
2.核心概念
2.1教育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全面提升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把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可見,教育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我國推動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戰略部署。
教育高質量發展意味著教育體系從外延式擴張向內涵式提升轉變,強調公平性、創新性、適應性和持續性,以確保人才培養體系能夠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匹配。具體而言,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應符合三個關鍵特征:一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內涵式、質量約束導向的發展模式;二是遵循共生共榮的實踐邏輯,強調高校間的協同合作,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三是契合社會及個體發展需求,構建高適切性的發展體系(徐秦法等,2025)。當前,數字化轉型已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為高等教育教學創新提供了新的契機(王欣,2025)。
面對全球化、人工智能和數字化轉型的多重挑戰,外語教育高質量發展應在繼承傳統優勢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創新模式,以更好地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筆者認為,外語教育高質量發展應包括以下核心內涵:第一,教學內容的現代化,強調跨學科、跨文化、多模態的外語學習方式;第二,教學模式的數字化,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第三,教師專業發展的持續化,推動外語教師數字素養和跨文化素養的同步提升;第四,人才培養的前瞻性,構建以國家戰略為導向的外語教育體系,從而滿足新時代對復合型外語人才的現實需求。總之,外語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既是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服務國家戰略和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舉措。其中,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發揮著推動課堂教學改革、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和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作用。
2.2外語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專業發展是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石,是提升教育質量、優化人才培養體系的核心要素。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習近平,2023)。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進一步提出,要“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新華社,2024)。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師發展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因此亟須系統梳理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內涵,為推動外語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借鑒。
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旨在推動教師課堂教學實踐的變革,影響其教學態度與信念,并最終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果(Guskey,2002)。葉瀾等(2001)認為,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的專業成長過程,是其內在專業結構不斷更新、演進和豐富的體現。趙杰等(2018)進一步指出,教師專業發展是一種終身性的自組織行為,具有主動性、自主性、反思性、調節性和持續性。對于高校教師而言,其專業發展不僅涵蓋學科專業水平的提升,還包括教師職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以及師德建設(潘懋元,2017)。此外,高校教師專業發展不僅涉及教師規范化與專業自主權,更強調教師個體的專業自主發展,以及其在職業體系中的穩定性與發展保障(林杰,2006)。
在高校外語教育領域,外語教師的專業發展既具備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普遍特征,同時也具有符合外語學科特點的特殊內涵。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指出,大學英語教師必須主動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不斷提高自身的育人素養、學科素養、教學素養、科研素養和信息素養。同時,教育部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2020)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南》明確了外語類專業教師所應具備的核心素質。這些文件均強調,外語教師的專業發展不僅是知識與技能的積累,更是其自主學習、教學創新和學術研究能力的協同提升。亦有學者指出,外語教師專業發展應是一種自主自覺的行為,即教師在知識建構和反思學習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和師德修養的過程(戴煒棟、王雪梅,2011)。張蓮(2013)則強調,教師專業發展是提高教師素質、確保學生發展和教育質量的唯一有效途徑。
此外,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和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逐步推進,高校教師的專業發展正面臨新的挑戰。傳統的教學模式、評估方式和知識體系均受到數字技術的深刻影響,教師角色重構已成為必然(馮曉英等,2024)。由此,高校外語教師的專業發展應當緊密契合時代需求,增強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責任意識與職業榮譽感,在夯實學科素養的基礎上,深化數字素養培育,并構建跨學科、跨文化的知識體系,以提升其在多元教育環境中的適應能力與創新能力,從而推動外語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基于以上文獻,本研究認為高校外語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動態且可持續的過程,涵蓋知識素養的積累、職業認同的建構、教學與科研實踐的深化及外部支持系統的優化,旨在提升外語教育質量,服務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總體目標。
3.校外語教師專業發展挑戰調研
當前高校教師專業發展仍面臨諸多現實困境。相較于中小學教師,高校教師普遍具有較高的學歷,既要應對學科深度和學科專業性的挑戰,又要適應新時代教育創新的要求,在科研、創新等方面要求更為突出(押男等,2024)。為深人探討高校外語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現實挑戰,筆者基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代我國高校外語學科范式重構研究”的教師問卷調研數據,針對“您認為當前外語學科教師面臨的主要困境是什么”這一多選題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本研究共回收有效問卷816份,其中助教30人,講師254人,副教授345人,教授187人。研究對象覆蓋了綜合類、外語類、師范類、農林醫藥等專業特色類各高校中的英語專業和大學英語教師。基于調研數據分析結果,將高校外語教師所面臨的專業發展挑戰歸納為以下四方面,并進一步揭示其關鍵堵點問題,為優化教師專業發展路徑提供實證依據。
其一,教師專業發展規劃與路徑不夠明晰。 50.7% 的高校外語教師面臨“專業發展規劃不明確”的困境,且這一比例在助教( 60% )和教授( 55.6% )群體中尤為突出。這一現象揭示了高校外語教師職業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教育政策和高校內部機制對教師發展的階段性目標缺乏具體規劃,尚未提供系統化的職業發展框架,導致高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在“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三重角色之間難以實現動態平衡。已有研究指出,青年教師的職業發展方向普遍模糊,主要體現在是專注教學,還是成為學科專家;是單純教學,還是兼任行政;是堅守本專業,還是跨學科發展(侯翠平、田園,2018);另一方面,教師個體在不同職業發展階段的需求存在顯著差異。例如,教授職稱教師需應對從“專業深耕”向“跨學科整合\"轉型的挑戰,并滿足在學術領導力、團隊建設和學科交叉研究等層面的更高要求。發展路徑的模糊性不僅影響了教師的職業成長,也削弱了其在學術領域的創新動力,使部分教師在職稱晉升、項目申請、課程改革等方面陷入被動適應的狀態。
其二,教師教研能力與時代需求不太匹配。調研數據顯示, 48.4% 的高校外語教師認為其教學科研能力難以滿足新時代需求,尤其在助教( 60.0% 和教授( (51.9% )群體中的體現較為明顯。一方面,高校教師培訓體系尚存在結構性缺陷,培訓內容側重科研能力,忽視教學能力培養,難以滿足教師專業發展需求。同時,優質培訓機會匱乏,內容針對性弱,學習方式單一,高水平培訓師資不足等問題交織(干婷、羅生全,2021),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進教帥的適應力與勝任力。另一方面,一部分資深教師因路徑依賴,其研究視角主要集中于語言學、文學、翻譯等外語學科傳統研究領域,未能及時回應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趨勢,對新興研究范式(如數字人文、神經科學)的適應性不足,從而影響教學創新能力和學術競爭力。
其三,平臺資源與支持系統相對不足。 55.4% 的教師認為“缺乏學術共同體”, 30.8% 的教師表示“缺乏專業發展導師”,反映出學術共同體薄弱、導師制失效和跨校合作缺乏。首先,學術共同體建設不足影響了教師的學術成長環境。學術共同體在知識生產與學科發展中具有關鍵作用,其構建水平直接影響教師的科研能力與學術影響力(王守仁,2017)。然而,外語學科的學術共同體多依賴零散的校內教研活動,跨校、跨區域合作機制薄弱,導致教師在學術交流、科研協作和資源共享方面受限。其次,導師制度支持體系不健全,影響中青年教師的學術成長。 35% 的講師缺乏導師指導,使其在科研選題、論文發表和項目申報等關鍵環節面臨困境。最后,跨校合作機制的缺乏加劇了資源壁壘,限制了外語教師的職業成長。外語學科強調國際交流與跨文化研究,但高校間的科研資源整合、課程共建和教師聯合培養機制尚不健全,阻礙了外語教師在更廣闊學術生態中的發展。
其四,數字素養與應用能力薄弱。教師的數字素養是促進其專業發展的關鍵(Fermández-Batanero,2022),也是智能時代外語教師必備的核心能力,在提高教學質量、課程思政能力培養、推動教育信息化發展中亦發揮重要作用(孫麗娟、李琪,2024;肖永賀等,2024)。然而,調研數據顯示, 42% 的高校外語教師存在數字素養不足的問題,且隨著職稱升高,這一比例由助教的 33.3% 上升至教授的 46.0% ,表明資深教師的技術適應性矛盾尤為突出。這一現象暴露出高校外語教師在數字化環境下的能力斷層和適應困境。一方面,資深外語教師雖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專業實踐,但在數字技術應用的認知和能力上存在滯后性。另一方面,在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高校雖逐漸加大了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投入,但當前相關教師培訓仍過于依賴高結構化的教師培訓課程,忽視了高校教師數字化教學實踐情境和差異化的能力提升需求,難以充分激發教師的內在學習動機,進而制約了其職業發展潛力(梅兵,2024)。
其五,競爭壓力與內在動力雙重制約。調研數據顯示, 49.4% 的高校外語教師面臨“專業發展競爭壓力大”, 49.3% 的教師認為“個人發展跟不上職稱評審的變化”,尤其是講師和副教授群體感受到顯著的晉升瓶頸。這一現象反映了當前職稱評審體系的“馬太效應”:高級職稱教師由于科研成果積累,更容易獲得項目資源與學術機會,而初級教師則面臨“高投入、低回報”的困境,導致晉升路徑受阻,形成“玻璃天花板效應”。對于講師而言,職稱晉升要求的不斷提高使其需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之間尋找平衡,而對于副教授而言,競爭更趨激烈,進一步加劇其學術焦慮。與此同時,外語教師的內在動力同樣受到挑戰。“缺乏行動力”現象在助教群體中尤為突出( 43.3% ),表明職業初期的教師由于目標模糊、發展路徑不清晰,容易陷人動機衰減。外部競爭壓力的增加未能有效轉化為教師發展的內驅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個體的主動發展意識,特別是在缺乏導師引導與學術共同體支持的情況下,職業初期教師更易產生職業倦怠,降低對長期職業規劃的投入。
圖1高校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現實挑戰的描述性統計

表1不同職稱外語教師在各單項上的選擇比例分布

4.高校外語教師專業發展賦能模型構建
本研究基于高校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困境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構建了通過政策支持、能力培養和態度塑造的多維度協同機制,以期為外語教師的可持續成長提供相應理論參考。其中結構層關注制度保障與資源配置,強調學術共同體的跨院系、跨學科協同作用,推動職稱評審機制的動態優化,以促進教師職業發展的質量性和創新性。同時,依托智能化平臺構建共享型教研生態,并實施分階段、分層次的培養體系,以適配教師不同職業階段的發展需求,增強職業路徑的清晰度與專業性。能力層立足于外語學科特性與新時代教育發展的核心理念,涵蓋外語學科基礎、跨學科整合、創新實踐、數智素養及國際化視野等關鍵要素,旨在促進外語教師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協同提升,確保其適應科技變革與全球化發展的需求。態度層強調教師個體發展的內在驅動機制,涵蓋自我規劃、自主學習、自我反思及自我驅動四個維度,聚焦教師專業發展自主性與持續動力,以激活當前復雜教育生態中的主體活力。
圖2高校外語教師發展賦能模型

4.1機制優化:構建支持性組織生態
高校外語教師的專業發展不僅依賴于個體的知識積累與能力提升,更需要健全的組織生態系統作為支撐,以確保教師在不同職業階段均能獲得充分的發展資源與公平的晉升機會。
第一,構建動態化、發展性的職稱評審機制,優化教師職業晉升路徑。傳統的職稱評審模式往往側重于量化科研成果,導致教師在教學、學術與社會服務等方面的發展失衡。
由此,職稱評審應從靜態評估向“過程性、發展性”評價模式轉變,即結合教師在不同發展階段的貢獻,建立持續跟蹤的多元評價標準,注重平衡不同職稱教師在薪酬待遇與科研資源上的差距,強化職稱制度對教師的發展性導向作用,使職稱普升更具公平性與可持續性(趙平、胡詠梅,2024)。此外,職稱制度應避免單一科研導向,平衡對“優秀學者”與“優秀教師”的評估權重(林杰,2006),并塑造“個體-組織”雙向賦能機制,促進個體成長與組織支持體系的協同聯動,引導高校外語教師在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等方面實現多維度發展,促進其專業成長的多元化與持續性。
第二,推進跨院系、跨學科的學術共同體建設,增強教師間的學術互動與資源共享。高校外語教師的學術成長不僅依賴于個體努力,也需要在學術共同體的支持下獲得專業指導與學術交流機會。已有研究表明,高效的學術共同體應具備長效運行機制,形成互促互融的組織架構,并營造平等、開放的學術文化,以促進教師間的知識共享和協同創新(羅生全、杜曉昕,2023)。尤其是在跨學科交叉融合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外語學科需要借助跨學科教研共同體,推進學科交叉與跨領域合作(姜霞、潘鳴威,2024)。為此,院系可引人首席專家制度,設立骨干教師團隊,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的引領作用,并采取電子檔案袋方式,動態追蹤教師發展情況。
第三,構建混合式、智能化教研資源共享平臺,提高對教師教學與科研的支持水平。現代教育發展趨勢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數字素養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而高校目前在教研資源配置上仍存在結構性失衡,導致部分教師在數字化教學、數據管理等方面的適應性不足。為此,應依托智能化技術,建設集學術資源共享、在線教研交流、數字教學創新于一體的混合式平臺,以提升教師的科研效率、成果轉換率,以及教學創新能力。此外,智能化平臺不僅可降低外語教師在科研資源獲取上的壁壘,還可通過數據分析對教師進行精準畫像,為教師的職業發展提供個性化支持。
第四,完善分階段、分層次的培養體系,增強教師職業發展的系統性與可持續性。教師職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需要匹配相應的成長支持體系。一方面,教師的職業發展涉及培養制度、資格制度、職稱制度、教研制度和職務制度等多個維度,這些制度應形成聯動,以確保教師在職業成長的各個階段都能獲得相應的支持(朱旭東,2014)。針對助教、講師、副教授和教授不同職級的需求,應建立“遞進式”教師培養體系,如針對新進教師提供導師制支持、教學實踐訓練和科研方法培訓,對中級職稱教師加強跨學科融合并提供國際合作機會,對高級職稱教師提供高水平教學研究平臺及政策激勵,以確保教師職業成長的連續性和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海外研修也是高校外語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李慧杰,2020)。外語教師的專業成長不僅依賴于國內教育生態,還需要與國際前沿研究保持緊密聯系。對此,高校可建立長期化、系統化的海外研修機制,通過短期訪學、國際合作研究、學術交流等方式,培養造就高水平、創新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教師隊伍。
4.2能力建設:分階段推進轉型升級
能力培養應采取“分階段、分層次”的漸進式策略,根據教師職業生涯不同階段的需求,系統性地提升外語專業能力、跨學科整合能力、創新實踐能力、數智素養和國際視野等關鍵素養,以確保教師能夠適應外部環境的快速變化,實現教學與科研的協同發展(鄧軍等,2024)。
第一,夯實外語專業能力,提升學科教學與學術素養。高校外語教師的專業成長應優先立足于堅實的學科基礎,確保其在語言學、文學、翻譯學等領域具備扎實的理論素養和研究能力。然而,當前部分教師的職業發展重心仍偏向科研成果的累積,忽視了對課堂教學的深人探索。因此,應推動教師將專業發展的重心轉向課堂教學改革與教學創新(王薔,2020),以優化教學設計、提升課堂互動質量、探索基于新興技術的教學模式,從而實現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結合。
第二,強化跨學科整合能力,促進知識體系的多元融合。在促進學科革新發展“新文科”和“有組織科研”建設過程中,外語學科正日漸突破傳統人文學科封閉式自我發展的模式(蔡基剛,2021)。外語教師不僅需要掌握本學科的核心理論,還需拓展知識邊界,熟練運用文獻檢索、數據分析、統計建模等跨學科研究工具,以適應跨學科教學和研究的需求(陶偉,2022;曾艷鈺,2024)。在此過程中,高校應提供系統性的跨學科研究方法培訓,并鼓勵外語教師參與跨學科團隊合作,推動學科交叉融合與知識創新。
第三,培養創新實踐能力,推動教學與科研的前沿探索。創新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而當前外語教師的創新能力尚未得到充分激發,主要體現在教學方法更新滯后、科研范式固化等方面。高校應加強對教師教學創新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嘗試多模態教學模式、案例教學、項目式學習等教學策略,并積極探索數字化環境下的外語教學新路徑。此外,在科研方面,教師需突破傳統研究范式的局限,主動結合大數據分析、虛擬現實、認知神經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前沿技術和前沿研究領域,推動外語教育研究的模式轉型,以增強其學術影響力。
第四,提升數智素養,適應教育信息化與智能化的時代變革。數字化轉型業已成為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任務之一。對此,提升教師數智素養是構建外語智慧教育新生態的基本要求,也是推進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依托(王雪梅、周茂杰,2024)。一方面,外語教師須具備完備的數智信念與倫理意識、數智思維與外語能力、數智知識與技能、數智實踐應用能力。另一方面,高校應提供系統化、常態化的教師數智素養培訓,建設智能化教研平臺,開展數字素養微認證,并提供針對性、周期性培訓,以推動教師數字素養持續提升。
第五,拓寬國際視野,提升全球勝任力與跨文化溝通能力。外語學科具有鮮明的跨文化優勢,外語教師身份具有跨文化屬性(沈騎、陳智平,2024)。外語教師的語言能力與跨文化素養皆是其綜合專業能力的有機組成部分(件欣欣等,2023)。因而,外語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外語能力,還需熟悉國際學術前沿、理解全球教育發展趨勢,并具備跨文化教學實踐能力。由此,高校可通過跨國學術交流與合作、國際化課程建設以及海外研修機制等多重路徑,構建跨文化、國際化、全球性的教師專業發展生態,助力外語教師主動適應全球教育變革。
4.3能動性提升:個體-環境協同賦能
在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教師的職業成長應從傳統的“被動適應”模式轉向“主動建構\"模式。由此,教師個體需要具備自我規劃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及自我驅動能力,并在組織支持與個人能動性的協同作用下,實現專業成長的持續性與高效性。
第一,增強自我規劃能力,促進個體發展與組織發展的協同作用。教師的職業成長不僅關乎個體發展目標的實現,也與高校組織體系的整體建設密切相關。教師個人要有職業發展規劃意識,把個人發展與組織發展相結合,對決定個人職業生涯的個人因素、組織因素和社會家庭因素等進行分析,制定個人在事業發展不同階段相應的工作、教育和培訓的行動計劃,合理安排,有效實施(王守仁,2012)。此外,在高校組織支持下,教師應學會將個人發展需求與院校的戰略目標相結合,主動參與跨學科研究、課程改革及國際學術交流,推動自身專業能力的縱深發展。
第二,強化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終身學習習慣以適應時代變革。教師能力是一個持續自我發展的過程,應關注外語教師的終身學習和持續創新能力(徐錦芬等,2021)。外語教師不僅需要掌握學科專業知識,還需不斷學習新技術、新理論,以適應數字化教學與人工智能賦能的外語教育模式。因此,教師應順應學科發展趨勢,積極培養終身學習能力,自主開展學術閱讀、課程研修、教學反思等,使知識更新和能力提升成為職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同時,高校應建立靈活的學習支持體系,如提供開放性學術資源、在線學習平臺和學術研討機制,以保障教師自主學習的可持續性。
第三,提升自我反思能力,促進教學與科研的深度融合。教學與科研的結合是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環節,教師需在實際教學中發掘有價值的新現象、真問題,并在科研過程中探索解決方案。有效的自我反思不僅有助于教師優化教學方法、提升課程質量,還能推動學術研究的實踐性發展。對此,高校可通過行動研究、課例分析、同行督導等途徑,鼓勵外語教師形成常態化的反思機制,從而推動教學創新和科研能力的同步提升。
第四,增強自我驅動能力,激發教師的職業成長動力。教師隊伍要成長為能夠支撐起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強國之師,特別需要精神的引領,需要激發更深沉、更持久的內在動力來實現教師的自我驅動,堅定立德樹人的責任使命和志向抱負(李紫娟,2023)。自我驅動能力是教師長期發展的內在引擎,使其在面對職業挑戰時能夠主動尋求突破,并激發學術熱情與學術活力。對此,高校應構建有利于教師自我驅動的環境,如優化績效考核體系、鼓勵教師自主設定研究方向等,以激發教師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中的持續投入。
5.結語
在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外語教師的專業成長不僅關乎個體職業發展,也直接影響外語教育創新與人才培養質量。基于實證分析,本研究揭示了目前高校外語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并構建了涵蓋結構層、能力層與態度層的專業發
展模型。研究認為,機制優化、能力提升與個體驅動需形成協同機制,以增強教師專業發展的主動性、持續性與有效性。未來可進一步探索智能化教育生態下外語教師的專業成長特征,構建精準化的教師專業發展支持體系。
參考文獻
[1]Fernández-Batanero,J.M.etal.Digital competences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Systematicreview[J].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22,45(4) : 513-531.
[2]Guskey, T. R. Profess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change[J]. Teachers and teaching,2002,8(3):381-391.
[3]Shen,B.amp;B.Bai.Facilitating university teachers’continuing profes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peer-assisted researchand implementation team work in China[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2019,45(4): 476-480.
[4]蔡基剛.學科交叉:新文科背景下的新外語構建和學科體系探索[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 14-19+26
[5]戴煒棟,王雪梅.信息化環境中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與路徑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1,(6):8-13.
[6]鄧軍,何芬芬,王彩萍.發展新質生產力背景下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應為、難為、可為[J].中國大學教學,2024,(8): 4-9+15
[7]馮曉英,徐辛,郭婉璿.如何理解,如何行動,如何成為?——人工智能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反思[J].開放教育研究,2024,(2):31-41.
[8]干婷,羅生全.高校青年教師學術發展:現實困局、關鍵要素與支持機制[J].中國教育科學(中英文),2021,(2) :92-99.
[9]顧佩婭,古海波,陶偉.高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環境調查[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4,(4):51-
[10]侯翠平,田園.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的瓶頸及路徑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6):36-38.
[11]姜霞,潘鳴威.新時代我國高校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24,(5) :102-114.
[12]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13]教育部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南(上)[S].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0.
[14]李慧杰.高校外語教師發展國際化路徑因效分析[J].外語學刊,2020,(3):69-73.
[15]李紫娟.習近平關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論述的重大意義、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3,(10):22-29.
[16]林杰.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與策略[J].大學教育科學,2006,(1): 56-58+74
[17]羅生全,杜曉昕.“雙一流”背景下高校教師可持續性學術發展機制構建[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153-160.
[18]梅兵.高校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現實問題與體系構建[J].中國高等教育,2024,(12):50-54.
[19]潘懋元.大學教師發展論綱[J].高等教育研究,2017,(1):62-65.
[20]沈騎,陳智平.超語實踐視域下的中國外語教育規劃:問題與路徑[J].外語界,2024,(1):14-22.
[21]孫麗娟,李琪.智能時代外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實證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24,(5):87-92+117
[22]陶偉.外語教師跨學科研究能力概念內涵及研究進展評析[J].山東外語教學,2022,(2):40-48.
[23]王薔.課例研究——植根于課堂的外語教師專業發展途徑[J].中國外語,2020,(6):55-61.
[24]王守仁.在構建大學英語課程體系過程中建設教師隊伍[J].外語界,2012,(4):2-5.
[25]王守仁.高校外語教師發展的促進方式與途徑[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7,(2): 1-4+15
[26]王欣.數智時代外語專業人才的核心能力培養[J].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1): 11-23+32
[27]王雪梅,周茂杰.高校外語教師數智素養:內涵、框架與發展路徑[J].外語界,2024,(5):33-40.
[28]件欣欣,高洋,李利.基于海外研修項目的外語教師身份認同、信念與能動性關系的敘事探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23,(5) :99-112+148
[29]習近平.扎實推動教育強國建設[EB/OL].2023-09-15.h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9/c0ntent_6904156.htm.[2025-02-07]
[30]肖永賀等.高校外語教師數字素養能力的評價分析與提升路徑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24,(10) :83-91.
[31]新華社.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h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2025-02-05]
[32]新華社.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EB/OL]. 2024-08-06. https://www. gov.cn/gongbao/2024/issue_11566/202409/content_6973187.html.[2025-02-06]
[33]徐錦芬,李高新,劉文波.線上線下融合情境下大學外語教師能力框架構建[J].外語界,2021,(4):11-18.
[34]徐秦法,彭鈺美,趙依明.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驅動機理、內涵要義與成效表征[J].江蘇高教,2025,(1) :51-56.
[35]押男,黃欣,黃健.新時代高校青年教師關鍵能力和素養模型構建及其應用[J].教師教育研究,2024,(5) :90-97.
[36]葉瀾等.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7]曾艷鈺.跨學科發展背景下高校外語教育與教師發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24,(3): 11-19+145
[38]張蓮.高校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一項個案調查報告[J].中國外語,2013,(1):81-88+102
[39]趙杰,劉歌紅,楊璐.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內涵及其促進策略[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161-165.
[40]趙平,胡詠梅.負重致遠:工作壓力對“雙一流\"高校教師科研產出的影響機制與破解之道[J].復旦教育論壇,2024,(1):103-113.
[41]朱旭東.論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模型建構[J].教育研究,2014,(6):81-90.
(責任編輯:潘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