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底,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簡稱“三省一市\")人大常委會分別表決通過《關于促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將于9月1日起在三省一市同步施行。8月1日上午,長三角三省一市人大常委會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決定》的出臺是貫徹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必然要求,是深化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關鍵舉措,將為提升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能力、共同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更加堅實的法治保障。
同題共答、同向發力的協同立法實踐
三省一市人大常委會將《決定》作為貫徹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抓手,秉持“一盤棋\"理念,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協同意識,合力推動《決定》實現同步調研、同步起草、同步審議、同步發布。
去年10月,三省一市人大常委會共同商定將《決定》的制定納入《長三角地區人大常委會協同立法三年工作計劃(2025—2027年)》以及各自2025年度立法計劃正式項目。在立法過程中,上海市委主要領導對草案作了專門研究。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黃莉新兩次召開專題會議逐條研究,對草案的起草和修改完善提出明確要求。周慧琳副主任多次聽取立法進展情況匯報,就立法重點內容提出具體意見。張全副主任多次赴三省溝通協調立法關鍵核心問題,實地調研并聽取各方意見。
上海市人大教科文衛委牽頭蘇浙皖三省人大教科文衛委、三省一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及政府相關部門組建立法工作專班。從立法調研、草案起草,到征求意見、提請審議各環節,工作專班始終保持密切溝通,通過多種方式共同研究討論、反復修改完善草案,推動各方形成共識,確保最終提請各自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的《決定》文本內容高度一致。
要素齊備、層次分明的協同立法規定
《決定》抓住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這個“綱”,緊扣“協同發展\"謀勢落子,兼顧三省一市科技創新工作實際,著力破解制約長三角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的深層次共性難題,構建起覆蓋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等重點環節的立法整體框架。
共同優化協同創新工作制度。《決定》規定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與科技部和蘇浙皖三省人民政府的溝通協調,加快完善一體化發展機制;市科技部門加強與三省科技部門的工作聯動,有序推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

共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重大創新平臺。《決定》明確建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協同培育和支持機制,共同推進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提升國家科研機構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推動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布局建設,支持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及省域中心建設,共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共同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決定》規定建立長三角基礎研究聯合基金,推動基礎研究合作;優化企業出題機制,完善科研任務組織方式,組織開展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共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建設一體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促進各類開發區(園區)跨省域、跨園區交流合作和聯動發展,共建跨省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支持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等高質量發展;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完善科技企業梯次培育體系,支持企業與各類創新主體共建長三角創新聯合體。
深化人才共育交流和國際科技合作。《決定》明確加大人才支持政策協調力度,共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并對人才協同引進、聯合培養以及流動等作出規定;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積極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共同推動雙邊、多邊國際科技合作,支持各類國際科技合作平臺建設。
共同強化協同創新保障服務。《決定》規定,共同加強政務服務建設,優化各類科技服務,推動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兌;共同加強金融支持創新力度,深化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引導創業投資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決定》審議環節吸收了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和部分委員的修改意見,增加“持續發展壯大耐心資本\"的表述,并將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引導對象從“創業投資\"擴展為“金融資本”,進一步強化科技金融支撐。
延伸閱讀
立法協同,推動科創協同
文/巨云鵬 尹曉宇
今年9月1日起,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以下簡稱“三省一市\")將同步施行《關于促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這一重要立法成果標志著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邁入法治化新階段。”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崔凱說。
共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決定》提出,共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合作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行,推動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落地長三角。“這將強化在滬國家實驗室及基地‘總平臺、總鏈長'作用,拓展長三角實驗室創新合作網絡,提升重大高能級平臺原始創新能力和策源力。”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黃紅說。
在三省一市共同打造的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上,總價值超過610億元的28個大科學裝置、5.1萬臺(套)大型科學儀器面向社會開放。“我們以‘科技資源 + 科技服務 + 科技政策'融通為目標,推動資源從‘可看'到‘可用'升級。”上海市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發展部部長徐旻昕介紹,三省一市通過這個平臺推動創新券的跨省通用,企業在線申領額度,直接抵扣異地檢測、研發服務費用。目前,長三角創新券的通用范圍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全域,以及安徽省馬鞍山市,已有超過5000家企業申領長三角創新券。
探索協同創新發展機制
“為了推動解決中小微企業對科技成果應用前景看不清、把不準,碰到心儀的成果心存顧慮的問題,2021年10月,浙江在全國率先探索推行了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機制。\"浙江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吳恩玉介紹。
這項機制主要是引導高校、科研機構允許企業“先免費試用、后付費轉化\"其職務科技成果,幫助企業降低“試錯成本”,促進優質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目前浙江全省已有8000多項科技成果納入“先用后轉”成果池,累計免費試用超過2500次。
包括這項探索在內的一批協同創新發展機制被寫入《決定》中:完善“揭榜掛帥”“賽馬制\"等科研任務組織方式,加強創新資源跨區域跨領域配置;鼓勵以市場化機制跨區域建設科技孵化器、科創飛地、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平臺等;促進各類開發區(園區)跨省域、跨園區交流合作和聯動發展,共同建設跨省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形成創新型產業集群
“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腦卒中患者可以進行上肢康復。\"在上海市普陀區“創新里\"科創產業空間,上海智康加機器人有限公司創始人徐培麒說,康復機器人體積很小,可以放在背包里,為更多患者帶來方便。該公司已在南通與保險公司和產業園區簽訂了合作協議。
今年以來,普陀區先后與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鎮江、泰州、揚州8個城市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服務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建設。《決定》提出,支持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等高質量發展,共同推動形成創新型產業集群,促進創新要素匯聚融合。
江蘇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張少華介紹,2024年起,三省一市科技部門推動建設2批次共24家長三角創新聯合體,加快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核心技術和基礎前沿技術。浙江省科技廳副廳長樓學軍說,浙江將推進創新要素加快開放共享,促進技術、項目、人才、資金等要素跨區域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