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好了,我們電瓶車有地方停放和充電了,再也不用擔心私拉電線和亂堆物帶來的安全隱患了。”“社區面貌也比以前好多了!”“以后我們要積極加入志愿者隊伍,共同維護這來之不易的環境。\"近日,位于的居民們高興地說。到底是什么事讓居民們紛紛叫好?故事還要從2000年說起。
上海灣區高新區(原金山工業區)紅葉居民區內最早建成的居住著288戶居民。在小區燈火通明的背后,自2000年起,一場持續多年的矛盾“暗流涌動”。小區內的七間公共儲藏棚原本是居民各自存放生活物品、停放自行車的便利之所,卻隨著時間推移逐漸“變味”:棚體老化破損愈發嚴重,私拉電線為電動自行車充電的現象屢禁不止,安全隱患像一枚“定時炸彈”;部分居民私自占用儲藏棚,堆放大量易燃雜物,甚至將其改造成“私人倉庫”,導致公共資源分配不均,鄰里糾紛頻發。雖經多次組織整治,張貼通知、上門勸說、集中清理但每次整治后不久又出現反彈,整治總體進展不大。
紅葉居民區作為金山區人大常委會高新區人大協助立法信息采集點,自設立以來積極發揮普法宣傳功能,通過張貼普法海報、定期舉辦普法講座、設立法律咨詢臺為居民解答法律疑問等多種形式,切實培育并提升居民的法治意識。紅葉居民區還設立有人大代表聯系點,立法信息采集點與之形成有效配合,進一步暢通了解決社區治理問題的渠道。
作為連接立法機關與群眾的橋梁,信息采集點充分發揮“民意直通車\"的作用,承擔著收集居民意見建議的功能。隨著居民法治意識的提升,七間儲藏棚的治理問題頻頻出現在采集點收集到的意見中,成為居民反映問題的焦點,這一情況也引起了信息采集點的高度重視。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情況,充分聽取居民的想法,信息采集點決定打破局限,將信息采集會直接開到居民區現場。居民區黨總支書記余春鋼以市人大代表的身份到現場與黨員群眾面對面交流,實打實地傾聽大家的訴求和建議。深入溝通中,小區亂堆物和私拉電線等問題癥結一一暴露。余春鋼深知安全的重要性,他認為\"安全”就像數字“1”,沒有這個“1”,后面再多的“0\"也沒有意義,居民群眾反映的這些問題必須徹底整改。

如何整改?要改成什么樣才能符合居民期待?由信息采集點牽頭,聯合居委會、物業、業委會、城管等各部門依法治理協同作戰。在信息采集會上,居民們意見不統一,大部分居民希望“可以將儲藏棚用作專門的電瓶車停放充電棚”,但有個別居民認為“儲藏棚是私人空間,整改以后沒地方堆放雜物了”。針對居民個性化需求,信息采集點邀請法律顧問,借助社區微信群、戶長議事會講解消防法及《物業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同時向居民展示整改效果圖,爭取在居民間形成共識。最終,居民們對整改方案表示認同。
經過升級整改后的“儲藏棚\"增設了規范的電瓶車充電設施,安裝了智能監控和消防設備。在吸納居民建議后,居民區還配套制定了嚴格的管理制度,將“不在樓前屋后、樓道等公共區域亂堆雜物、亂占通道,搞好公共衛生;電動自行車、代步車及鋰電池不得進樓入戶、不得飛線充電\"等要求納入了新的《居民公約》。如今的紅葉居民區環境干凈整潔、車輛停放規范有序,曾經雜亂無序的儲藏空間變成了便民利民的\"安全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