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虹口區曲陽路街道,斑駁的墻皮、吱呀作響的電梯、“春風吹又生”的樓道雜物,無聲訴說著50多個超30年房齡老小區的滄桑——這里的居民常年與設施老化、物業費收繳難、服務“縮水\"等問題纏斗。面對老舊小區亟待煥新的現實課題,曲陽路街道人大工委將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實踐站融入基層治理日常,有效構建人大代表、選民群眾與社區治理“三駕馬車\"議事與監督機制,打破物業“質價率\"失衡困局。
議事平臺賦能“質價率”僵局破解
街道人大工委積極搭建平臺,著力打破小區物業服務“質”收費標準“價”物業費收繳“率\"三者之間的僵局。經過多方協商討論,最終決定通過“各方參與、先質后價、以價促質、質再提率”工作舉措,從居民群眾感受度高的保潔、保綠整改入手提升整體服務質量,建立收費項目常態公示和聯席議價等機制,邀請居民現場“找茬”,對通過質價率提升的小區定期評議打分,確保小區物業服務進入良性循環。例如,針對物業費收繳難題,有代表提出“服務質量承諾制”,要求物業提前公示年度服務計劃,居民按季度評分繳費,試點小區物業費收繳率3個月內從 78% 躍升至94% 。截至目前,已有24個老舊小區實現物業服務“質價率三提升”,曾經此起彼伏的投訴聲浪逐漸平息,“12345\"熱線每萬平方米投訴量銳減三成,斑駁的老社區正褪去“銹跡”,綻放“逆生長\"新顏。
代表參與評議 “述評改”閉環破冰
良好的物業管理離不開溝通,如何制度化、規范化搭建物業與居民溝通交流平臺?在人大代表和選民的共同建議下,以實踐站為載體,依據《居民區評議物業工作導則》,各居民區物業單位每季度2次向居民區黨組織、居委會、業委會和人大代表等“述職 + 測評”。代表全程參與物業季度\"雙述雙評”,居民區黨組織、業委會代表現場聽取物業述職,針對電梯維修、綠化養護等高頻問題犀利發問,督促物業當場承諾整改方案,并納入問題清單跟蹤督辦。例如,人大代表在評議中發現某小區消防設施隱患,推動物業一周內完成設備更新。評議開展以來,人大代表累計提出整改建議67條,物業投訴量同比下降 20%。

榜單聯動監督“紅黃綠”倒逼提質
隨著評議制度逐步鋪開,如何形成長效機制成為代表們思考的課題。街道職能部門再次聽取代表和選民的意見,根據評議結果,結合線上掃碼評價、線下走訪調研,每季度形成“藍、綠、黃、紅\"物業管理四色榜單。榜單通過“公眾號 + 新民晚報社區報\"雙渠道發布,街道人大工委同步組織開展“榜單解讀進社區\"活動,組織居民座談4場,收集優化建議23條。今年以來,曲陽轄區物業單位經過“優勝劣汰”,已由原來的31家減少為26家。“過去物業拖沓,現在代表盯著改,樓道燈三天就修好了!\"居民李阿姨感慨道。
項目代表領銜“微更新”撬動大民生
“軟件\"煥新,“硬件\"也要跟上。人大代表利用實踐站各類活動契機,提出改善老舊小區環境、更新老化設施等代表建議,很快得到有關部門和街道的響應。項目實施過程中,街道人大工委發動人大代表主動認領“美麗家園\"民生項目,組建“1名代表 +N 名選民\"監督小組,積極參與項目立項、施工與驗收。有代表依托法律專業優勢,參與修訂《社區微更新資金使用規范》,確保 70% 物業獎勵資金精準投入停車位改造、適老化設施建設等工程;有代表發動企業資源,為小區引入智能垃圾分類設備項目實施中,代表累計參與現場協調會18次,推動49個小區完成改造,相關投訴量下降 46% ,居民與物業關系日益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