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一張圓圓的臉,黑黑的皮膚,加上兩只小小的洞洞眼,仿佛是‘丑’的代言人,日復一日過著平淡無奇的日子。直到有一天,人類鉚足了勁在我身上繪出一幅幅五顏六色的圖案。我便像一面大圓鏡子,映照出人間煙火里的秀美山村、聳立高樓、花鳥魚蟲與敦煌飛天。從平凡到神奇,我見證著城市的變遷,也展示著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只要城市不斷更新,我就會蛻變成新的生命,永遠做個色彩斑斕的快樂少年,在未來的日子里為人類生活帶來更多便利與驚喜!”
走在路上,我總是忍不住被井蓋所吸引,仿佛能從那些不起眼的“洞洞眼\"中聽見它們的心聲。聽著車輪碾過的轟鳴、感受著行人匆匆腳步的它們灰頭土臉,身下卻藏著數不清的大小管道一綠化、燃氣、自來水、電力、通信等,作用不可小歔,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守護著安寧,保障著我們生活的正常運行。或許是因為大多數井蓋都是千篇一律的黑乎乎鐵板蓋或水泥蓋,沿用的還是19世紀“老祖宗\"留下的那身“行頭”,外觀上沒多大改變,因此,在我的印象中,平時很少有人會特意關注它們。
早些年出國旅行時,我第一次見到了文化井蓋一在老師的帶領下,幼兒們興致勃勃地參觀腳下的一個個彩色井蓋,稚嫩的手指指著井蓋咿咿呀呀說個不停。在這里,繪有各種漂亮圖案的井蓋不僅是孩子們的“教材”,還是一位本地“向導”,經過的路人也會觀察井蓋,根據圖案判斷所處方位和周邊環境。
這一下子顛覆了我對并蓋的認知,并讓我對文化井蓋生出了濃厚的興趣。查閱資料才知道,不少國家早已把井蓋變成了“地面上的文化名片”。
在亞洲地區,日本最先開發和使用彩色井蓋,上千種圖案各異的當地名勝古跡、市花市樹、歷史故事、植物動物都濃縮于一方井蓋之上,分布于每一座城市小鎮。由于自然災害頻發,住宅區附近的井蓋上甚至會用顏色箭頭指示緊急避難場所的距離、位置。濃厚的井蓋文化下,日本建立起了好幾家井蓋博物館,并衍生了一系列井蓋愛好者可參與的活動。有的城市推出“井蓋游”巴士旅行專線;有的縣城政府出售彩色井蓋,甚至需要抽簽篩選購買資格;有的縣城還舉辦井蓋峰會,助力提升下水道業務的形象。
在美國、法國、德國、波蘭、芬蘭、挪威、巴西、加拿大等國,井蓋則被賦予了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寓意。德國的井蓋是城市文化的微縮載體:柏林的井蓋精雕著電視塔、勃蘭登堡門與議會大廈,將標志性建筑風華凝于方寸;不來梅的井蓋烙著“哥特式鑰匙”——呼應“漢堡是通往世界的大門,不來梅是這扇門的鑰匙\"的諺語,同時不來梅也是德國自行車使用量最大的城市,所以烙有“自行車\"的井蓋也隨處可見。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將紀念安徒生200歲誕辰的藝術封面搬上了井蓋,讓童話在腳下流轉。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井蓋則如城市般奔放,一艘霸氣海盜船鐫刻其上,訴說著大航海時代的傳奇。
這些國家的實踐告訴我們:井蓋的藝術化從來不是“無用的裝飾”。當它承載起地域記憶,就成了文化傳承的城市名片;當它融入路標、地圖等實用功能,也就成了城市治理的細微觸角。一座城市的魅力與溫度,往往藏在這些最不顯眼的細節里一比起宏大的地標,人們或許更會因為腳下一塊刻著故鄉花紋的井蓋,生出對城市的親近與認同。
令人欣喜的是,近幾年國內一線城市出現的文化井蓋也正走著相似的路,既美化了城市環境,也彰顯了城市的文化特色。比如在改造上海南京東路步行街時,在路面設置了一些獨特的井蓋,上面鐫刻著城市里優秀經典的歷史建筑與現代建筑景觀,給南京路步行街增添了一縷淡雅的上海風情與濃郁的人文氣息,也為不經意間發現腳下風景的路人帶來了一份意外的驚喜與享受。
此外,青島市啤酒街和東部新城區出現了帶有新藝術符號的文化井蓋,杭州市少年宮和兒童公園有印著卡通動漫圖案的文化井蓋,嘉善縣有以杜鵑花和小橋流水寓意“地嘉人善\"的文化井蓋,合肥市蕪湖大道和巢湖半島新區有體現徽文化的文化井蓋,成都市寬窄巷子有與古鎮街景相融合的文化井蓋,北京市金融街和故宮有承載著更多中國元素的中式石雕井蓋,都江堰市有融合巴蜀文化與自然景觀的文化井蓋,昆明市有通過涂鴉繪畫展現城市新面貌的文化井蓋,邯鄲市龍湖公園有印著中國成語故事的文化井蓋這些井蓋吸引了眾多攝影愛好者和文化愛好者駐足觀賞。這些城市通過文化井蓋的美化與展示,提升了城市的整體形象,也引發了眾多市民的體驗與關注。
然而,這些零散分布的文化井蓋還遠遠不夠,尚未形成一定的規模與格局。或者說,國內的文化并蓋建設才剛剛起步,還存在不少值得思考的地方:比如設計如何更貼近本地文脈而非簡單復制符號?功能如何與市政需求深度結合而非淪為“一次性裝飾\"?公眾如何能參與到創作中,讓井蓋真正成為“大家的作品”?
回過頭看看我們的國際化大都市上海,這里已經建成了700多個“美麗家園”:老舊小區的墻面不再漏水,小區車位得以擴充,樓房加裝了電梯,社區道路地面更加平整潔凈,公共設施更加實用,綠化公園也更具特色。但與此同時,瀝青地面上那些像“膏藥”“瘢痕”一樣的老舊井蓋更多、更顯眼了,它們與社區的新面貌格格不入,十分影響美觀;人行道上年久失修、破損不堪的井蓋還存在安全隱患。這提醒我們:城市更新不該有“被遺忘的角落”,越是基礎的設施,越能照見治理的精度。
2025年1月,上海市第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采納了我提出的《關于加大上海井蓋文化藝術建設的建議》,充分肯定了文化井蓋作為城市文化載體與表現形式之一的實用價值和文化價值,力求讓“抬頭滿自繁花似錦,低首盡看灰頭土臉\"的現狀得到逆轉,使井蓋成為提升上海國際大都市形象與品位的一個新亮點。相關新聞媒體也對我進行了專訪報道。
隨著近年來城市更新戰略的實施,以及政府對城市美化與建設的重視,文化井蓋的應用得到了推廣,并逐步融入城市的日常景觀中,其市場復合增長率達到了 8% 。這個數字背后,是公眾對“有溫度的城市\"的向往一一當我們不再滿足于“能用”,而是追求“好用”且“好看”,本質上是對生活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文化井蓋以其獨特的方式,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城市生活緊密結合,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傳播方式,為我們的城市生活增添了光彩與深度。這是一種社會新需求。文化井蓋借助蘊含文化傳承與藝術融合的風情圖案,融入地方特色與歷史故事,它們已然成為上海市民了解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不斷增強著市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
試想一下,將平淡無奇的井蓋與市政設施、文化傳承、公眾服務功能融為一體,一掃往日的單調灰暗;用創意十足又充滿文明氣息的圖案替代原本冷冰冰的井蓋,點亮城市的新風景;通過細節之美增強居民與游客的文化認同感,讓城市空間更具故事性與互動性,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一路生花皆風景”,這怎能不讓人感到幸福滿滿呢?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上海正不斷深入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始終把人民群眾的事情放在心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治理現代化新路子,持續增進人民群眾的福祉。小井蓋承載著大民生。它雖小,卻蘊含著城市治理的大格局與民生關懷一從保障安全到傳遞文化,從服務生活到凝聚認同,井蓋的進化史,其實就是一座城市不斷走向成熟的縮影。研制和開發新型安全智能型的文化井蓋,或許承載著當今上海人民對提升城市文化認同感、美化城市環境與景觀、促進文化傳承與教育創新、推動城市細節服務升級的迫切期盼。這件事的意義早已超越了井蓋本身一—它考驗著我們能否在快速發展中,留住那些關乎記憶、關乎情感、關乎“人\"的細節。真正的文明,可以不只寫在高樓的玻璃幕墻上,還可以藏在每一塊被行人駐足過的井蓋上。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委員、上海而今邁步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