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穩則天下安。將于9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糧食安全保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是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舉措。《條例》聚焦糧食生產、儲備、流通、加工、應急、節約等關鍵環節,為全方位夯實本市糧食安全根基提供了堅實的法治支撐,對保障超大城市糧食安全、經濟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堅持黨政同責加強工作機制建設
《條例》明確本市糧食安全工作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保障糧食安全,既要抓物質基礎,也要抓機制保障。
《條例》明確糧食安全實行黨政同責,加強對本市糧食安全保障工作的組織領導,市、區人民政府承擔糧食安全的具體責任;市、區人民政府將糧食安全保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糧食物資儲備、規劃資源、發展改革部門組織編制倉儲、物流、加工等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國土空間專項規劃。
規范儲備管理發揮儲備“壓艙石”作用
政府糧食儲備是調節糧食供求、穩定糧食市場、應對突發事件、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條例》對本市政府糧食儲備體系進行了系統規范,明確了政府糧食儲備的總量規模、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要求,確保儲備糧食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堅持科學輪儲糧食,完善政府糧食儲備管理制度,執行儲備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制度,加強對儲備糧食的輪換管理,合理安排輪換進度。
為從源頭堵塞政府糧食儲備監管漏洞,防范糧食安全風險,《條例》明確承擔政府糧食儲備任務的企業或者其他組織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實行儲備與商業性經營業務分開。指導規模以上糧食加工企業建立企業社會責任儲備,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自主儲糧。
增強應急能力服務韌性城市建設
《條例》著力提高本市糧食應急保障能力,確保關鍵時刻糧食拿得出、調得快、用得上。
在市人大常委會審議時,加強本市糧食應急體系建設備受關注。《條例》要求市、區人民政府組織制定糧食應急預案,定期組織并開展應急演練和培訓。明確加強糧食應急保障中心建設,糧食物資儲備、交通、經濟信息化等部門應當采取措施提高本市糧食應急交通運輸能力和加工能力。健全糧食監測預警機制,加強監測分析,落實糧食市場異常波動報告制度。此外,《條例》還明確糧食應急處置措施以及應急狀態下單位和個人的配合義務,并對評估應急處置效果、完善應急預案等內容作出規定。這些舉措將有效提高本市糧食應急保障韌性。
構建節約機制貫徹節約減損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樹立節約減損就是增產的理念,推進全鏈條節約減損。”
《條例》貫徹糧食安全保障法、反食品浪費法的要求,在充分吸納各方面意見建議基礎上,增設了“糧食節約\"專章,完善了本市糧食節約機制。一方面,明確糧食節約的總體要求,以及發展改革、農業農村、糧食物資儲備、市場監管、經濟信息化、商務、機關事務管理等部門的糧食節約職責。另一方面,聚焦糧食生產、儲存、運輸、加工、消費等重點環節,明確節糧減損的具體措施和要求。同時,規定本市加強糧食節約宣傳教育和科學普及,增強公眾節糧意識,形成全社會節糧、愛糧的社會氛圍。
健全監督考核壓實糧食安全責任
有效的監督考核是確保糧食安全保障責任各項措施落實到位的重要保障。
《條例》構建了全方位的監督考核體系,發展改革、農業農村、糧食物資儲備等部門加強對糧食生產、儲備、流通、加工等環節的監督檢查,并建立糧食安全監管協調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同時,《條例》還明確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在糧食安全保障工作中的職責,將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落實情況納入考核評價內容。對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工作責任落實不力、問題突出的,上級人民政府可以對下級人民政府主要責任人進行責任約談;對不履行糧食安全保障工作職責或者有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行為的,依法處分負有責任的領導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
抓好“收儲供管節” 更好保障糧食安全
8月1日上午,在市人大常委會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沈紅然表示,《糧食安全保障條例》立足上海超大型糧食消費城市這一最大實際,圍繞提升本市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核心目標,體現出高質量、有特色、可實施。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作為本市糧食行政主管部門,將聚焦主責主業,認真做好貫徹落實,在具體工作中抓好五個方面。
四是“管好糧”。深化依法管糧,
一是“收好糧”。加強收購部門協同,主動延長收購服務時間,加強收購預約系統和收購信息系統建設,杜絕出現“排長隊、賣糧難\"現象,有效提高收購效率,讓數據多跑路,讓農民少跑腿。堅持以質論價,優化完善地產糧食“價補分離\"政策,統籌市場化收購和政策性收購,更好保障本市種糧農民利益。
二是“儲好糧”。堅持好庫放好糧,加強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和保護,結合“兩重”“兩新”“優質糧食工程\"等政策,協調推動市、區兩級糧庫項目建設,提升基礎設施能級,進一步夯實本市糧食安全保障基礎。堅持綠色儲糧,推動綠色倉儲提升行動,全市儲備糧庫綠色倉儲技術應用覆蓋率達到 100% 。堅持科學輪糧,完善政府儲備糧管理機制,優化儲備結構,合理安排輪換進度,保持常儲常新。
三是“供好糧”。一方面抓常態,加強“上海好糧油\"區域品牌建設,結合儲備吞吐調節、產銷合作等,保持量足價穩質優,保障市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發揮大市場、大流通和科技創新等優勢,推動本市糧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構建高效快捷現代糧食物流體系。另一方面抓應急,協同有關部門加強糧食應急能力尤其是應急運輸、加工能力建設,科學布局糧食加工業,推進長三角區域糧食應急保障中心建設,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有效提升區域糧食應急保障韌性。

強化糧食市場監測、政策性糧油庫存檢查、糧食質量安全監管等,健全跨部門、跨區域協同監管機制,規范糧食領域涉企檢查,維護糧食流通秩序。強化智慧管糧,充分運用糧食省級平臺和智慧糧庫建設成果,加強信息化穿透式監管,實現儲備糧來源可溯、庫存可查、去向可追。加強考核監督,全面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把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工作做得更扎實、更托底、更牢靠。
五是“節好糧”。積極做好法規實施后的學習宣貫,促進全行業全社會形成知法學法、守法用法、愛糧節糧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