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意見征詢走進直播間,普通市民動動手指就能參與意見征詢,并圍繞法規草案與法學專家、一線執法者互動。8月7日下午,普陀區曹楊新村街道基層立法聯系點率先開辟“立法民意直通車\"數字平臺直播功能,圍繞《上海市食品安全條例修正案(草案)》開啟了一場“屏對屏\"的民意直通之旅。截至目前,超2000人次參與草案修改意見建議征詢,線上平臺已收到400余條“金點子”,這場帶著民意熱情的立法協商正讓全過程人民民主變得可觸可感。
首播上線三大“權威聲線”解碼立法背后的民生關切
此次是上海的基層立法聯系點首次通過自有數字平臺開展立法直播。鏡頭前,條例修正案草案起草者之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法規處副處長吳仁華從修改的背景和主要內容詳解“為何修法”。面對主持人的追加提問,吳仁華強調:新條例將明確“互聯網 + 明廚亮灶\"的標準,要求入網餐飲商家必須公示關鍵操作區實時畫面;針對“幽靈外賣\"亂象,新增網絡平臺對商戶資質的“穿透式審核\"條款;條例修正案草案明確配備專業食品安全監管團隊的要求,將有助于強化網絡交易平臺的食安責任意識。
普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陳佳琳從執法者的角度,結合條例新修改的內容,詳細介紹了普陀在相關工作中的積極實踐:“互聯網 + 明廚亮灶\"是市場監管部門為積極應對外賣服務企業迅速發展對食品安全監管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而主動采取的一種高效監管舉措,年底前普陀區將實現外賣平臺“透明廚房\"全覆蓋;條例修正案草案在總結前期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將“外賣食安封簽\"的要求作為強制性條款,從法律層面提高外賣服務企業的食安責任意識,提升監管效能。
最后,華東政法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黨委書記、教授童瀟從壓實安全責任、關注更多細節、適應新的形勢三個方面進行了總結,條例修正案草案對行業監管的成員部門、創新食安監管技術手段等內容進行了補充完善,諸多細節的調整看似一小步,實則邁出了保障民生、守護安全的一大步。

創新實踐基層立法征詢從“單向收集\"到\"雙向互動”
這場直播,不僅是食品安全立法修法的“科普課”,更是基層立法聯系點數字化轉型的“樣板間”。
作為上海首批基層立法聯系點之一,曹楊新村街道基層立法聯系點此前已通過人大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實踐站、立法信息采集點開展民意收集,但受限于時空因素,參與范圍有限。此次“立法民意直通車\"數字平臺上線直播功能,打破了“線下\"的物理邊界一居民打開手機就能\"云參會”,覆蓋人群包含各行各業、各年齡段。
“首播是個新起點。\"曹楊新村街道基層立法聯系點負責人透露,下一步將把直播場景向更深更廣的民生領域延伸,強化“民意熱詞分析”,深化法言法語和群言群語的雙向轉化,把碎片化建議集成為立法參考,讓所有來自基層的聲音都能通過立法參與得到應有的關注與回應。
從“立法聯系點\"到“云端直播間”,從“單向收集”到“雙向互動”,當食品安全的“民生關切\"遇上數字化的“民意直通車”,曹楊新村街道基層立法聯系點用一場帶著民意熱情的立法直播證明,全過程人民民主在人民群眾“多參與、能理解、提建議\"的實踐中愈發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