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折射思想,關乎作風,影響事業成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力倡“短、實、新”文風,推動黨風政風為之一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為新時代立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立法文風作為立法理念、價值導向的直接體現,既是法治精神的“語言載體”,更是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站穩人民立場的“情感橋梁”。近年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胸懷“國之大者”,聚焦群眾期盼、回應時代之問,在地方立法實踐中形成了“立意高遠、因時應需、表達親和、民心共鳴\"的鮮明文風特質。
命名點晴:立意高遠、開宗明義
法規名稱是法規的“眼睛”,是理解立法主旨的鑰匙。2021年5月出臺的《上海市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條例》,其名稱擬定體現了立法者對核心價值的精準把握。
為何聚焦“紅色資源\"?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初心始發地,上海紅色底蘊深厚。紅色資源\"內涵更廣,涵蓋物質與精神財富,相較于“紅色文物”“紅色文化遺址\"等表述,更具系統性和全面性。
為何突出“傳承弘揚”?作為全國首部在名稱中突出體現“傳承弘揚\"的地方立法,該條例不僅設專章(占全文四分之一篇幅),更將其置于“保護管理\"之前,旗幟鮮明地傳遞\"以文化人、鑄魂育人\"的立法導向。保護利用是基礎,傳承弘揚是升華。唯有緊緊抓住“傳承弘揚\"這個靈魂,才能讓紅色資源既成為歷史的記錄者,又化作照亮未來的精神火炬,在新時代持續進發磅礴偉力。
條例實施以來,市區兩級協同保護機制高效運行,首批保護名錄權威發布,《光榮之城——上海紅色印跡》籌備編纂,思政“金課\"在各大中小學與各類紅色場館生動開講……紅色資源正持續釋放凝聚人心、激勵奮進的強大力量。

形式靈活:因時應需、務求實效
高質量立法貴在立意高遠、命題精準,更需因時應需,既要構建“大塊頭\"的系統法規,又需運用“小快靈\"的精準解法,以靈活的立法形式精準對接治理需求,確保管用有效。
“大塊頭”應超大城市治理之需。面對超大城市治理的系統性挑戰,綜合性法規支撐不可或缺。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與城市氣象服務需求提升,制定于20年前的氣象實施辦法已難適應超大城市精細化治理要求。2024年9月,市人大常委會“廢舊立新”,出臺《上海市氣象條例》,展現系統效能:體系化重構,將氣象設施建設和管理、氣象預報和預警、氣象災害防御、公共氣象數據開放和應用等核心環節納入統一制度框架;聚焦超大城市特點,建設氣象探測“一張網”,破解空間資源緊張約束下氣象設施布局難題,推動氣象服務向多元、精細、精準方向升級;強化創新賦能,首創專章規定公共氣象數據開放與應用,前瞻性設計規則,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在氣象領域的深度應用。
條例實施后成效顯著:2025年上海市人工智能氣象應用創新中心啟動建設,人工智能氣象模型“雨師”“扶搖\"汛期前投入運行,強對流預警提前15分鐘以上,氣象預警信息5分鐘內送達…上海正通過氣象數據共享、數字孿生場景、精準預警等創新,打造超大城市智慧氣象防災減災新標桿。
“小快靈\"力促區域禁捕協同。2021年,為落實長江大保護戰略,由上海牽頭起草,長三角三省一市人大常委會協同出臺了關于促進和保障長江流域禁捕工作若干問題的決定,該決定堪稱“小快靈\"典范:條文精干,全文僅十一條,不設章節,各地結合實際補充細化條款;出臺高效,從動議到出臺僅2一3個月,當年4月1日四地同步施行后,次日即聯合啟動執法檢查;協同有力,四地在決定名稱、體例結構、核心條款、生效時間上嚴格保持一致,被譽為“用一個聲音立法”。

決定靈動制定,快速實施,強力推進,加之四地新聞媒體廣泛報道,掀起了“不捕、不賣、不做、不吃\"長江野生魚類的熱潮,長江水域生態環境有效改善,水生生物資源呈現恢復向好態勢。
語言親和:貼近群眾、一聽就懂
立法是規則的制定,更是共識的凝聚。讓“法言法語”化為“民言民語”,法治精神方能融入生活。
2019年1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獲高票通過,標志著上海生活垃圾治理進入法治化新階段。如何讓市民清晰理解分類要求?條例在分類標準命名上尤見匠心:明確生活垃圾分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濕垃圾”“干垃圾”四類。征詢立法意見時,有建議提出用“有機垃圾”“廚余垃圾\"替代“濕垃圾\"以求科學精準。但綜合評估認為,上海市民早已習慣“濕垃圾\"的提法,名稱替換雖“科學”,卻會增加市民辨識成本,不利實踐推進:其一,上海生活垃圾中食源性易腐垃圾(即“濕垃圾”占比過半,以“干濕分類\"為基礎的\"四分類\"標準符合實際;其二,上海自1999年探索垃圾分類,歷經多個版本,2011年在居住區率先推行以“干濕分類\"為基礎的\" 2+X 模式,2014年《上海市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辦法》明確“四分類\"標準,“濕垃圾\"等概念已深入人心。最終,在國務院垃圾分類方案指導下,上海立法沿用本地化“四分類\"標準。
術語壁壘拆除,條文便接了地氣;話語聽懂了,行動才跟得上節奏。條例實施半年,居民區垃圾分類達標率從 15% 躍升至 90% 以上。“濕垃圾\"這一源于生活的名稱承載著民生關切。法條由此不再是冰冷的指令,而成為市民身邊的“生活指南”聽得懂,才能做得到;做得到,才算立得牢。
民心共鳴:呼應關切、順應期盼
立法文風是立法為民理念的外化,無論命題如何精準、形式如何創新、表達如何貼近群眾,其核心始終在于回應社會關切、順應人民期盼,實現法治精神與民心民意的同頻共振。
??2024 上海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中的亮眼數據勾勒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實足跡: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88.5%,PM2.5 年均濃度降至28微克/立方米,河湖水質優良比例躍升至 99.3% ,發現1個新物種和149個新記錄物種。這些數字背后,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鮮活實踐,更是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的有力證明。
伴隨生活水平提高,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綠色低碳轉型的期盼更加強烈。2025年7月,《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美麗中國上海典范的決定》應時而生,為新征程上海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統領性法治指引。
該決定既搭建美麗上海建設的“四梁八柱”,作出原則性安排和框架性規定,更飽含民生溫度,以細致條款回應群眾期盼:從“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加強長江口及黃浦江上游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守護群眾“水缸子\"安全,到以“持續抓好群眾身邊關鍵小事,著力解決油煙、噪聲、惡臭等污染擾民問題\"破解民生“煩心事”,再到倡導“全面推進‘光盤行動’”“依法禁止、限制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引領綠色生活新風尚立法筆觸緊貼民心脈動,旨在激發全民參與熱情,人人樂享普惠,凝聚起共建生態文明的磅礴力量。
從紅色資源條例聚焦“傳承弘揚\"畫龍點晴,到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堅持“濕垃圾\"親民表述;從氣象條例“大塊頭”構建超大城市智慧防災體系,到長三角禁捕決定“小快靈”攻堅區域協同難題,再到打造美麗上海決定緊扣民心所向一—市人大常委會在立法文風的守正與創新中,讓法規不僅成為行為的“硬約束”,更成為凝聚共識的“軟紐帶”。這種將人民立場、法治精神、時代使命融入字里行間的不懈探索,正是新時代地方立法“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精髓要義的生動體現,彰顯了良法善治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實踐偉力,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法治新篇章提供了寶貴的\"上海樣本”。
(作者系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調研處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