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
近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以下簡稱“反不正當競爭法”),自2025年10月15日起施行。
一、完善關于混淆類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規定
明確以下幾種情況為混淆類不正當競爭行為:一是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響的“新媒體賬號名稱、應用程序名稱或者圖標”;二是擅自將他人注冊商標、未注冊的馳名商標作為企業名稱中的字號使用,引人誤認為是他人商品;三是將他人商品名稱、企業名稱、注冊商標、未注冊的馳名商標等設置為搜索關鍵詞,引人誤認為是他人商品。
二、細化關于商業賄賂等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規定
一是在現行禁止實施賄賂規定的基礎上,增加單位和個人不得在交易活動中收受賄賠的規定;二是將虛假宣傳行為誤導的對象擴展為“消費者和其他經營者”,并加強對刷單炒信行為的規制;三是規定有獎活動開始后,經營者不得隨意變更有獎銷售信息;四是規定經營者不得“指使他人\"進行商業低毀。
三、完善關于網絡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規定
一是明確經營者不得利用數據和算法、技術、平臺規則等實施有關不正當競爭行為;二是增加關于侵害數據權益的禁止性規定;三是明確經營者不得濫用平臺規則實施虛假交易、虛假評價或者惡意退貨等行為;四是增加規定平臺經營者處置平臺內經營者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義務。
四、增加關于解決拖欠中小企業賬款問題的規定
一是規定大型企業等經營者不得濫用自身優勢地位,要求中小企業接受明顯不合理的付款期限、方式、條件和違約責任等交易條件,拖欠中小企業的貨物、工程、服務等賬款;二是規定大型企業等經營者濫用自身優勢地位拖欠中小企業賬款的,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監督檢查部門依法查處。
(來源:中國法院網,2025年6月27日)
地方

7月10日,安徽省第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安徽省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權益保障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規定為推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工作提供了法治支撐,共24條。
一是明確適用范圍和勞動權益內容。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是指線上接受互聯網平臺發布的配送、出行、運輸、家政服務等工作任務,按照平臺要求提供平臺網約服務,并獲取勞動報酬的勞動者;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權益包括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取得勞動報酬、休息休假、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接受職業技能培訓、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益。
二是強化政府職責。明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交通運輸部門、市場監管部門、商務部門等主管部門職責;明確政府有關部門完善綜合執法體制機制、加大監督檢查力度要求;支持企業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按照規定給予企業和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補貼等。
三是注重社會關愛。明確對工作等方面成績突出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對遭遇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事件,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嚴重困難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依照社會救助法律法規給予臨時救助。
四是細化企業責任。要求企業從合理確定工作量、多方聽取意見建議等角度制定算法、開展勞動安全衛生教育、建立健全應急預案、預防安全生產事故、按照規定做好社會相關工作、建立健全勞動者申訴和客戶投訴機制等方面,充分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合法權益。
(來源:安徽人大官網,2025年7月22日)供稿:上海市立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