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2年11月7日,陽翰笙出生于四川省高縣羅場鎮的一個絲茶商人家庭,從小愛看川戲,廣泛涉獵古代詩詞、散文和歷史典籍。1922年夏,陽翰笙與同縣好友李碩勛等自發組織成立“四川省社會主義青年團”,領導學潮,反對尊孔讀經和軍閥委派的官僚校長。學潮失敗后,陽翰笙被開除學籍,并遭到地方政府通緝,于是遠走上海。
1924年,陽翰笙考入上海大學,成為瞿秋白、鄧中夏、蔡和森、張太雷的學生,接觸到馬列主義書籍。1926年,在大革命的洪流中,陽翰笙進入廣州黃埔軍校任政治部秘書兼教官,在政治部主任周恩來領導下工作,參加北伐戰爭、南昌起義,成為一名文武全能的干部。
1928年3月,陽翰笙第一次發表自己的小說《馬林英》。此后,他源源不斷地創作短中篇小說,所寫作品多展現當時的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1929年秋,中共中央決定聯合魯迅等進步作家成立統一的左翼文藝組織。陽翰笙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籌備組十二人成員之一,先后擔任左聯黨團書記、中共中央文委書記和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黨團書記,為團結和組織左翼作家,推動革命文藝運動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30年10月,陽翰笙出版長篇小說《地泉》。該書是左翼文學的代表作,是一部由《深人》《轉換》和《復興》三部中篇小說組成的長篇小說,三部中篇小說之間既有內在聯系,同時也是獨立的。《地泉》描繪了廣闊的社會圖景,表現群眾場面頗有力度,但沒有像樣的人物與故事。
兩年后,《地泉》再版,陽翰笙特地請茅盾為之作序。茅盾直言不諱地說:“你的書是用革命公式寫成的,要我作序,我只有毫不留情地批評它。”陽翰笙坦然地笑了笑說:“批評也是好事!”依然懇求茅盾寫序。茅盾果真在序中批評道:“缺乏對于社會現象全部的、非片面的認識而只是‘臉譜主義地去描寫人物,而只是‘方程式地去布置故事,則雖有相當的藝術手腕,而作品的藝術的功效還是會大受削弱….”
茅盾以為自己的批評如此尖刻,陽翰笙一定不會采用此序。不久,再版的《地泉》正式出版。茅盾翻開一看,自己那篇批評文章竟然只字未動地印在里面。茅盾捧書良久,不禁感慨:“雅量,真是雅量!”此事亦成為左翼文學史上著名的“自我批判\"案例。
創作小說之余,陽翰笙開始嘗試寫電影劇本。1933年,他為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創作電影劇本《鐵板紅淚錄》,這是他的第一部電影劇本。該片由洪深執導,王瑩、陳凝秋、王征信、謝云卿、朱孤雁等領銜主演。陽翰笙根據他所熟悉的家鄉生活構思了電影故事,既描寫封建惡霸的壓榨(“鐵板”和農民的反抗,也穿插了一段感人的戀愛悲劇(“紅淚”)。
陽翰笙(二排左)和郭沫若(二排右)與抗日宣傳隊員

從此,陽翰笙一發不可收,接連創作和改編了《生之哀歌》《逃亡》《新娘子軍》《生死同心》《草莽英雄》《夜奔》《塞上風云》《日本間諜》《八百壯士》等電影劇本。其中,《塞上風云》講述蒙漢兩族團結抗日的故事,1940年由中國電影制片廠攝制完成,成為抗戰電影中的經典。懸疑電影《日本間諜》改編自意大利情報員樊思伯1939年出版的回憶錄《“神明的子孫”在中國》,陽翰笙開創性地將真實間諜回憶錄轉化為類型電影,為抗戰宣傳提供了新范式。《八百壯士》以謝晉元率領戰士們堅守四行倉庫的英勇事跡揭示中國不會亡的真理,極大地鼓舞了全國抗日軍民奮勇殺敵的決心與信心,激發了民眾的愛國熱情,是抗戰時期極具影響力的電影之一。
此外,陽翰笙在話劇領域耕耘亦深,好戲頻出。1936年5月,他與田漢合作發表獨幕話劇《晚會》,同年編寫四幕話劇《前夜》。而陽翰笙在話劇領域的高峰是1937年8月完成的五幕歷史話劇《李秀成之死》。該劇以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堅守天京的事跡為原型,1938年春在漢口天聲舞臺首次公演,首次風靡一時。《李秀成之死》劇本由華中圖書公司出版,劇本一經發布,國內專業劇團和業余劇社爭相上演,成為各劇社的看家戲。
當時曹禺、戴涯(1909—1973,著名話劇演員、導演)創辦的中國戲劇學會正在西安進行抗日宣傳演出。陽翰笙專門寫信給戴涯,希望他能來武漢出演《李秀成之死》中的主角忠王李秀成。而戴涯正忙于公演大型話劇《黃花崗》,答應晚些時候再去武漢。后來,戴涯在西安演出《李秀成之死》,他表演李秀成拔劍自刎前,滿懷激情地用三杯酒祭奠太平天國的領袖和將士時,大段的臺詞吟誦得蕩氣回腸,一氣呵成。每演到此,全場總會報以雷鳴般的掌聲,觀眾們熱淚盈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