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7年七七事變后,周恩來率中共代表團上廬山,將《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送交蔣介石。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該宣言。23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對中國共產黨宣言的談話》,承認了共產黨的合法地位,稱“此次中國共產黨發表之宣言,即為民族意識勝過一切之例證”,并稱國共兩黨“皆已深切感覺存則俱存,亡則俱亡之意義”。至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開始。
既然已經昭告天下國共合作,在政府框架和軍隊層面上,該怎樣與共產黨進行合作?蔣介石很清楚,多少要給共產黨一些大面上的職位,否則交代不過去。
1938年初,為了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蔣介石改組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事委員會下設軍令、軍政、軍訓、政治四個部。陳誠被任命為政治部部長。政治部下設秘書處、總務廳、第一廳、第二廳、第三廳和設計委員會等部門,主要職責是掌管軍隊的政治訓練,國民軍訓、民眾組訓及戰地服務,宣傳及政治情報等工作。
為表示對國共合作的誠意,蔣介石要求陳誠親自登門拜訪周恩來,請其出任副部長,分管宣傳工作,授予中將軍銜。蔣介石有自己的考量:周恩來及中共在動員群眾、宣傳組織方面有豐富的經驗。抗戰宣傳急需借助中共的動員能力激發民眾的抗日熱情,
22G4N 年 x 紅 1 中1 小祖 心 T 好 1 元 ! 8 T業
既能為國民政府塑造“團結抗戰”的形象,凝聚民心,又能向國際社會尤其是蘇聯證明中國統一戰線的穩固,有利于進一步爭取外援。
與此同時,行政院院長孔祥熙也看中周恩來,命副院長張群出面,邀請周恩來到行政院任職。周恩來和中共代表團研究后認為,國共合作的組織形式和共同綱領都沒有解決,去行政院或政治部任職,實際上起不了什么作用,只能給國民黨裝點門面。因此,周恩來再三推辭,說做副部長可能引起兩黨摩擦,恐不妥。蔣介石仍然堅持要周恩來擔任副部長,并說:“不要怕摩擦,可以避免摩擦。政治工作方針是加強部隊,發動民眾。副部長職權可明確規定,能負其責”
陳誠還效法劉備三顧茅廬,屢次登門拜訪,殷勤邀請。最終,中共中央來電,指示:政治部屬軍事范圍,為推動政治工作,改造部隊,堅持抗戰,擴大我黨影響,可以去擔任職務。如果屢推不干,會使蔣(介石)陳(誠)認為共產黨無意相助,使反對合作者的意見得到加強。于是,周恩來決定擔任政治部副部長之職,是為抗戰初期國共合作的標志性事件。這也是抗戰期間共產黨人在國民黨軍政部門擔任的唯一要職。
然而,蔣介石邀請周恩來任職,實際上只是為表示國民黨已“改組政府機構”,做做樣子,私下卻另有打算。他在1938年2月的日記中曾說:“使共黨干部在中央體制內服務,漸消其獨立性。\"蔣介石也任命了“第三黨”的負責人黃琪翔為副部長,象征多黨合作。1930年,黃琪翔與國民黨左派領袖鄧演達等共同創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中國農工民主黨的前身,當時被稱作“第三黨”)。
蔣介石給二人以空頭官銜,實權卻掌握在蔣介石的親信陳誠、賀衷寒、康澤等手里。
同蔣介石打過長期交道的周恩來當然不會上當。向陳誠表示接受政治部副部長職務后,周恩來馬上提出,要將他擬起草的政治工作綱領送呈蔣介石并獲批準后,他才能就職,否則思想、言論、行動都不統一,不好辦事。他分管第三廳,負責把抗日宣傳工作搞好。
周恩來擔任政治部副部長后面臨的首要任務是確定第三廳干部人選,制定第三廳的工作方針。上海成為孤島以后,武漢成為抗日救亡運動的中心。全國各地涌入武漢的文藝界知名人士、愛國知識青年很多。他們的生活大都沒有基本的保障,但他們的抗日熱情都很高。周恩來考慮如果把他們收攬進第三廳,能夠壯大抗日陣營的宣傳隊伍,推動全國抗戰的廣泛開展;同時也可以進一步讓他們了解中共團結一致,共同抗日的主張。因此,政治部建立后,周恩來同陳誠、黃琪翔等國民黨政要及中共代表團的博古、董必武等人多次商議第三廳的組織機構、人員安排、宣傳方針、活動方式等問題,對民主黨派人士和社會賢達做了大量的說服動員工作。
陳誠一直是指揮槍桿子打仗的,不熟悉政治工作,只得同意周恩來的意見。而黃琪翔枉擔虛名,沒干幾個月就調往第二十六集團軍擔任總司令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