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月樵

辛亥革命前后,上海戲曲界出現了一位家喻戶曉的風云人物,他的傳奇生涯和慷慨義舉長期為人們稱道。他便是潘月樵。潘月樵一生與戲曲表演結緣,于絕大多數藝人而言,舞臺僅是一方獻藝之地,而他則不然,他突破單純的名伶角色,賦予自身“鐵肩擔道義”的另一重身份,以舞臺為陣地,化演出為利器,致力于中國的進步事業,開伶人參加革命之先例,堪稱“梨園革命家”。
潘月樵,藝名小連生,江蘇甘泉(今揚州)人。他早年喪父,家貧,八歲時北上,入戲班投師學藝。初習郴子文武老生,后改學京劇老生,師從著名的三慶班頭牌老生、有“活馬超”之譽的夏奎章。十二歲時開始登臺演出,因有天賦,藝術造詣日深,別創新聲。因嗓音略帶嘶啞,他更注重表演藝術,擅長通過人物塑造,展現角色豐富的內心世界。他熱衷于傳統戲劇的創新,堪稱勇立潮頭的趕海人,是海派京劇的創始人之一。
大梁,受聘于上海“天仙茶園”(上海的舊式戲園稱“茶園”),由此開啟了他演藝生涯的勃發時代。他這一演就是二十載。也許是與生俱來的信仰,抑或受到西風東漸的影響,作為一個傳統藝人,潘月樵有著與眾不同的精神境界。他以舞臺為媒介,通過改編作品宣傳新思想。比如,他編演的新劇《潘烈士投海》《黑奴吁天錄》等,對喚醒民眾的民主和民族意識,有著教化作用,可謂“將軍決勝,豈止在戰場”。潘月樵不斷推出新戲,沖擊著觀眾的視覺和心靈,因此紅遍上海灘。
創辦“新舞臺”
1886年,十七歲的潘月樵南下,雖稚氣未脫,卻已獨挑
1906年,潘月樵改換門庭,與師父夏奎章的四位公子夏月恒、夏月珊、夏月潤和夏月華搭班,在位于四馬路大新街口的新丹桂茶園演出,持續著他們在舞臺上的美譽。1908年10月26日,是舞臺藝術界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以此為分野,新式劇場在上海橫空出世一一潘月樵與夏氏兄弟等人在南市十六鋪創辦了“新舞臺”。是為中國第一座近代劇場。
新舞臺,顧名思義,就是一掃舊式茶園模式,以全新姿態啟幕:傳統戲園三面開式舞臺改為鏡框式扇形舞臺,整個劇場平面呈橢圓狀;觀眾席的方桌、茶座改為長排連椅,觀眾席逐次升高,改善了觀劇效果,讓看戲成為劇場的主要功能;應用新式燈光、布景等國外摩登流行形式,在舞臺美術上營造出一種獨有的氛圍,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不僅如此,新舞臺實行售票制,廢除了隨意吃喝、拋手巾、要小費等舊俗,使得劇場整體環境大有改觀,文明觀戲漸成風尚。
新舞臺創設的同時,對京劇推陳出新。排演的新劇一幕幕上演,比如《四收關勝》《八戲迷傳》《新蕩湖船》《賣橄欖》《目蓮救母》《血手印》等,精彩紛呈。其中連續劇《新茶花女》,更是場場爆滿,久演不衰。1912年的《民立報》曾對此刊文贊賞,稱其\"皆足動人耳目”。
辛亥革命前后,新舞臺還演出過不少宣傳革命與反帝反封建的時裝新戲,以開啟民智,如《宦海潮》《鄂州血》《秋瑾》《中國國會萬歲》等,針砭時弊、諷刺惡習、革除陋俗,上海也因此成為近代文明戲的重要發源地。
在戲曲改良中,潘月樵當仁不讓,“開通社會之先聲”,為這一國粹的光大譜寫新曲,貢獻尤多。其唱詞中的勸世警言蘊意綿長,喚醒幾多時人,為辛亥革命的輿論宣傳,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上海同盟會領導人陳其美曾予以高度評價:“藩、夏諸君于伶界夙負聲譽,數年以來專事排演新劇,感化社會,其影響所及,能使國民心理趨向共和。”
新舞臺閃亮登場,唯“新\"取勝,一時生意奇好,吸粉甚多,搶走了不少戲迷。為了分得這杯羹,一時間上海各茶園競相模仿,興建新式劇場并改稱“舞臺”,先后有文明大舞臺、風舞臺、丹桂第一臺、新新舞臺、天蟾舞臺等步其后塵。
在新文化、新思想的民主思潮影響下,潘月樵率先改藝名為真名,提高伶界人格地位,并改稱伶人為藝員。伶界藝人又集資籌建“梨園公所”,他們自此有了自己的行業組織,其舊址就位于今上海黃浦區方浜中路五百九十三號。
此外,潘月樵與夏氏兄弟等人還創辦了中國戲曲史上第一所由藝人開設的學校—上海榛苓學堂(后改為小學),“榛\"乃樺木科落葉灌木,榛樹上生長的球形堅果稱作“榛苓”。取此名稱別有寓意,是希冀老一輩藝人要為培養接班人而不斷努力,結出累累碩果。伶界子弟可免費入該校修文習藝。為了使京劇老藝人故去后能有長眠之所,潘月樵發起在新舞臺唱會戲三天,所進款項購得真如寺一塊荒地,作為梨園公墓,伶界同人可免費安葬。這一切善舉,皆體現了藩月樵這位伶界領袖的執事能力和良苦用心。
開伶人參加革命之先例
本為著名藝人的潘月樵,以唱戲為生,貌似與革命無交集。但恰恰正是這位舞臺上的卓越表演者,胸懷大義,在辛亥革命上海光復中,身先士卒,參與攻打江南制造局的戰斗,開伶人參加革命之先例。
潘月樵以梨園公所理事長的身份投身辛亥風云。他親至戰斗一線,躬臨槍林彈雨,為革命而戰,這在戲劇界前所未有。他不僅是一個伶界巨子,更是一位真正的戰士一未有戎裝穿在身,卻是英勇赴前驅。誠如一首竹枝詞中所寫:“汗馬功勞戲里看,有誰真個跨征鞍。裹創力戰夸雄武,潘月樵真敢死團。”
潘月樵不是孤勇者,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一批藝人加入他所領導組織的梨園敢死隊,包括他的兩個兒子小黎青、小六子,他的弟弟潘少棠及夏氏兄弟。他們皆以商團身份出現在隊伍中,成為光復上海的重要力量。這是舞臺藝人首次直接參加軍事行動,他們不避艱險,不顧身家性命,為革命奮斗的精神,為戲劇界樹立了熠熠生輝的榜樣。
上海光復對辛亥革命的整個局勢有很大影響,而占領江南制造局則是上海光復的關鍵。江南制造局創設于同治初年,是當時全國最重要的軍火制造廠。若能將其拿下,不僅革命黨人一舉定鼎申城,還將切斷該局對各省的軍火供應,有力地支援長江中下游的革命大業。
1911年11月3日,為響應武昌起義,同盟會、光復會和商團攜手發難,打響了上海光復之戰。下午3時,閘北、吳淞先后為革命黨人順利拿下。隨后,陳其美率敢死隊百余人進攻位于南市的江南制造局,遭遇清軍官兵頑強抵抗,未能得手,戰斗一時陷入膠著。若不盡快解決,將影響后續行動。事不宜遲,時不我待,陳其美遂只身闖入江南制造局,試圖說服守軍放下武器,反戈一擊,結果被拘押,命懸一線。
得知進攻江南制造局失利,民軍群情激憤,經會商后決定迅即組織援軍,重新部署兵力,抱破釜沉舟之志,即夕奏功。午夜時分,商團兵分兩路,徑直向江南制造局疾行,并實施前后夾擊。光復會李燮和聞訊后,亦率部馳援。正門清軍裝備精良,利用有利地形居高固守,以致久攻未克。情急之中,在場的伶界商團領隊潘月樵發現門側有木制柵欄,他靈機一動,建議采取火攻,這樣可減少傷亡,易于突入。附近的一些雜貨鋪店主聽聞,自動捐助火油多箱。潘月樵習武多年,雖已年屆不惑,但功夫不減,遂借助道具蹦至墻上,和其他進攻人員一起炸開圍墻,縱火啟門,守軍一時陣腳大亂,紛紛敗逃,潘月樵帶頭順勢沖進江南制造局,就此立下首功。戰斗中,“其臂臀受傷不自覺,其衣褥血染皆赤”,但他置之度外,奮勇向前。有竹枝詞贊許道:“兵工廠接滬軍營,革命風潮一夕驚。可笑官場張楚寶,不如伶界小連生。\"詩中所指張楚寶乃江南制造局總辦,而小連生即是大名鼎鼎的潘月樵。
辛亥革命先驅李英石之子李宗武在《辛亥革命上海光復紀要》一文中有此描述:在攻打制造局時,在猛攻不克、敢死隊員傷亡慘重的情況下,伶界商團領導人潘月樵發現只有采取火攻才有可能突破后門。在他的建議下,商團縱火焚燒,出其不意沖進制造局,救出陳其美,為辛亥上海光復奠定了基礎。潘月樵因此立下赫赫戰功。
以演反派人物著稱的電影明星洪警鈴在其《影壇生涯》一書中亦寫道:“那夜,愛國藝人京劇演員潘月樵最勇敢,他第一個沖出去,于是十八角星旗掛了起來,上海起義成功了。”
京劇大師梅蘭芳對他亦有一番評價:潘月樵是伶界商團負責人之一,他積極奔走于陳其美、沈縵云、李平書之間,出力甚多,商團攻破制造局,潘月樵的功勞是不小的。
潘月樵因在攻打江南制造局中立下汗馬功勞,被軍政府授予少將軍銜,這在梨園界是絕無僅有的殊榮,一時傳為美談。但他功成不居。其后,潘月樵被委任為上海軍政府調查部部長,淡泊名利的他捐俸從公,毫無戀棧之心。1912年1月,孫中山賜他鐳金勛章,上書“月樵先生鑒:急功好義,孫文贈\"字樣,加以褒獎。


2月23日,潘月樵等通過滬軍都督陳其美,經由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核準,成立上海伶界聯合會,其宗旨為“改良舊曲,排演新戲,表揚革命真詮,發闡共和原理”。孫中山盛贊此舉,他于3月11日復文:“潘月樵、夏月珊等啟導伶界,有功社會,一片婆心,實堪嘉尚,所請各節,既經滬都督批準在案,自無不合之處,應準其開辦。至于奪獲制造局有功,自應受賞。”另親筆題贈“現身說法”匾額,以表彰其功勛。
慷慨好義助革命
1911年11月滬軍都督府成立以來,財政捉襟見肘,雖多方節儉,仍入不敷出,每日僅軍需支用,就需三萬元大洋之多,一旦軍餉告竭,其禍不堪設想。有關上海之安危,大則關系到全局成敗,小則關乎各人之切身利害,所以必須盡快設法籌措,以解困窘之圍。遂以勸捐助餉為請,求助于滬上全體商民同舟共濟,以盡國民一分子之忱。并表示,唯目擊時艱,重累我同胞,實是方不得已之舉,還蒙好義者所共諒。
一句\"同享共和”,溫暖眾人之心,令助餉者踴躍捐輸。各界各業各人,情況不一,條件有異,采取的方式亦不盡相同。但感情無二,皆熱心奉獻,誠意可嘉。作為伶界領袖的潘月樵,與夏氏兄弟等多次利用舞臺籌款捐助,慷慨好義,不遺余力。新舞臺在這年12月9日的《申報》上專門刊登了一則演戲助餉廣告,所言質樸,充滿拳拳愛國之心:“本舞臺開設以來,對于公益事宜無不贊助。頃承吳鐵城、邱子寄、張漢杰、黎玉山、汪漱塵、陳勒生、張叔良、張無塵諸君來函,以武漢起義軍餉浩繁,凡屬國民均有協贊義務。九江為海、陸兩軍薈萃要地,尤應特別寬籌,俾資接濟。除聯合各界共同籌措外,特屬本舞臺設法協籌云云。本舞臺極表同情,特訂本月十八晚開演改良新劇。入場券每張售洋一元。是晚所演戲資,悉數匯交九江軍政分府,聽候撥用。為特廣告各界熱心諸君暨壽母、名媛,屆時務乞惠臨,共贊斯舉….”
潘月樵以及夏氏諸兄弟極具舞臺影響力,一時引得觀者如潮。他們聯袂登場,各自拿出絕活,爭奇角勝,是叫好又賣座,贏得滿堂喝彩,座客盡為流連。潘月樵等為籌款極盡能事,深得贊譽。
1912年1月24日,潘月樵等人再次在新舞臺發起為革命軍助餉義演,演出劇目為全本《翠屏山》和《時遷偷雞》。為了感謝前來捧場的觀眾,諸位演員格外賣力,演出高潮迭起,謝幕時更是掌聲雷鳴。
至于個人捐款,潘月樵毫不吝嗇,帶頭捐輸千元。誠如他在致滬都督書中所言:“(陰歷)九月十三之役,月樵亦親歷炮火,稍盡義務,偶為敵彈傷足,不得不杜門養疴。但每讀日報,見江寧戰事,殊有身欲奮飛病在床之憾。今喜全城光復,滅此兇殘,所謂天心、人心,無二致也。月樵既未能身歷戎行,以盡國民之職,而毀家助餉,豈肯讓美于前人?擬俟賤恙小,即拼湊千金,聊助餉糈,盡蟻馱一粒之枕,并為殷實紳商先導焉\"潘月樵的這番謙辭令人感佩,其仁者大義更讓人銘記。
其后,孫中山等國民黨人于1913年發動二次革命討袁,潘月樵同樣義無反顧,捐資助戰,堅決反對袁世凱。革命失敗后,潘月樵遭通緝,裝扮成僧人才得以脫逃,而家財則被悉數抄沒。
1923年,潘月樵曾再登新舞臺(已遷至上海黃浦九畝地)演出,因久疏舞臺,號召力大不如前。1928年,潘月樵病逝于江蘇常州。R
潘月樵戲裝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