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處主管對日宣傳和國際宣傳。具體工作包括編制對敵宣傳標語等宣傳品,并散發到敵占區;進行日語廣播;派遣人員前往俘虜收容所對日軍俘虜開展感化工作;選取六處印行的部分宣傳畫,加以世界語說明,寄往五十余國,爭取國際支持與同情,讓世界了解中國抗戰的情況。處長原擬請擔任,但當時遠在福建,遂改由來擔任。
第七處成立時間較晚,具體哪一天沒有明確記載。1938年5月徐煥升等飛往日本扔“紙炸彈”時,撰寫標語口號、印刷宣傳單等任務,均是第五處負責的。同年7月紀念全面抗戰一周年時,第三廳已開展了對日宣傳和國際宣傳活動,如協助日本反戰組織,編印《對敵宣傳須知》《對敵宣傳標語口號集》等。這些任務后來明確歸第七處負責。
郭沫若意識到對敵宣傳在戰爭中是極為重要的中心工作,采取了如下措施:一、研究敵情;二、指導各級工作并制作宣傳品;三、教育俘虜;四、組織日本士兵反戰。
第七處處長范壽康:從哲學家到宣傳指揮官
范壽康(1896—1983),浙江上虞(今紹興市上虞區)人,教育理論家、哲學家。字允藏。1913年,范壽康留學日本,先學醫,后改學教育學與哲學。留日期間,他閱讀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1921年在《東方雜志》上發表《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一文。1923年,范壽康回國,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輯。1926年起,歷任中山大學教授、春暉中學校長、安徽大學文學院院長。1933年至1938年,任國立武漢大學教授,主講哲學課程,傳播馬克思主義。1938年應郭沫若之邀,出任第三廳副廳長兼第七處處長。
第一科科長杜國庠:手掌心中的\"堅決”
第七處照例也分三科,第一科負責設計和日文翻譯,由杜國庠擔任科長。
杜國庠(1889—1961),廣東澄海人,曾用筆名杜守素、林伯修等。1919年,杜國庠畢業于日本京都帝國大學,后任教于北京大學;1925年先后任澄海中學、金山中學校長;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任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1935年至1936年被捕入獄。
杜國庠與田漢、陽翰笙都是好友,而且和田漢是獄友,二人有患難的交情。
杜國庠比田漢大九歲,田漢尊敬地稱他“大哥”。一次夜間提審,田漢路遇難友杜國庠。兩人沒有說話,杜國庠趁黑拉過田漢的手,在他的手心上寫下“堅決”二字。只見他兩眼放光,似乎在說:“讓我們以充分的精神迎接這夜半的審訊!”
事后,田漢作了一首《虞美人》送給杜國庠:
艷陽灑遍階前地,獄底生春意。
故鄉流水繞孤村,應有幽花數朵最銷魂。
由它兩鬢紛如雪,此志堅如鐵!
四郊又是鼓聲,我亦懶拋心力作詞人。
第二科科長董維鍵:黨中央派的干部
第二科主管國際宣傳,由董維鍵擔任科長。
董維鍵(1890—1942),湖南桃源人,曾就讀于桃源漳江書院、常德官立中學堂、湖南省立高等工業學校。1912年夏,董維鍵赴美留學七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回國之初,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董維鍵在湖南與何叔衡、徐特立、方維夏、朱劍凡等,從事改造舊教育、培養新人才的工作。
1924年,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董維鍵加入中國國民黨,先后擔任國民黨長沙縣黨部執行委員、國民黨湖南省黨部執行委員兼宣傳部長、湖南軍資委員會委員、湖南省教育廳廳長等。
1927年1月,董維鍵同謝覺哉、柳直荀等組成收回中華郵政管理權委員會,掀起聲勢浩大的收回郵政主權的運動,結束了外國人掌握湖南郵政管理權數十年的歷史。“馬日事變\"(1927年國民黨反動派在長沙發動的反共事件)后,董維鍵憤然脫離國民黨,并在武漢經郭亮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初,董維鍵由武漢到上海,被分配在黨中央機關做國際宣傳和情報工作。

1930年,董維鍵奉命組織中國工農通訊社,負責中共中央交通局新開辟的上海、香港、汕頭進入蘇區的秘密交通線工作,先后組織護送周恩來、劉少奇、葉劍英、瞿秋白、董必武、謝覺哉、林伯渠等領導同志到達蘇區,并將大批重要軍需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中央蘇區。與此同時,他還利用學者身份和社會聲望,團結上海的文化界人士,與國民黨反動派開展公開的合法斗爭,先后撰寫《紀念國難中抗日民眾的血誠》《中華民族的出路》等十多篇文章,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妄圖吞并中國的陰謀。另外,他還出版有近十部著作和譯著,在所得稿費中,除每月交兩百元黨費外,大部分用來撫養革命烈士后裔和接濟困難的同志。
1935年7月,董維鍵不幸被捕。作為重大政治犯被押往南京監獄,受盡殘酷的折磨。1937年七七事變后,經中共中央與國民黨交涉,董維鍵獲釋出獄。
郭沫若評價說:\"…董維鍵博士,一般的人或許不十分知道,他便曾經做過湖南省教育廳廳長。以廳長而來就科長,可以說是降二級錄用了。”
第三科科長馮乃超:埋藏的發報機
第三科主管對日文件的起草工作,由馮乃超擔任科長。
馮乃超(1901—1983),原籍廣東南海鹽步(今屬佛山市南海區),1901年10月生于日本橫濱,是日本著名僑領、興中會橫濱分會首任會長馮鏡如的后人。早年,馮乃超加入日本共青團外圍組織馬列主義研究會,1927年回國參加革命工作,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著名文學團體創造社后期的主要成員,與魯迅等籌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七七事變爆發后,馮乃超開始發表詩文,重新為戰斗生活歌唱,并與孔羅蓀等創辦《戰斗》旬刊,又任《戰斗畫報》周刊前七期文字編輯,積極宣傳抗日。1937年12月,馮乃超組織武漢文化界抗敵工作團,任出版組組長,不久轉到長江局及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工作。1938年1月開始,馮乃超參與籌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簡稱\"文協\"),任籌備委員,負責起草《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簡章》。文協正式成立后,馮乃超被推為理事。
作為第七處第三科科長,馮乃超主管對日宣傳及協助日本人鹿地亙的反戰同盟工作,實際上,他還是中共派往第三廳的特支書記,保管有一部無線電收發報機—一先藏在家中,后埋在亂葬崗,偽裝成墳墓,直到1945年3月才轉移走。此事連郭沫若都不知道。馮乃超還負責日文編輯、翻譯,協助鹿地亙對日軍俘虜進行改造教育等工作。他們成功改造了部分深信武士道和持有軍國主義思想的日軍俘虜,使他們開始反對日本的侵略戰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