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成立于1938年4月。在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里,第三廳猶如一盞明燈,將文化之光投射進戰爭的陰霾,
這支由周恩來主管、郭沫若執掌,會聚當時中國最優秀文藝工作者的特殊隊伍,以其獨特的文化力量,在中華民族最危急的時刻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抗戰壯歌。他們用如椽大筆、七彩畫筆、跳動音符和硝煙中的鏡頭,完成了特殊的戰斗——梁白波的漫畫讓日軍驚呼“被中國漫畫家打敗”,應云衛的電影讓華僑捐款超百萬,張曙的歌聲使壯年男子主動參軍,冼星海《黃河大合唱》的雄渾旋律讓無數民眾潸然淚下。
這些飽含血性與激情的作品,不僅喚醒了沉睡的民族意識,更將“誓死不做亡國奴”的信念深深鐫刻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他們構建的不僅是文藝統一戰線,更是民族精神的堡壘。
除了在武昌曇華林的舊房中從事創作,第三廳的文藝戰士亦跋山涉水,把抗戰的星火播撒到最偏遠的鄉村,冒著炮火,在前線的戰壕里為戰士們放聲高歌。他們不是持槍的戰士,卻用筆作刀、以歌為矛,在另一個戰場上與侵略者展開殊死搏斗,用最質樸也最動人的方式,詮釋“文藝為抗戰服務”的誓言。此刻,文化不再是象牙塔里的陽春白雪,而成為鼓舞士氣、凝聚民心的精神武器
1940年9月,國民政府以“機構調整”為由,撤銷政治部第三廳,將其改組為“文化工作委員會”(簡稱“文工會”),郭沫若繼續擔任主任委員。文工會主要進行學術研究和文藝創作,不再承擔大規模的抗日宣傳任務,影響力大不如前。
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本刊特推出《抗戰中的文藝力量》專題,重溫第三廳的文藝戰士創作、傳播那些激蕩人心的作品背后的故事。雖然第三廳最終被迫改組,但其所開創的文化抗戰傳統、所培養的大批文藝骨干,以及那些穿越時空依然震撼人心的經典作品,已成為中華民族集體記憶中最珍貴的部分,見證著在那個悲壯年代里,文化如何化作最鋒利的劍,刺向敵人的心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