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27-0094-04
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英語作為國際交流的主要語言之一,其重要性日益凸顯。初中英語作為基礎教育的關鍵學科,承擔著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的重任。其中,閱讀教學不僅是語言輸入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文化意識和情感態度的重要載體。然而,傳統的閱讀教學往往側重于詞匯和語法的講解,忽視了對學生語篇結構意識的培養,導致學生在面對長篇文章時難以把握整體結構,影響閱讀效率和深度理解。因此,如何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語篇結構意識,成為當前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
一、當前初中英語教材的特點
(一)內容豐富多樣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進步和教材編寫的持續創新,當前初中英語教材展現出了內容豐富多樣的特點,不僅覆蓋了生活、文化、科技、自然等多個領域的話題,而且每個話題都經過精心挑選,旨在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又能夠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幫助他們了解世界多元文化。例如,在生活方面,初中英語教材中融入了學生熟悉的日常場景如家庭、朋友、購物等,通過生動的對話和故事,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語言;而在文化方面,教材會介紹不同國家的節日、習俗、飲食等,讓學生在語言學習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世界的多樣性和文化的魅力;科技與自然話題的引入,則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和環保意識。這種豐富多樣的內容設計,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技能,還能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二)語言地道生動
初中英語教材在語言的選用上,尤為注重其地道性和生動性。教材編寫專家從海量的語言材料中精挑細選,確保每一句話、每一個表達都貼近英語母語者的日常交流習慣,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語言的真實魅力。這些語言材料涵蓋了對話、故事、新聞、說明文等多種文體,既滿足了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又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語言輸入。
(三)活動設計科學
當前初中英語教材在活動設計方面展現了高度的科學性,每個單元都精心規劃了聽、說、讀、寫等多維度的教學活動。這些活動既相互獨立又緊密相連,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學習鏈條,旨在全面提升學生的語言技能。例如,在聽力活動中,教材會提供與單元主題緊密相關的音頻材料,讓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捕捉關鍵信息,鍛煉自己的聽力理解能力;在口語活動中,學生會通過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形式,運用所學的詞匯和句型進行實際交流,提升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在閱讀活動中,教材會選取不同體裁和難度的文章,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細節信息和作者態度,培養他們的閱讀技巧和理解能力;在寫作活動中,學生則會根據所學內容進行書面表達,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這種科學的活動設計,不僅有助于學生在各個語言技能方面均衡發展,還能提高他們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四)融人多元文化元素
當前初中英語教材在內容編排上,巧妙地將多元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得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能領略到不同文化的獨特魅力。教材通過選取來自世界各地的經典文學作品、歷史事件、風俗習慣等內容,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這些多元文化元素不僅豐富了教材的內容,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學習視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對比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加深對文化差異的理解和尊重,培養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未來的國際交流提供了助力。
二、語篇結構意識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語篇結構意識,簡而言之,是學生在閱讀時能夠敏銳地捕捉到文章的組織架構、段落間的邏輯關聯以及主題句與支撐句之間的緊密聯系。這種意識的培養對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至關重要。在閱讀一篇英語文章時,具備良好語篇結構意識的學生能夠迅速把握文章的核心主旨,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觀點態度。他們懂得如何通過文章的標題、段落劃分、主題句以及結論句等關鍵要素,構建對文章整體結構的清晰認知框架。這樣的閱讀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速度,更確保了他們對文章內容的準確理解和深度挖掘。因此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強化學生的語篇結構意識,無疑是提升其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徑。
(二)促進思維發展
語篇結構意識的培養實質上是對學生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一種鍛煉。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通過對文章結構的深入剖析,能夠逐漸學會如何從紛繁復雜的信息中抽絲剝繭,把握整體脈絡。例如,當遇到含有轉折、因果、對比等邏輯關系的文章時,學生會主動識別這些關鍵節點,進而深入理解作者的論證思路和觀點表達。這一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更促使他們學會從多個角度審視問題,培養獨立思考和運用批判性思維的良好習慣。所以,語篇結構意識的培養不僅是對學生閱讀技能的提升,更是對他們思維深度和廣度的拓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增強語言輸出能力
閱讀作為語言輸入的關鍵環節,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語言素材和篇章結構范例。而寫作和口語表達則是語言輸出的主要形式,是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運用的重要途徑。在這一過程中,語篇結構意識的培養就顯得十分重要。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通過對文章篇章結構的深入分析和理解,能夠逐漸掌握有效的信息組織方式和邏輯框架構建技巧。這些技能不僅有助于他們在寫作時更加有條理地安排內容,使文章結構清晰、邏輯嚴密,還能在口語表達中幫助他們更加流暢、準確地傳達思想。學生在閱讀中所習得的篇章結構和語言模式,經過內化與遷移,能夠顯著提升其寫作和口語表達的質量和流暢度,進而增強其語言輸出的整體能力。
三、基于語篇結構意識的閱讀教學實踐策略
(一)預讀活動:構建宏觀框架
在閱讀前的準備階段,教師應精心設計一系列預讀活動,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引導他們初步構建文本的宏觀框架。這些活動可以包括圖片聯想、標題預測、關鍵詞提取等,旨在為學生提供一個對文本結構的初步預期。
以八年級上冊《OurHobbies》這一單元Topic 1《What’sYourHobby》中關于《Scrapbook》的閱讀課為例,教師可以首先利用課件展示一系列精心挑選的剪貼簿圖片。這些圖片不僅色彩各異、設計獨特,而且每一頁都承載著豐富的個人情感和故事,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些圖片中的細節,如照片、紀念品、手寫文字等,推測文章可能探討的主題,即如何通過剪貼簿來記錄和珍藏生活中的點滴記憶。這一步驟旨在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他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之旅充滿期待和興趣。在確認文章主題為“Scrapbook:Pre-servingMemories\"后,教師可以進一步指導學生猜測本篇文章的關鍵詞“Scrapbook”,并鼓勵他們圍繞這一關鍵詞展開聯想,預測文章可能涵蓋的內容。比如,學生可能會想到剪貼簿的制作過程(如選材、布局、裝飾等)、剪貼簿所記錄的不同類型的生活片段(如旅行回憶、家庭聚會、個人成長等),以及剪貼簿對記錄者和觀看者的情感價值(如回憶的喚醒、情感的共鳴等)。這一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預測技能,還為他們提供了一個關于文本內容的初步框架,促使他們在閱讀時更加主動地尋找線索,驗證自己的預測。
(二)精讀策略:解析微觀結構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精讀策略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語篇、掌握語言細節和提升閱讀能力的關鍵。通過解析微觀結構,學生能夠更加細致地理解文章的句子結構、詞匯運用和邏輯關系,從而更全面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細節。
以七年級上冊《ExploringtheTopic》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本單元有一篇關于學校生活的文章。在精讀階段,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識別文章中的關鍵句子,如主題句、支持句和結論句;主題句通常位于段落的開頭或結尾,概括了段落的主要內容;支持句則通過提供事實、例子或數據來支持主題句的觀點;結論句則是對段落內容的總結或提煉。接下來,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分析文章中的詞匯運用,如文章中出現的一些關鍵詞匯如“classroom,teacher,student”等,它們與文章主題緊密相關,構成了文章的核心內容。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詞匯的語境意義,即詞匯在特定語境中的具體含義和用法,有助于學生更準確地理解文章的意思。邏輯關系也是微觀結構解析的重要一環,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句子之間、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如文章中的因果關系、對比關系、遞進關系等。這些關系構成了文章的內在邏輯結構。通過解析這些邏輯關系,學生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發展脈絡和層次結構。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如圖片、視頻等,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和結構。
(三)思維導圖:可視化語篇結構
思維導圖通過圖形化的方式,將文本的主題、分支信息、關鍵詞等要素有機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清晰、直觀的知識網絡。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來呈現文本的語篇結構,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文本內容。
以七年級上冊《MeetMyFamily》的閱讀文章《MyFamilyTime》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巧妙地運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深入探索文章的內在邏輯與情感脈絡。這篇文章中,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家庭成員在一天中的共同生活場景。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文章的主題“FamilyTime”出發,作為思維導圖的中心節點,這一節點如同文章的靈魂,串聯起全文的情感與事件。根據文章所呈現的時間線索,如“清晨的忙碌、午后的閑暇、傍晚的團聚”等時間段,逐一在思維導圖中繪制出相應的時間節點,作為中心節點的延伸分支。在每個時間節點下,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挖掘并細化家庭成員在該時間段的具體活動。例如,在“清晨的忙碌”節點下,學生可以記錄父母為家人準備早餐的溫馨場景,以及孩子們匆匆吃完早餐、準備上學的忙碌身影;在“午后的閑暇”節點下,學生可以描繪父母在書房工作的專注神情,以及孩子們在客廳閱讀、看電視的悠閑時光;而在“傍晚的團聚”節點下,大家則可以再現全家人圍坐餐桌共進晚餐、分享一天趣事的溫馨畫面。通過思維導圖的繪制,學生不僅能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時間線索和家庭成員的活動安排,還能深刻體會到文本中蘊含的親情與家庭的溫暖。思維導圖的可視化特性使得文章的語篇結構變得直觀而生動,有助于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四)小組討論:深化文本解讀
小組討論在閱讀教學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為了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分組討論。這些問題旨在激發學生的思維,促使他們從不同角度審視文本,進而提升他們的閱讀鑒賞能力。
例如,在教授一篇關于環保的閱讀文章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供學生小組討論:“作者為什么選擇這樣的結構來組織文章?是為了增強讀者的緊迫感,還是為了引導讀者逐步深人思考環保問題?”“如果讓你重寫這篇文章,你會如何安排段落順序?是先呈現環保問題的嚴重性再提出解決方案,還是先介紹一些成功的環保案例再引發讀者的思考?”這些問題不僅涉及文本的篇章結構,還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入剖析和批判性評價;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學生需要傾聽他人的觀點,與自己的理解進行對比和融合,從而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同時他們還需要學會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這不僅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能提升他們的思維邏輯性和條理性。通過小組討論,學生不僅能夠從不同角度理解文本,還能學會批判性地評價文本結構,從而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閱讀鑒賞能力。
(五)讀寫結合:應用語篇結構知識
閱讀的最終目的是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實現學以致用。在閱讀教學后,教師可以巧妙地設計一些與所學文本語篇結構相關的寫作任務,以此作為鞏固和拓展學生語言能力的橋梁。
以八年級上冊《OurHobbies》單元中Topic 2“Whatsweetmusic!”的 閱讀課“Mozart—theWonderBoy”為例,這篇文章生動地描繪了音樂天才莫扎特童年的故事,其簡潔的語篇結構和豐富的描寫詞匯很適合學生進行仿寫。在細致分析了“Mozart—theWonderBoy”的敘事結構后,教師可以巧妙地融入寫作任務,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和感悟,創作一篇以“我心中的音樂天才”為主題的短文。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運用課文中的結構布局,比如采用先總后分的敘述方式。在文章的開篇,學生可以簡要介紹自己對某位音樂天才(如莫扎特)的總體印象和喜愛原因。緊接著,學生可以詳細描繪這位音樂天才的生平事跡以及他們的音樂作品如何觸動自己的心靈,包括音樂中蘊含的情感、旋律的起伏變化,以及歌詞中的哲理或故事等。這些內容將構成文章的主體部分,通過細膩的筆觸和鮮活的例子,使讀者能夠深切感受到作者對這位音樂天才的敬仰和熱愛。在結尾部分,學生可以總結這位音樂天才對自己的影響,或者表達自己對音樂的一些看法。這樣的寫作練習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語篇結構的理解,還能夠鍛煉他們的寫作能力,為他們提供一個將閱讀所學轉化為實際語言輸出的平臺。
四、結論
總之,基于語篇結構意識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實踐,是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綜合素養的有效途徑。隨著教材的不斷更新和精進,教師可以借助其豐富的內容與科學的編排,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構建宏觀框架、解析微觀結構、可視化語篇結構、深化文本解讀,并最終將所學應用于寫作實踐。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語篇結構意識的培養中受益,為他們的英語學習之路鋪設堅實的基石。
參考文獻:
[1]白云.基于語篇研讀的初中英語閱讀課問題設計[J].中學教學參考,2023(19):20-23.
[2]王穎婷.基于語篇分析的初中英語任務型閱讀試題例析[J].中小學外語教學,2021(7):7-12.
[3]黨永升.初中英語故事類語篇深度閱讀教學活動的設計[J].教學與管理,2021(28):67-70.
[4]黃炎炎.思維導圖在初中英語語篇閱讀中的應用探究[J].學苑教育,2023(5):32-33.
[5]楊曉娟,蔣京麗,王雨芳.基于語篇與主題意義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以EnglishinMind第二冊第九單元閱讀課為例[J].中小學外語教學,2020,43(7):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