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27-0044-0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要深人人心,從小抓起?!眰鹘y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蘊含豐富的革命精神和時代價值。在小學階段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為他們未來的成長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具有強大的思想教育功能,是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然而,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在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深入研究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問題與對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塑造學生品格,奠定成長基石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蘊含崇高的理想信念、堅定的革命意志和無私的奉獻精神。這些精神內涵對塑造小學生健全的人格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學習紅色故事、閱讀紅色經典,小學生可以深刻理解革命先烈的高尚品質,如舍生取義、頑強拼搏、無私奉獻等。這些品質能夠積極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和集體主義精神,促使他們成為有擔當、有責任的時代新人。傳統文化如同一顆種子,在小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培養奮發向上、不畏艱難的優秀品格,為他們未來的成長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二)順應時代發展,增強文化自信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日益激烈。在小學階段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提升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讓他們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政治立場。通過了解黨的光輝歷史,小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偉大事業,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從而堅定不移地跟黨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是歷史的傳承,更是現實的需要,能夠幫助學生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民族凝聚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
(三)傳承傳統文化,肩負時代使命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我們黨帶領人民團結奮斗的真實寫照,蘊含豐富的革命精神和時代價值。在小學階段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從小了解傳統文化的內容和價值,使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也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幫助他們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有責任、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小學生可以深刻了解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從而更好地肩負時代賦予的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教材內容挖掘淺顯,傳統文化精神內涵呈現不足
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雖不乏涉及革命歷史、英雄人物的篇章,但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這些傳統文化元素的呈現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層次的挖掘。教師在教學中更多是停留在對人物事跡的簡單敘述,如描述某位英雄如何英勇殺敵,卻很少引導學生思考英雄人物背后所蘊含的堅定信仰、崇高理想和無畏奉獻精神。這種淺嘗輒正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難以真正體會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無法深入理解其對個人成長和民族復興的重要意義。例如,在學習抗日英雄故事時,教師可能只側重于戰斗場面的描述,而忽略了引導學生思考當時的歷史背景、英雄人物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為何能夠做出如此壯舉的原因。
(二)教學方式方法單一,學生主體地位缺失
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在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時,仍普遍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教師往往是課堂的中心,單方面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缺乏參與感和體驗感。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往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文化教育也因此變得枯燥乏味。例如,教師可能只是照本宣科地講解革命故事,而沒有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創設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革命年代的艱辛和偉大。學生在課堂上缺乏思考和表達的空間,無法真正理解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
(三)教師專業素養不足,難以有效引導學生
小學語文教師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普遍存在專業素養不足的問題。部分教師自身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不夠深入,對其歷史背景、精神內涵、時代價值的認識都比較淺顯,也就難以將傳統文化有效地融入日常教學。部分教師由于缺乏專業的培訓和指導,在教學中往往難以把握傳統文化的精髓,在選擇教學方法、運用教學資源時也顯得力不從心。一些教師會簡單地將紅色故事當作普通故事來講述,而很少深入挖掘故事背后所蘊含的精神價值,也缺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感悟的能力。
(四)評價體系導向偏差,忽視學生情感和價值觀培養
在小學語文的傳統文化教育中,當前的評價體系存在明顯的導向偏差。評價往往過于注重對知識的考查,比如學生對紅色人物、歷史事件的識記、背誦等,而忽視了對學生情感體驗和價值內化的考查。這種評價方式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關注知識點的傳授,而忽略了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引導和培養。在學習《手術臺就是陣地》時,教師僅僅參考課標要求,引導學生深人挖掘白求恩的精神,而沒有引導學生思考這次戰役對民族解放的意義和民族發展走向。
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學校管理
學校應將傳統文化教育提升至戰略高度,成立由校長牽頭的領導小組,明確各部門責任,確保各項措施高效落實。學校應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討如何將傳統文化元素有機融入各學科教學,尤其是在小學語文課堂中。例如,可以組織教師分享將紅色故事融人識字教學的案例,或是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感悟革命精神的實踐。在班級文化建設方面,學校可以鼓勵師生共同設計具有傳統文化主題的教室布置,如張貼革命先烈的畫像、懸掛紅色標語、共同創作紅色主題的手抄報,讓傳統文化氛圍自然而然地滲透每一個角落。同時,學校應建立一個動態更新的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庫,包含革命歷史故事、紅色經典影片、歌曲、圖片等多種形式,為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此外,學校還應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紅色主題研學活動,如參觀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可以結合五年級課文《狼牙山五壯士》組織學生觀看相關影片,并開展主題討論活動,加深學生對英雄事跡的理解。學校還要加強對教師的傳統文化教育培訓,邀請專家進行專題講座,并建立完善的考評機制,將教師的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成效納人考核,形成以考促教的良好機制。通過加強學校管理,為小學語文課堂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和資源支持。
(二)開展教學研究,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教研組應定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專題研討活動,鼓勵教師分享教學經驗、交流教學心得,共同探討如何將傳統文化元素有效融人小學語文教學。例如,可以圍繞三年級課文《吃水不忘挖井人》進行研討,探討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艱苦奮斗的精神,體會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教研組可以組織教師開展集體備課、觀摩教學等活動,促進教師互相學習借鑒,共同提高教學水平。同時,學校應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傳統文化教育課題研究,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如將情境教學、體驗式教學等方法應用于傳統文化教育之中。通過課題研究,教師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此外,學校還可以邀請專家學者為教師開展傳統文化專題講座,幫助教師了解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時代價值,提升理論素養;同時鼓勵教師通過閱讀經典著作、觀看影片等方式,不斷提升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為更好地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奠定基礎。通過開展教學研究,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從而更好地將傳統文化融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三)鉆研課堂教學,創新教學方式方法
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深人鉆研教材,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并將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教學過程之中,避免生搬硬套。例如,在教學五年級課文《冀中的地道戰》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了解事件的經過,更要引導學生感悟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共同抗擊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查閱相關的歷史資料,觀看歷史影片,加深對歷史的理解,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積極探索創新,采用更加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如情境教學、角色扮演、小組合作學習等,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傳統文化的內涵。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扮演革命人物,重溫革命歷史。例如,在學習《小英雄雨來》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體會雨來的勇敢機智。教師還要善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如利用多媒體播放紅色歌曲、革命故事動畫片等,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感染力。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課堂中有所收獲。通過教師不斷地鉆研課堂教學,可以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傳統文化教育。
(四)優化教學設計,突出育人價值導向
優化教學設計是實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保障。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教學目標設定方面,不僅要關注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突出育人價值導向。例如,在教學五年級課文《梅花魂》《圓明園的毀滅》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更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讓學生切身感受到中華民族至暗時刻,了解圓明園毀滅的屈辱史,感受《梅花魂》帶來的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在教學環節設計方面,要注重學生的參與性和互動性,避免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可以采用小組討論、辯論、情景模擬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師還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例如紅色故事、歌曲、圖片等,讓學生在豐富的教學資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教學評價方面,教師要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不僅要評價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價值內化程度;可以通過學生撰寫心得體會、制作手抄報等方式,評價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通過優化教學設計,教師可以更好地發揮小學語文課堂的育人功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愛國主義情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結論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學校、教師和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不斷探索和創新,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相信通過不斷的實踐和探索,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效性一定會得到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劉永月.紅色教育,讓語文課堂更有魅力[J].小學閱讀指南(高年級版),2024(S1):35-37.
[2]喻煒煒.浸潤紅色教育,豐盈語文課堂[J].小學閱讀指南(高年級版),2024(S1):48-50.
[3]施暢.追尋紅色記憶,點亮語文課堂[J].小學閱讀指南(高年級版),2024(S1):51-53.
[4]朱文燕.賡續紅色教育,播種希望[J].小學閱讀指南(高年級版),2024(S1):67-69.
[5]曹晨路.融入紅色教育,讓語文課堂煥發生機[J].小學閱讀指南(高年級版),2024(S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