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27-0075-04
縱觀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教師將重點放在了知識傳輸上,忽視了引導學生對關鍵節點的深入探究,從而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停留在表層,不能靈活運用知識解答現實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把握住課堂的關鍵節點,并采取“慢處理”的方法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進而讓學生逐步的掌握知識,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慢處理”教學概述
所謂的“慢處理”即教師關注課堂的重點知識,結合學生的發展特征與學習情況調整課堂節奏,為學生提供自我探索的空間,從而引發學生對知識的深人思考。比如,對新知識的講述,教師要放慢速度,運用案例分析、生活情境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關鍵處設置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喚醒學生的探究欲望,還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再如,數學重難點的探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自我探究的方式來處理。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喚醒學生的探究欲望,還有助于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對非重要或簡單的知識,教師要加快教學的進程。如若在教學中,教師發現課時程度不能支持一整節課的詳細講解,教師就必須做出取舍。課堂關鍵節點的“慢處理”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不僅激活了數學課堂,而且深化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最關鍵的是保證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數學教師,必須全面把握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調整課堂進程,以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知識,提升數學思維。
二、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雖豐富但卻缺少個性
隨著新課標理念的逐步深人,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了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并進行了系列探究,比如項目法、小組合作法、案例分析法等。這些方法的應用確實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即便如此,教學依然難以滿足學生的自我發展需求。比如對重難點知識,部分學生只要稍加思考就能掌握,而另一部分學生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探究。為了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發展,教師在課前就要全面了解學生的需求、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以此滿足學生的需求,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涉及重難點但卻未能引起高度重視
重難點是課堂教學的關鍵,但很多教師對重難點知識的講解多采取“平鋪直敘”的方法,導致這部分知識淹沒在普通知識的海洋中,未能引起學生的重視。突破數學的重難點,是學生學好本節課的關鍵,如若教師不認真分析,不采取合理的方法分析與講解,那么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掌握一定會存在漏洞。所以,教師要認真分析數學內容,并合理安排課程內容,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分析難點知識,進而深化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
(三)雖有評價但反思不足
在應試理念指導的數學課堂中,學生的成績是大家關注的重點,也是教師衡量學生學習水平的主要標準。基于這樣的理念,教師多會在數學課堂傳授學生基礎知識,教給學生應對不同問題的技巧,很少為學生留出自我探索的空間。為了突破傳統教學的不足,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表現,制訂科學的評價準則。比如在課堂中設置具體的任務引導學生探究,教師根據學生做任務的態度、完成任務的方法、完成任務的程度等開展點評,不僅可以檢驗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能幫助學生明確自我學習中的不足并不斷改進,有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三、小學數學課堂中關鍵節點“慢處理”的基本策略
(一)巧用問題耐心引導學生,做好數學概念教學
數學概念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基礎,但一些數學概念抽象難懂,單靠教師的語言講解,學生無法更好地把握。要想讓學生掌握數學概念,教師就必須平衡好自我講述與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與自身的努力下,真正的把握數學概念。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開展中,教師要采取相應的方法引導學生的探索,從而提升概念教學的有效性。此外,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對數學概念進行探究要以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為前提條件,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數學概念之前,要用問題喚醒學生的前期學習經驗。
例如,在教學《倍的認識》這節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先復習表內除法(二)的相關內容:“展示柜中的娃娃6元,地球儀8元,皮球9元,56元可以買幾個地球儀?”為學生探究“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奠定堅實的基礎。此外,教師可以結合本課的要點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56里面有幾個8?”以此喚醒學生的探究欲望。當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學習中來,教師就可以安排擺一擺的操作活動,通過學生的實踐操作感知“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在學生自我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表現并根據學生的表現給予指導,一方面保證學生能汲取相關知識,另一方面讓學生在自我操作中對本課知識產生深入的思考。
當然,為了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鞏固“倍的認識”本節內容,教師還可以引入游戲法,如“看大家這么聰明,老師想要邀請同學們玩一次闖關游戲,你敢嘗試嗎?”
第一關:我會填小雞小鴨:000000
小雞有3只,小鴨有( )個3只。
小鴨的只數是小雞的( )倍。
第二關:我會畫
第一行畫2根小木棒,第二行畫的小木棒是第一行的4倍。
第三關:想一想,算一算
巧克力5塊,蛋糕4塊,餅干的塊數是巧克力的2倍,面包的塊數是蛋糕的5倍,問餅干塊,面包( )塊。
數學概念是數學知識學習的基礎,教師只有采取合理的方法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才能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因此,教師切勿急于推進課程進度,要根據學生的前期經驗,采取合理的方法耐心引導,幫助學生打牢數學基礎。
(二)拆解復雜的數學問題,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難點
“慢處理”策略在復雜問題的解決上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學生基礎知識不牢或大意,在解決復雜問題的過程中會遺漏,進而出現錯誤。所以,教師要將復雜的問題拆解為幾個步驟,讓學生在解決子步驟的過程中,探尋答案。
在此過程的開展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的要求、解答問題需要的條件,讓學生對問題有全面的把握。為了深化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教師可以穿插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這個問題涉及哪些數學公式?”“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需要解決什么子問題”,幫助學生建立關于本問題的框架,為學生后續的逐步探究打下基礎。其次,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本問題拆分為若干子問題,讓學生在拆分的過程中把握每一個步驟,明確每一個步驟的具體意義,最終幫助學生確立解題的思路。最后,教師要為學生安排相應的訓練題指導學生實踐、復習,從根本上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效率。在數學概念學習的基礎上,教師為學生安排復雜類的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抽絲剝繭,不僅深化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更幫助學生鞏固了課堂基礎知識。
教師只有對課堂的關鍵部分進行“慢處理”,才能保證每一位學生跟上教學的步伐,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整個班級的數學水平。
(三)開展習題訓練,糾正學生的錯誤
在小學生的整個數學學習階段,會遇到一些需融合前后知識解決問題的情況。此時,教師就要牢記關聯知識為課堂教學的重點,要慢處理。針對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點,教師要用表格梳理其概念、公式與法則,并配以相應的習題,喚醒學生的回憶。在引導學生復習所學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整理好的表格展現出來,讓學生在表格的助力下自我思考知識的關系、總結知識的規律,從而強化學生的理解與記憶。為了讓學生真正掌握所學的知識,教師還要組織針對性的訓練活動,比如合理分配基礎題、提高題、拓展題,通過難度的不斷增加,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另外教師要注意,在對學生開展習題訓練的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解題思路與采用的方法,并對學生表現不足的地方加以指導,以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教師還可以在把握班內不同層次學生數學水平的基礎上,利用教輔書或電子課件為學生安排不同的練習材料,讓學生在完成與自身認知相符的訓練中,獲得更好的成長與發展。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助力學生解決自我訓練中的難點并及時糾正。
在完成習題訓練之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將自己的錯題整理出來并分析出錯的原因,從而幫助學生牢固的掌握這部分知識。當然,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通過大家分享各自的解題方法,實現大家的共同進步。通過多次的針對性訓練,學生真正掌握了所學的知識,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自我實踐的機會,為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引導學生整合易錯點,加強對學生的個別指導
從本質上來看,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就是解決錯誤的過程。采用“慢處理”的方法解決學生的錯誤,可以讓學生找到自己出錯的原因并掌握糾正的方法。對學生的數學作業和日常測驗中的錯題,教師慢處理,為學生留出分析的時間,可以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強化了學生的反思意識。
第一,教師要與學生一起核對問題的答案,讓學生了解自己出錯的地方。通過對比正誤答案,學生會對自己的錯誤有全面且清晰的認識。第二,教師要鼓勵學生在錯題之處寫上原因,對學生分析不深刻的點,教師可以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再次思考,讓學生真正掌握出錯的原因。關于“小數加減法”習題的訓練,很多學生會忘記滿十進一,在橫式時寫上0、在豎式時忘記寫0,但很多學生因遺漏或認識不清,不能找到自己出錯的原因。此時,教師就要設定相應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深人思考,如“在計算的過程中,你是否注意到了個位、十位的細節之處?”“0是小數加減法計算中特別注意的要點,你在計算中是否遺忘了0?”等,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處。最后,教師為學生提供規范化的答案,讓學生通過對照明確自己的不足并更好地改正。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日常錯題,梳理學生數學知識中的易錯點,并引導學生一一對照,讓學生把握自己的易錯處并在解題中多加關注。如下是學生數學學習中的易錯點總結
運算錯誤:在大數的減法運算中,學生容易在借位、進位處出現錯誤。比如, (5+8) 等于13,很多學生在進位時容易寫成12,末尾處漏掉0,在兩個乘法末尾有0的時候,學生容易漏掉。
概念理解不清:在應用題的解答中,很多學生容易忽視單位。關于軸對稱和中心對稱的相關知識,很多學生會混淆。
計算方法不足:學生未能掌握計算法則導致計算出錯;學生未能掌握數學定理,所以在應用中出現了錯誤,學生未能掌握計算的方法,導致計算過程復雜,從而出現錯誤。
(五)做好教學評價,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評價是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有效的評價不僅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思維的僵化之處,還能為學生后續的探究指明方向。為了提升評價的效用,教師要把握住評價的時機,采用“慢處理”,幫助學生撥開云霧。具體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開展。
1.在學生思維停滯處進行評價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自主探究、動手實踐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自我實踐的機會。在此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教師僅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活動的組織者,并非削弱教師的作用。當學生在自我探究中遇到問題時,教師就要發揮自身的點撥作用,解開學生的迷霧,引領學生一步步走向成功。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這節內容的時候,對如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大家所學的長方形,很多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都能得到;但是對新的長方形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關系,很多學生陷人了迷茫之中。此時,教師就要為學生提供語言提示,如“大家可以事先在平行四邊形紙片上寫出底、高”,打開學生的思維,順利探尋到了平行四邊形底高與轉化的長方形長寬的關系。
在這樣的案例中,教師對學生思維僵化之處進行慢處理,引導學生一步步發現問題,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提升了學生的自我探究力。
2.對課堂的意外點進行評價,引領學生回歸正軌
在學生探尋未知知識的過程中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意外。對課堂的意外,教師只有將其作為一種資源,并做出有效的評價,才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進而將學生引向正軌。例如,\"0.57,,這樣一道問題,很多學生通過運算得到了商0.087余1的結果。面對大家的錯誤,教師并沒有及時的糾正,而是抓住這一機會,運用問題繼續對學生進行引導。
教師:絕大多數的學生得到了商7余1的結果,但也有少部分學生認為余1不對,那么我們應該怎樣證明余數是錯誤的呢?
學生1:余數應該比除數小,這是規定的,所以商7余1這個答案不正確。
學生2:我們可以分別將被除數與除數同時擴大100倍來驗證。
在上述的教學中,教師放大學生的錯誤,引領學生再次的分析與思考,不僅提升了學生對小數除法的認識,更促使學生形成了驗算的好習慣
對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及時評價并運用啟發式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不僅讓學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而且為學生的改正明確了方向,有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四、結論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標理念的逐步深入,教師只有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疑惑之處、課堂難點之處進行慢處理,才能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進而提升學生的自我探究力。“慢處理”是數學教學的一個有效策略,通過慢處理,能夠指導學生針對性的學習,同時解決了學生自我學習中的不足與困惑,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為了進一步發揮“慢處理”的教學策略,教師要加強反思,認真分析當下的數學課堂并探尋有效的方法來解決,以實現小學數學課堂的優化,從根本上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與質量。
參考文獻:
[1]姜定武.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計算準確性和速度[J].新課程,2022(38):177-179.
[2]許旭霞.“節點”與“結點”:探索“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關鍵點[J].名師在線,2022(1):29-30.
[3]宋國良.試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科幻畫報,2021(12):49-50.
[4]朱婷婷.適性引領:小學數學關鍵節點教學評價的核心元素[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7(4):10-11.
[5]劉瑞芳.新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18):31-32.
[6]陳麗娟.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15):10-12.
[7]張雅琴.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評價與反思[J].課程教育研究,2017(11):9-11.
[8]汪澤煜.數學教學中集中學生注意力的策略探究[J].甘肅教育,2016(18):60.
[9]沈衛衛.談小學數學課堂上如何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J].數學教學通訊,2018(20):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