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婆很注重儀式感。即便表弟和我只是小學生,她也會在過節時,詢問我們想去哪家飯店吃飯。她尊重每個人的想法,有時候一頓飯甚至會帶我們轉場吃兩三家店。
一次,我和表弟在肯德基分別點了自己想吃的套餐,而外婆打算一會兒去吃淮揚菜。但外婆看表弟吃得很香,來了興趣,提出她想吃一個雞腿。我的套餐里沒有雞腿。表弟護住他盤子里的雞腿說:“你想吃自己再去買,雞腿分給你,我就吃不飽了。”
我當時有點緊張,因為如果我敢跟我爸說這樣的話,他立刻就會把一堆“不知感恩”“不孝”的帽子扣過來。但外婆只是笑笑,然后去給自己也買了一份套餐,大家都吃得很開心。
回家之后,我問外婆為什么不生氣。外婆說:“我想了一下,兒童套餐本身就很少,如果我吃掉雞腿,他確實吃不飽。讓孩子餓肚子來滿足自己的要求,這是什么道理?既然我想吃,干脆也買一份套餐開開心心地吃。為什么非要委屈自己或委屈別人?”
因為父母嚴禁我在上學時打扮自己,工作后我就不太會搭配衣服,常買些“奇怪的東西”(外婆的評價),不僅穿起來不好看,還浪費錢。我就邀請外婆陪我挑衣物,幫我搭配好。但每次邀請她,都要提前預約,因為她有自己的日程安排,出門前要化妝。我會提前去接她,她陪我挑選完之后,不會幫我付錢。雖然她常送我禮物,但一碼歸一碼。她送我的,是送的;我提議買東西,就應該由我自己付錢。而且請她出來幫忙,購物完畢,我必須請她吃飯,還得吃她喜歡的東西。當然,她也不會挑我負擔不起的餐廳。
同樣,她喜歡但不知去哪里買的東西,她也會大方地告訴我,讓我幫她買,她會給我錢。我送給她的禮物,她如果喜歡,會高興地收下,如果不喜歡或用不上,就會直接說,讓我拿走給別人用或退貨。
我跟她相處覺得很輕松,她自己開心,也讓我對自己充滿信心。
外婆說:“我的審美很貴,是花了我的時間和金錢浸染出來的。沒有任何人的幫助是理所應當的。你需要別人幫忙,證明你認可對方(能提供的價值)。別人幫了你,你就該心存感激,要大方地在自己有條件的時候給予回報,這既是對別人也是對自己的尊重。即便你現在沒能力,也該記在心里,等以后有能力了再回報?!?/p>
我是在封閉的小城市廠區里長大的,五歲時第一次見到電梯,我遲遲不敢上去。外婆徑直走了上去,轉頭看見我和媽媽沒有上去,于是又下來了。
媽媽想把我直接抱上去,被外婆制止了。外婆鼓勵我自己乘電梯。在當時的我眼里,稍有不慎,滾動的履帶就會把我的腳夾住,非常可怕。電梯管理員不停地催,我很慌,匆忙站上去,外婆跟在我身后。我果然踩到了邊緣線,后仰帶倒了外婆,我們都摔破了皮。外婆沒有怪我,簡單處理之后,她依然鼓勵我自己站上去。我終于學會了乘電梯。外婆很高興地說:“你今天又學會了一項新技能——乘電梯。你看我很輕松地就上去了,那是因為我之前學過。你以后會遇到很多沒見過的東西,別人好像習以為常、很熟練的樣子,只是因為別人之前見過、學過,你不要因此就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每個人都有自己沒見過的東西、沒經歷過的事情,做任何事都有第一次,學會了,你就和別人一樣。”
我后來發現,外婆也有很多沒見過的東西,但她總是大方禮貌地詢問,然后帶著好奇心去嘗試,并沒有因此遭白眼或被嘲笑。
人際交往中決定對方態度的,往往不是具體的事,而是你表現出的狀態。這是一種非常微妙的信號,會被對方迅速捕捉到。如果你大方地詢問,從容淡定,對方往往不敢小看你,也不會大驚小怪,甚至很樂于幫助你。但有時就是因為我們擰巴的狀態被對方捕捉到了,對方才覺得可以對你示以嫌棄、鄙夷。
(秋霜摘自人民郵電出版社《你不必是一朵花》一書,本刊節選,莉莉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