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世上若有什么能帶來純粹的快樂,剛出爐的面包一定算一個。我總是被街邊面包店里的麥香吸引。于是,我也在自己家的廚房里,嘗試復刻那份美味。在一次次的失敗后,我漸漸明白:烘焙的香氣里藏著一堂生動的哲學課。
烘焙的開始,是最樸素的原料:面粉、水、酵母、鹽,有時再加些糖、黃油、雞蛋。它們各自擁有獨特的性格。高筋面粉堅韌,蛋白質含量高,能撐起面包的骨架;低筋面粉柔軟,更適合用來制作松軟的糕點。水,是這些原料的融合劑,它的溫度和用量,直接決定了面團最初的狀態(tài)。酵母這種微小卻充滿生命力的真菌,是整個烘焙過程的靈魂。它沉睡時毫不起眼,但在適宜的溫水中被喚醒后,它就開始了一場偉大的創(chuàng)造。糖一加入,酵母就開啟了狂歡時刻。還有鹽,它不僅能調味,還能約束酵母菌的熱情,防止它得意忘形。
把它們簡單地混在一起可不行。水溫高了,會燙死酵母;鹽放早了,會影響酵母的活力。就像組建一個團隊,不能只是把一群優(yōu)秀的人聚集起來,更要懂得如何讓他們彼此激發(fā)、相互成就。
法棍的配方極簡單,只需要四種基礎原料,它追求的是麥子本身的風味。如果要制作一個布里歐修,那就需要大量的黃油和雞蛋,才能成就它的華美。
你想得到理想的結果,就必須從最初開始規(guī)劃。
揉好的面團,迎來了漫長的獨處時光——發(fā)酵。這是最考驗耐心的環(huán)節(jié),因為你幾乎什么都做不了,除了等待。
但在沉靜的外表之下,面團內部正上演著一出大戲。被喚醒的酵母大軍,貪婪地吞噬著面粉中的糖分,一邊打著飽嗝,一邊釋放乙醇和二氧化碳。這些氣體被面筋織成的致密網絡兜住,形成無數氣孔。面團也因此像個懶洋洋的氣球,慢慢膨脹起來。
我們總想快一點,再快一點,但酵母有自己的節(jié)奏。
一個優(yōu)秀的面包師,懂得如何給酵母創(chuàng)造恒溫恒濕的五星級工作間,然后,優(yōu)雅地退到一旁,把主場交給時間。這是一種無為的智慧。就像生命中許多美好的事物,都無法催熟。
發(fā)酵完成的面團,柔軟而富有彈性。接下來,便是揉搓與塑形的環(huán)節(jié)。
每一次按壓、摔打、折疊,都不能簡單粗暴地對待。一方面,這是為了排出面團內部巨大的氣泡,讓組織分布得更均勻;另一方面,也是在給面筋網絡做拉伸訓練,讓它更強韌,更有條理。未經揉搓的面團是軟塌無力的,即便發(fā)酵得再好,進了烤箱也只會癱倒。
當然,用力過猛也不行。如果把面筋揉斷了,面團就會徹底失去支撐。
這其中的度,全憑你的手感與經驗來掌握。你能清晰地感知到面團從濕黏到光滑、從癱軟到筋道的全過程。
就像人在面對壓力時——適度的壓力能激發(fā)潛能,逼迫我們建立更穩(wěn)固的內心秩序;過度的壓迫,則會摧毀一切。
最后,塑形完畢的面團被送入烤箱,它迎來了生命中最關鍵也最驚險的時刻。
高溫是最后的魔法。面團內部的水分化作水蒸氣,奮力向上,面團完成了驚人的體積膨脹。緊接著,面團表面的糖分和蛋白質在高溫下發(fā)生美拉德反應與焦糖化反應,為面包穿上金黃的脆甲,使它散發(fā)出無可抵擋的焦香。
但在即將見證奇跡的時刻,危險悄悄等候在側。火候、時間、蒸汽量,任何一個變量的失控,都會讓你前功盡棄。烤好的面包外皮焦黑但內部濕黏,是每個烘焙新手都經歷過的噩夢。
我們必須全神貫注,精準地掌控火候。一個優(yōu)秀的面包師能通過敲擊面包底部發(fā)出的“砰砰”聲,來判斷它是否已臻完美。清脆的回響,是宣告成功的信號。
最終,當烤箱門打開,一個完美的面包誕生了。
(本刊原創(chuàng)稿件,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