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熒幕上光芒四射的演藝新星,賽場上萬眾矚目的體育健將,他們就像宇宙中耀眼的天體,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吸引著我們。置身于追星的浪潮中,你可曾想過:在追星這件事上,理性和瘋狂的界線在哪里?你怎么判斷,自己的追星行為有沒有失控?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追星是很多人成長中必經的一個階段。青春期的孩子追星的原因大致有4種:
1.青春期的孩子內心敏感,情緒波動較大,但在真實的生活中找不到傾訴對象,成長中的煩惱以及伴隨青春而來的苦澀感無處訴說,所以寄希望于“遙遠的人”,在他們身上尋求共鳴和理解。
2.對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明星的身份是一種肉眼可見的輝煌成就,是成功的代名詞。追逐他們,能給自己帶來積極進取的內心體驗。
3.青春期是一個人開始對理想自我進行勾畫的時期,這一時期,孩子如果發現某個明星正好符合自己的想象,是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就會產生崇拜心理。
4.一部分孩子追星,并非真的青睞那個明星,而是因為很多同齡人都喜歡那個明星,只有關注他才能和其他人有共同語言。他們還會模仿某個明星的穿著打扮,收集明星的周邊產品,想象自己也像那個被很多人喜歡的明星一樣受關注。

@喜歡下雨天:“他讓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海水藍:“對我來說,追星是一種精神寄托。我喜歡聽她的歌,欣賞她的才華,在關注她的過程中心情愉悅,壓力得到釋放。”
@雞蛋灌餅:“追星帶給我的是找到目標吧。因為一個人,我開始接觸攝影,學會了剪輯,掌握了很多生活技能,慢慢培養了閱讀習慣,還考上了理想的高中,做了志愿者。”
@游魚:“追星就像一場自我確認,當這個確認的過程完成的時候,你就會自然而然地‘脫粉’。‘脫粉’不是不喜歡他們了,而是在這個過程中你找到了自己。‘在被星星照亮之后,我也想發出自己的光’——就是這種感覺。”
@草莓牛奶:“今后的人生中如果能取得什么了不起的成就,我要感謝那個讓我一路努力的人。”
@鳶語:“分班后,我很長時間都沒有交到朋友,特別孤獨。每次聽她的歌,都感覺那些歌詞就像在寫我的生活,特別有共鳴,也得到了很大的安慰。”

青少年一直是追星群體中的主力,數量龐大。在追星的過程中,一部分青少年由于缺乏自控力,導致過度癡迷,產生占有欲和破壞性行為,甚至因為攀比心理,陷入借貸追星等。非理性追星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粉絲在情感共振的催發下為偶像消費,以實現情感滿足——這種獲取情緒價值的行為,變成了商家牟取利益的手段。粉絲在不知不覺中掉入消費陷阱,忽視自己的實際需求和經濟狀況,陷入非理性消費,甚至不惜借貸追星。
2.因為過度癡迷,介入偶像的私人生活,在公眾場合圍堵明星,嚴重影響公共秩序,甚至威脅交通安全。
3.盲目參與“高層粉絲”組織的網絡活動,盲目信任偶像。不同粉絲群體之間往往存在攀比心理,常就支持力度、偶像成就及人氣高低等方面進行比較,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為偶像“打call”,逐漸脫離真實的生活。
4.將偶像視為精神支柱,過度投入情感,一旦偶像的行為或言論與自己的期望不符而“塌房”,就會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甚至出現自我傷害等極端行為。

@小猴:“追星,在很多人看來,是不可理解的,是自娛自樂式的付出。因此,追星的人容易被人打上‘幼稚’‘頭腦簡單’‘容易被蠱惑’的標簽。但在我眼里,追星的本質是,我看見有人做到了那些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我從中獲得了精神力量,突然覺得自己也可以試試。
“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總要追尋些什么——近處的目標、遠處的理想,當然,也可以是優秀的人。在我成長的每個階段,幾乎都有追過的星,從影視明星、科研人員到體育明星。我也曾親臨賽場,聲嘶力竭地為偶像加油;也會因為喜歡的球員輸了比賽而難過,在夜里輾轉反側。
“但回想起來,追星帶給我最大的快樂,來自那種被偶像映照的成長。因為喜歡阿爾卡拉斯,我學會了打網球,也了解了網球賽制和各種比賽規則;因為被大齡球員在賽場上展現出的堅忍和執著打動,我寫了一篇文章,文章和關于偶像的長篇報道恰好刊登在同一張報紙上;以及,在任何困境中,只要想到孫穎莎在決勝局7∶10落后卻仍能反敗為勝的那場球,想到張雨霏參加蝶泳訓練的經歷,想到鄭欽文在巴黎賽場上精疲力竭后用護腕抹去臉上淚水的瞬間,我都覺得自己還可以再堅持一下。
“關于追星,有個特別好的比喻——那些值得追逐的明星,就像是宇宙中耀眼的天體,你從旁邊經過,有幸借到了一束光,照亮了自己腳下的路,繼續前行。
“是的,所謂理性和瘋狂的分界,其實就在這里。喜歡一個人,這喜歡本身,應該帶給你快樂和力量,讓你看見自己。而不是為了喜歡他,你耗盡心力,甚至不惜以摧毀自己的生活為代價。
“縱使他光芒萬丈,你仍是你自己。理智追星,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本刊原創稿件,Raven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