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年,美食界悄悄刮起了一股“生系風”。
從烘焙架上的生吐司,到甜品柜里誘人的生巧,再到你手中那杯絲滑香甜的生椰拿鐵——簡單的“生”字,搖身一變,成了新鮮、高級、口感獨特的代名詞。問題來了,“生”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其實,很多“生系產品”取的就是未加工、新鮮之意。
比如生巧,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發售的生巧商品介紹頁面里,就寫著“不添加淀粉、不含代可可脂、不添加防腐劑”,即沒有多余的加工程序和標示未添加的原料。生吐司的“生”與生巧的“生”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在“生系產品”中,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存在——生椰。
生椰就是將椰子的液體胚乳(椰子水)和固體胚乳(椰肉)一起打碎再過濾后獲得的混合物。甜品制作中用到的椰奶(生椰),還要再加一些脂類物質進去,讓其口感更順滑、香甜。也就是說,制作甜品、飲品的生椰不僅不是“純天然”“無加工”的,還可能高糖高脂。
但如果不叫生椰拿鐵,而是直接叫椰乳拿鐵,就失去了新鮮、天然、清新的感覺。要不說起名是一門學問呢!
不過,既然“生”是未加工、新鮮之意,為什么不直接叫它“新鮮巧克力”“新鮮牛乳”或“新鮮吐司”呢?
首先,“新鮮”這個詞當然是標準表達,但是在描述食物未加工、未經熟成處理的狀態時,“生”更直接、簡潔,也更口語化。“生”在飲食文化中是表示原料未經深度加工,保持原有新鮮狀態的最常用的詞。其有關新鮮的語義已經深深內化于這個詞本身,尤其是在與食物搭配時。
其次,使用“新鮮”一詞可能會產生歧義。以生巧為例,如果叫“新鮮巧克力”,消費者可能會理解為:這是剛生產出來的巧克力。這樣的表達強調的是生產日期的“新”,和原料的性質以及巧克力的制作工藝沒什么關系。類似的例子還有生魚片。“生魚片”指生的魚片。而“新鮮”更側重的是時間上剛獲得、沒有變質的那種新鮮感。
實際上,“生”的核心不在于它是不是新生產的,而在于它特殊的制作工藝和口感質地。“生巧”意味著:新鮮的奶油和黃油、未經高溫加熱處理、保留可可的香氣和風味物質、水分含量高、外層裹了可可粉等。也就是說,“生”這個字能夠同時覆蓋原料新鮮、未經高溫加熱、口感新鮮濕潤這些核心特征。
此外,“生”的命名也充分考慮了語言的經濟性與產品格調。
語言的經濟性是指人們習慣以最簡單的表達方式來盡可能多地傳遞信息。相比于其他詞,“生”字更短小精悍,易于傳播和記憶,在為商品設計廣告語、外包裝時使用起來也更簡便。
而且,“生”雖然不是完全陌生的詞,但和我們熟悉的吐司、椰奶、巧克力等結合起來,卻給人一種相對陌生的感覺。根據商品命名的陌生化法則,不熟悉的名字總會讓人誤以為這是個新產品,更容易激發人們的購買欲。
(濃淡各一半摘自微信公眾號“壹讀”,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