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上高中時的狀態,用“坐井觀天”來形容比較恰當。校園里,四棟教學樓圍在一起,中間的空地就是操場。我們站在操場上抬頭望天,就像故事里的青蛙一樣。
我有時候會覺得,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學生全都穿著統一的校服,留著短發,遠看就像粗糙的復制粘貼成品;老師呢,無論男女,皆著白色襯衫加黑色褲子;就連校領導也是一樣的,無論高矮胖瘦,都穿著深色西裝,踩著黑色皮鞋,背著手在校園里四處溜達。
校領導在操場上抓到違紀的同學,大喊一聲“穿藍色校服的那個男生站住!”,好多學生都會應聲逃跑,邊跑邊偷偷笑,因為大家都穿著藍色校服。老師也打趣我們千人一面,像一群沒貼標簽的巴斯光年。
但青春期的孩子,誰愿意成為毫無特色的復制品呢?誰不想在朋友面前展現出自己獨一無二的一面呢?
于是,每周五就成了我們最盼望的日子。
因為我們學校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周五這一天,我們可以借著洗校服的由頭,穿自己的衣服上學。這是我高中生活里少有的亮色,是一周一次的“校園時尚show”。
大概是因為我們班的學生對周五“校園時尚show”的熱情最高,英語老師給我們起了個外號——“Model派”。本派的宗旨是——“對課余自由報以最大的敬意!”
“Model派”大師姐是我的同桌阿箏。
阿箏作為我們班的朋克少女,穿搭風格就像她的性格一樣,張揚銳利。天生小麥色皮膚的她,幾乎適合所有的顏色。就連旁人難以駕馭的熒光綠,在她身上也像流動的風,肆意地吹拂著。
每到周五,班里就躁動起來了。
班長穿了件炫酷的飛行夾克,胳膊上的拉鏈在陽光下一閃一閃。學習委員視汲取知識為最大的樂趣,即使脫下校服也只會換上普通的T恤。但我仔細一看,他的T恤背后印著一只昏昏欲睡的大黑貓,貓背上還支棱著小翅膀。我前排的女孩選擇了淡雅的雪紡衫,小巧思體現在頭發上——她將頭發編成了兩根細細的麻花辮,發梢綁著人造貓眼石。
但大家最期待的,還是阿箏的驚艷出場。阿箏一出現在教室門口,前排的同學就開始贊嘆。我伸長脖子好不容易才看清楚:她上身穿著一件短衫,下身搭了一條闊腿工裝褲,外套隨意地搭在臂彎處,衣服上墨綠色的流蘇與工裝褲的顏色相得益彰。果然亮眼!
阿箏穿過人群走到我身旁坐下,我下意識地往右邊躲了一下,因為不想讓她看到我的裙子。但以阿箏對時尚的敏感度,她怎么可能看不見。她說:“你這條百褶裙和我上星期穿的那條好像,都有楓葉印花。”她把外套搭在椅背上,露出一個酷酷的笑容,接著說:“我們倆的喜好果然差不多,不愧是同桌,太有緣了。”
我默默點頭表示贊同。但我自己知道,這根本不是什么緣分,而是我在偷偷學她。不光今天的楓葉印花裙子,今年我衣柜里多出來的幾條新裙子,全都是參照她穿過的樣式買的。
在和阿箏做同桌之前,我的衣柜里除了校服,就是白襯衫。集體合照里,我永遠是最不起眼的那個。
每周五看著其他同學的大膽穿搭,尤其是班里的時尚達人——他們甚至連紅配綠這種極端的搭配,都能穿出自己的風格——我只有自慚形穢的份兒。
阿箏第一次出現,就令我印象深刻。那天我穿了一件平平無奇的米白色毛衣,阿箏則穿了一件極其亮眼的寶石藍衛衣,但她看到我的第一眼就笑著說:“你穿米白色的衣服真好看,特別符合你的氣質。”接著,她指了指自己的衣服說:“你穿我這個藍色的肯定也很好看,你的膚色比我的還要適合藍色呢。”
我穿藍色的衣服真的好看嗎?帶著這個疑問,我的衣柜中,第一次出現了藍色的衣服。
課間休息時,阿箏會拿出她的手賬本畫人物速寫,邊畫邊跟我討論色彩搭配。我第一次知道:紅色與綠色、藍色與橙色、紫色與黃色,都是對比色,是色譜上視覺差異最大的顏色。因此,有些人會用它們來對照搭配衣服和飾品。
阿箏的手賬本就像一座寶庫,上面不僅畫了以她自己為模特的服裝展示畫,還有以我為主角的服裝設計圖和一些天馬行空的設計構思。阿箏對手賬本十分珍愛,她自豪地說,她的理想就是去最好的大學學習服裝設計,這個手賬本就是她的靈感庫。
因為阿箏的建議和鼓勵,我身上衣服的花樣越來越多。我也開始勇敢嘗試之前沒有試過的款式,有時是可愛的蛋糕裙,有時是摩登的流蘇外套,還有時是淡雅的白色長裙。搭配衣服時所懷的期待和心底的快樂,消解了我學習生活中的壓力。
可以說,周五在我心里,變成了一個值得慶祝的節日。這一天,我就連上課回答問題都積極了很多。也只有這一天,老師會假裝沒看見某個男同學頭頂夸張的帽檐,校領導會對大家著裝混亂的情況視而不見。
高考結束后,我們一起回學校參加畢業典禮。沒有了校服的禁錮,整個操場幾乎成了色彩的海洋。所有同學都鉚足勁兒,想在最后一次的“校園時尚show”上,畫下一個濃墨重彩的句號。
最后告別的時刻,阿箏把她的手賬本當作畢業禮物送給了我。厚厚的一沓紙,畫滿了我們高中生活的點點滴滴。那些服裝設計圖的顏色十分鮮亮,就像已經過去的、五顏六色的日子。
我問阿箏:“你把設計靈感庫送給我,那你怎么辦呢?”
阿箏回答:“我的時尚靈感都印在腦子里啦。”
我問:“我們獲得自由了嗎?”
阿箏挽著我的手說:“往前走就自由了。”
(本刊原創稿件,陸世清圖)